解碼武夷岩茶的山場密碼,牢牢記住這些,避免喝得一頭霧水

原創 | 義芳君說茶

1、

前期熱播的央視大片《航拍中國(第二季)福建篇》一開場,在無人機的宏大視角下,綠意盎然的武夷山國家自然風景區如同捲軸山水畫般徐徐展開。

三十六峰、九十九岩,沿著九曲十八重溪一路逶迤向北。丹山碧水,崖峰凸立,谷底坡上大大小小茶園錯落有致。

置身於此天然茶倉,畫風清幽,茶香醉美,讓人頓生「一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即視感。

果真是造化鍾神秀!

2.

一千多年前,結廬於此的理學名家朱熹,曾發出「紅裳似欲留人醉,啜罷醒心何處所」的感嘆。在他看來,推門而出便是「遠山重疊翠成堆」。

不曾想,朱熹眼中的「遠山重疊」之下,卻蘊藏著一處處獨具特色的山場小氣候、一株株各具神韻的茶樹品類。

談及武夷岩茶的「山場」,我們一直神往之,心念念的,或許是著名的「三坑五澗」,或許是並不那麼出名的蓮花峰,抑或是虎嘯岩、鬼洞、竹窠……

山場的多樣性,讓我們每行至一轉角處,總想著會不會在某個旮旯角落處與那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名樅,水仙、肉桂,或者是大紅袍、水金龜……不期而遇。

據統計,武夷岩茶的品類竟多達一千多種以上。有些我們甚少聽過,幾乎存在於教科書上。

例如:石乳香、玉麒麟、透天香、金柳條……等菜茶。

但即便少為人知,它們依然是完美的個體存在。

問題在於,武夷岩茶的「山場」究竟是什麼?

在義芳君看來,「山場」其實就像一個個散落在村子四周的家庭,既有這個村子亘古以來形成的特有秉性,這是共性;也各有各的脾性,有的含蓄內斂,有的張揚靈動……這是個性。

學術一點的說法,武夷岩茶「山場」就是由當地的植被、土壤、水文、氣候、光照、水流等微域小氣候形成的獨特生態環境。

3.

說到這裡,茶友們應該門清的是,武夷岩茶因山場不同,形成了正岩、半岩及洲茶三大類。

整體品質表現上也以正岩為寵,半岩次之,洲茶為下。

產區從呈現一片岩谷陡崖丹霞地貌的武夷山風景區核心地帶向外擴展,過渡到九曲溪畔的沖積土茶園地帶。

其中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山場土壤的遞變:從風化疏鬆的紫色砂礫岩,過渡到質地較為粘重的紅土,再到洲茶的黃壤土。

這倒是非常符合茶聖陸羽關於茶園土壤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 的論斷。

而細心的茶友一定會發現,武夷岩茶山場的命名多為「岩、坑、澗、窠、洞、峰」。

這些命名其實正為我們提供了解讀武夷岩茶山場奧秘的密碼。

岩,即突兀而起的岩石。

最具陽性,光照充足,特別有利於茶香的凝聚。

代表性山場如馬頭岩、虎嘯岩等,所產肉桂香高韻正,霸氣十足。

坑,即比較大型的山谷。

光照不及岩石坡頂,但植被豐茂,坑內土質深厚,茶葉內質比較豐富。

代表性山場如牛欄坑、大坑口、慧苑坑,所產肉桂茶,韻致沉穩,落水含香,味醇耐品。

澗,即小型的山谷。

澗內一般常年有水流,曲折蜿蜒如深巷,山蘭石蒲叢生,水汽豐盈,小氣候特徵明顯。

代表性山場有流香澗、悟源澗等,所產岩茶香氣清幽,秀外慧中。

窠,即巢穴,一般位於崖壁上,崖下非坑即澗。那六株國寶級武夷大紅袍母樹就是生長在九龍窠崖壁上。

代表性山場如九龍窠、竹窠等,所產岩茶有奇香,或略帶水蜜桃味,或桂皮香,或奶香……

洞,即洞穴。

其山場特點就是類似洞穴,氣場恆定,相比其它山場,較為封閉,自成一小氣候。

代表性山場如鬼洞、水簾洞等處。所產岩茶,如水仙、白雞冠等名樅,茶水醇厚,香氣幽穩,恍如閨中佳麗。

峰,即山峰。

峰有四面,面面各異,生態具有多樣性,茶亦風格多樣,向陽則香高,背陰則重水。

代表性山場如玉柱峰、蓮花峰等處。

總之,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相較而言,來自坑澗一帶的岩茶,雖香氣、滋味不及產自岩峰的高揚銳利,但因坑澗四周有丹崖、流水、森林、青藤、垂蔓、澗草、幽蘭的庇護或滋養,水香更加渾融一體。

4、

正因為山場的獨具特色,即便是同種茶樹也會呈現出變幻多端的風格特色。

例如,馬頭岩肉桂的香高銳利、霸氣回甘絕不會類同於牛欄坑肉桂的韻味悠長、香穩持久,反之亦然。

實則,山場意同出身。出身好僅是為成為好茶「近水樓台先得月」。出身得益於大自然的因緣際會,自己無從選擇,但後天的造化也很值得期待!

所以,如果說,不同山場是與生俱來的先天優勢的話,那麼後天的加工工藝則是其品質塑造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

此節,義芳君和大家說完了武夷岩茶山場,下一節,義芳君將和大家一起交流武夷岩茶出好茶的另一個關鍵因素——加工工藝。

敬請期待哦。

本文由義芳君原創撰寫,每日分享茶文乾貨。了解更多茶知識,歡迎呼叫義芳君(gwj030)。

推薦閱讀:

TAG:武夷岩茶 | 岩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