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流量明星,真的有票房號召力嗎?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提取了2017年~2019年,每年國內票房前100電影中的國產電影來進行分析,共計157部。
影響票房的因素是多重的,除了主演的「流量」外,還包括導演的知名度與號召力、電影IP的知名度、電影投資額、電影類型與檔期、電影本身的評分與口碑,以及票價、排片量等渠道相關因素。我們試圖量化地度量一個電影在這些方面的信息,分析流量明星對票房是否有號召力,以及影響票房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本文highlight:
1.頭部電影中,啟用流量主演的佔比逐年減少;
2.流量加盟的電影平均票房更高,但真正的大熱電影中流量缺席;流量對票房的直接拉動作用,近年來逐年減少;
3.對於2017年以來國產電影來說,拉動票房最大的因素是電影口碑(時光網評分)、導演知名度和美譽度(導演累計票房是否10億以上),這兩項因素的重要性遠高於其他特徵;
4.中國的電影市場回歸了理性,作品本身的品質和導演美譽度是影響票房的最重要因素。流量明星的加盟對票房有正向影響,但拉動力弱於製作團隊口碑、檔期和類型等因素。
每一年票房最高和最低的電影如下,國產片票房冠軍2017年是《戰狼2》、18年為《紅海行動》、19年為《流浪地球》。
明星的人氣和知名度,既包括廣泛知名度,也包括在粉圈等垂直圈層中的直接號召力。而一般意義上的「流量」明星,往往指核心受眾較多、粉圈熱度較高的明星。這裡我們用明星All榜當年最後一次月榜排名,來體現粉圈熱度。
選用明星ALL榜的原因是,這個榜單包括了微博明星勢力榜、尋藝、百度搜索、百度百科鮮花等榜單數據,能夠比較全面的體現藝人在全網各渠道的熱度。與微博粉絲數相比,由於明星勢力榜和百科鮮花的存在,數據更加粉圈向,因此將明星ALL榜的名次作為明星流量的體現。
2017~2019年的TOP20明星分別是:
下文中,我們把當年排名前20的流量擔當前五番主演的電影,作為流量參演電影。這樣的定義,一方面可以避免流量參演的觀測值過少,另一方面避免掉了客串、配音、特出等加盟方式帶來的票房號召力折損影響。
從上映年份來看,2017年~2019年進入年度票房TOP100的電影中,TOP20流量參演電影佔比越來越少。
每年的TOP10票房電影中,流量參演的電影越來越少 。2017年上映的TOP10電影中,3部有TOP20的流量參演,分別是張藝興參演的《功夫瑜伽》、吳亦凡和趙麗穎參演的《西遊伏妖篇》、趙麗穎參演的《乘風破浪》;2018年上映的TOP10電影中,流量參演的電影只有1部,張藝興參演的《一出好戲》;2019年的TOP10電影均無流量參演。
由於電影分布有很強的長尾性,平均數容易受到極端值的影響,因此從中位數的角度,來看流量參演無流量參演的電影,票房平均情況如何。
有流量參演的電影,票房平均意義上會高於無流量參演的電影,這樣看來,似乎與TOP10電影中流量電影佔比少是矛盾的。
流量參演的電影一般投資額較大,因此其票房的中位數和下界高於無流量參演的電影;但可以由下圖看到,無流量參演的電影雖然有大量的低流量長尾電影,但近年的票房冠軍都無流量參演。
2017年《西遊伏妖記》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首日票房遙遙領先,在2017年後,流量明星參演電影對首日票房的拉動作用逐漸減少,難以出現首日票房冠軍。
將各年度上映的電影,按照累計票房從高到底排序,可以看到各年度的票房前三均無流量參演,流量參演的電影除《密戰》外,票房收入排名均在前50以內。從這個角度來說,流量參演的電影能夠獲得保底票房,但真正的大熱電影更多的來自口碑、製作吸引;且流量對票房的直接拉動作用,近年來逐年減少。
把電影按照票房和口碑兩個維度進行劃分,高票房、低口碑的電影中,流量參演的佔比最高,達到了23%;而票房口碑雙豐收的電影中,流量參演佔比僅12%,比例僅為前者的一半。一定程度上帶來了「流量=低質」的刻板印象。
綜合考慮導演、電影口碑、上映檔期、演員的口碑與流量等因素,利用隨機森林來預測電影的累計票房收入,在訓練集的R方為0.88。
輸出變數的特徵重要性,來體現對票房的影響大小,並通過相關性係數來體現正負性。
從上圖可以發現,對於2017年以來國產電影的票房來說,影響最大的因素是電影口碑(時光網評分)、導演知名度和美譽度(導演累計票房是否10億以上),這兩項因素的重要性遠高於其他特徵。
從類型的角度來看,冒險、喜劇、動作類型的票房較高,紀錄片、戰爭、動畫、恐怖題材票房較低;
從檔期來看,春節檔票房整體較高,其次是暑期檔和國慶檔;
用金馬獎/金像獎影片代表高質量影片的話,觀眾對創作過高口碑電影的導演和演員更加認可,其票房拉動作用高於流量明星。單純高人氣流量對票房的拉動作用,不及高口碑演員。
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的電影市場回歸了理性,作品本身的品質和導演美譽度是影響票房的最重要因素。流量明星的加盟對票房有正向影響,但拉動力弱於製作團隊口碑、檔期和類型等因素。
流量明星帶動一個產業是分階段的。
電影產業發展初期靠的就是流量明星,或者說靠的是流量:
在電影院看電影的習慣沒有形成前,怎樣培養出大家愛去電影院看電影的習慣?大特效+大明星唄。這個大明星不能只是知名度高,而是要能帶動一批人去電影院看他們。所以此時不管這個明星本身是不是流量明星,在這個時期他們最重要的屬性是流量屬性。
電影院通過流量明星獲得了一批有電影院觀影習慣的粉絲觀眾之後,第二階段到來:
市場運營成熟化,特效值多少票房,明星值多少票房已經可以量化,要多少票房就加多少元素,至於電影本身的文化屬性被壓制,成為標準化的商品。
而流量明星也變得越來越純粹,他們只需要貢獻流量,不需要貢獻演技。這時候流量明星的稱謂開始清晰,流量明星的培養也成熟化。
但是觀眾經歷一段時間的沒有文化內涵的「純商業電影」洗禮後,追求電影文化屬性的願望會越來越強烈,這時候就到了第三階段:
電影院觀影習慣已經養成,觀眾期待在電影院看到好電影。流量明星+特效的模式已經成為「沒文化」的標籤,會被「看膩了」這種模式的觀眾們抵制。觀眾已經更擅長從網路各種真假宣傳中,判斷一部電影究竟是不是好電影。
「有文化」的好電影,開始贏得市場。流量明星的歷史使命完成。
我的目的是希望人們正視流量明星的存在意義。而且目前音樂產業可能也會經歷這樣一個發展歷程:
網路音樂代替卡帶、CD等實體後,獲得音樂太容易了。人們開始忘了其實上世紀聽音樂是要花錢買磁帶買CD的。
不論如何宣傳版權意識,最終決定結果的是聽眾的消費習慣。
當前湧現出的音樂界流量明星,他們的音樂專輯銷量遠超各路實力歌手,這是不可避免的階段,流量明星正在通過粉絲群體,帶動整個市場重新習慣為音樂付費。
當主流聽眾習慣於付費音樂的時候,明星本人名氣的號召力終會讓位於作品質量,好音樂會重新健康發展。
謝邀。我還真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先說結論:有。但是有天花板。
簡單掃了一下其他答案,大多是從大盤、整個電影市場的向下思考,我這邊有一個十分直接的數據,可以佐證粉絲對電影票房的號召力。
15-17年,在線票房是主要份額四家:貓眼、淘票票、百度糯米電影、微票。其中有且只有糯米電影做了粉絲運營這一塊,而當時這部分業務在我手裡。在該階段,我們研發了一個產品【明星票房榜】,是針對粉絲打榜而研發的,顧名思義,我們想通過這個產品,實現一部電影中,因為這個明星而買票的,都來百度糯米。同時也能get到,有多少人,是因為誰而買了這張電影票。
而且清楚的看到,有多少人,是為誰買的。
僅僅一個平台的數據。你可能無法評判流量的作用,但至少這個比例,大致如此。
這是怎麼設定的呢?就是當你在app中購買電影票之後的頁面,列出該片的主創演員,你可以選擇你為誰而買的票。
2016年底,當是時,是鹿晗的人氣巔峰。
經過半年的推進,有兩個TOP的數據,大家可以著重看一下:
明星票房榜總數TOP1: 鹿晗, 累計票數42W張。
明星票房榜單人TOP1:黃子韜,某用戶為其一部電影買了179張。
按照結算單價35元的電影票來算,鹿晗的粉絲,在《長城》票房裡,在糯米電影這個APP上,貢獻了1470w票房。
長城總票房11.7億,鹿晗粉絲貢獻僅為1.26%,乍一看,不多,那我們考慮幾個變數,繼續推算下去。
變數1:在線電影票業務在當時大約佔到75%,剩餘的是櫃檯購票。11.7億票房裡,通過線上(PC+APP)約8.7億。我們暫且排除粉絲直接在櫃檯購買支持愛豆的行為。來看有數據的線上比例。
變數2:糯米電影在線售票的市場份額當時佔14%-21%, 長城佔比忘了,有票補合作不會太低,我們就折中取個18%,約是15000萬票房。這麼看,為鹿晗買了1470w票房的粉絲們,佔到了一部電影約10%
變數3:我們沒有引導鹿晗粉絲購票,完全是自發行為。知道有購票打榜功能的,是真愛粉,即隸屬於粉絲團,天天刷微博關注偶像及粉絲團動態的真·粉絲群體,該打榜行為,完全是粉絲自發的,那麼鹿晗的路人粉並不在其內。所以比實際粉絲購票10%會更多一點。
變數4:粉絲競爭心理。在《盜墓筆記》這部電影里,鹿晗粉絲與井柏然粉絲明爭暗鬥各種打架,都要爭奪頭籌,而《長城》同樣存在彭于晏、馬達、劉德華、王俊凱、張藝謀這些票房號召者,在強敵環伺的情況下讓鹿晗高居第一,尤其要高於王俊凱的量級,鹿晗一定會為此額外付出一些成本,來保證鹿晗高居不下的位置。那麼事實上如果一部片子沒有直接競對愛豆,粉絲貢獻票房會減少一點。
變數5:粉絲包場,不計入在線購票比。
變數6:鹿晗大多數粉絲,都在百度糯米app進行的購買行為。所以這個數據是大部分真愛粉絲集中後才爭取到的數據。其他櫃檯、另外三家平台的真愛粉佔比沒這邊多,所以數據還是要再次下調一個檔位。
通過這樣的幾個變數的評估與測算,一個頭部流量愛豆,在10億量級電影票房支持上,是小於10%的。
張藝謀的片子,劉德華、馬特達蒙、彭于晏等等大咖參與的大製作,總共才11.7個億,如果粉絲力量夠大,遠不止如此。而真愛粉在這裡,已經竭盡全力了。
回到剛才那張截圖,我從微博上隨便搜的鹿晗粉絲購票破30w截圖。
我們再從當時的狀況交差驗證一下。
相當於抽樣調查58W人,共計131W張。
131w張里,鹿晗粉絲佔30w、彭于晏佔20w,王俊凱15w,劉德華14w……截圖外還有馬特達蒙、張藝謀等。
鹿晗粉絲購票張數佔了整整22%。
為什麼高於10%這麼多?這裡只有一個變數——為了打榜,鹿晗粉絲都集中跑百度糯米app來買的電影票。所以,其實這個產品才是贏家。
還有一點,這個產品功能,是購票後選擇你所支持的主創,有些人看到後,會順手給了鹿晗一票,當然,這波粉絲可以稱之為路人粉,還是在粉絲範疇中。
這個30w的數據。最終漲到了42w張。
我們有理由認為,頭部流量粉絲,是有票房號召力的。
再舉一個純流量明星的電影《所以……和黑粉結婚了》
總票房:8198w,首周票房:5798w
看首周更准,粉絲一定會為愛豆爭取排片而刺激票房。
流量卡司:朴燦烈、袁姍姍、姜潮
這幾個加起來的號召力,小几千萬還是有的,所以電影投資回報比,從中可以估量。
但靠一個流量小生來拓展億級票房,沒戲。
當時做粉絲運營,最終我用了一句話來總結:粉絲是一群兇猛而並不龐大的群體。
16年人群總數在6000-8000w,我看這個數據報告時,覺得有點虛高。
粉頭一聲令下,他們可以在一個陌生的app上,註冊新號,7小時發10000帖,高質量、帶圖片、無重複。
但查看後台數據發現,這10000帖,來自2400個賬號,而不是10000人。
他們可以在24小時轉發微博上億次,而可能這億次轉發,可能只來自幾萬人。
他們全情投入,為愛豆創造聲量。
一個人買票179張。
一個人轉發1000次。
一個人每2分鐘手動更新一遍關於愛豆的任何信息監控輿情。
一個多明星陣容的電影,頭部流量明星,真愛粉可以支持票房的也許不到10%。
但你別激怒他們,他們可是能因為維護愛豆,寧願傾家蕩產的。
最後一句很重要:
粉絲票房力不是百分比,而是絕對值。
10億以上的片子,粉絲的聲音會慢慢淹沒在口碑里。
對票房首日有一點點幫助,地推時也好推,排片人和投資人也可以免責。票房看的是作品和發行、營銷,不是幾個明星能保證的,靠的是團隊和工業標準。
TAG:明星 | 電影票房 | 粉絲經濟 | 吳亦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