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索比亞產區歷險記之不講故事,只說一手乾貨

據泰摩八卦社報道,泰摩聯合創始人、設計總監魚丸老濕不遠萬里、斥巨資來到咖啡原產地衣索比亞,然而,魚丸老濕似乎忘記了組織交給他的重任,在前三集中隻字不提「莊園「、「選豆」、「杯測」等等一系列專業辭彙。這到底是工作失誤,還是故意偷懶?我們來繼續觀看《魚丸埃塞歷險記》

(點擊這裡複習一下前三集)

第四集

一些疑問

上期我們留下了一個疑問:為什麼水洗豆比日晒豆早很長時間處理完?

很多人說「水洗豆處理時間比日晒短」,這算是因素之一。但採摘季會持續很久,我們到時還有一批日晒果子剛開始處理,所以說這不是唯一原因。我們詢問了廠主,水洗豆需要先批採摘的含水分比較大的鮮果,這樣在水洗過程中果皮果膠比較容易除掉。所以一般來說第一批採收會默認水洗處理。採摘後期的已經偏乾燥的果實,就更適合用日晒法進行處理。

▲晒乾的日晒豆

我們先後跑了三個處理廠,我不禁問,都是處理廠,我們可以參觀種植莊園嗎?

這時他們解釋了一個困擾咖啡愛好者很久的話題——埃塞,幾乎是沒有大家想像中的「莊園」的。耶加雪菲咖啡名字後面標註的名字,大多是小產區的或處理廠的名字。

埃塞咖啡種植大多是農民散戶,他們要麼在個人家門口的三分地種一種,要麼去離家有一點距離的野生森林裡面去採摘,最後各家各戶把自己摘到的這些果子,賣給區域內的處理廠來統一收走。

▲耶加雪菲科契爾產區HARUSUKI處理廠

那麼,所謂的精品咖啡產地可追溯,埃塞的豆子難道就沒法追溯了么……?

不是,首先,既然生豆可以從處理廠進行購買,那麼就能追溯的到具體的處理廠,自然也就追溯到了廠附近的產區地域,我們選豆都很清楚是來自於哪個處理廠的哪個批次。而在處理廠的每一條曬架上,都是有進一步信息編號的,也就是每批次的豆子來源處理廠是基本有數的。

▲處理廠的一條條曬架

為什麼埃塞沒有很多類似翡翠莊園這樣的外國人投資莊園,進行大規模統一種植呢?

因為埃塞政府是不允許外國人經營咖啡種植的,當然近年來也出現了類似「瑰夏村」的莊園,是和埃塞人通婚後的才有的資質建立的。

▲魚丸老師為建立莊園做準備(誤)

而處理廠也不是隨便可以開的,在耶加雪菲散布著大大小小數百個處理廠,如何才能讓附近的農戶都把果子樂於給自己送來呢?所以一般的處理廠都要當地有一定威望的人開設或參與,農民們才會安心讓他們把果子收走。

我來之前心裡還有一個長久未解決的學術疑問,就是埃塞的各個產地名,比如西達摩,耶加,卡法,GUJI,WORKA,KONGA等等各種奇怪名字,到底是什麼含義,哪個是省,哪個是市,哪個是鎮呢?

他們說,咖啡產區和行政區不是一一對應的,埃塞的行政區層級也沒有中國那麼邏輯清晰,八十多個部落搞不清楚的,所以咖啡有咖啡的九大產區, 只要知道咖啡產區就好了。其中我們熟悉的耶加 西達摩 立姆 哈拉爾 吉瑪都是大產區,小產區和處理廠的名字就更隨意,WORKA KONGA 科契爾 等等都是小產區。比如我們到的這個處理廠,前面的村莊叫Haru,腳下這片地叫Suki,所以這廠里出的豆子就叫Harusuki,很隨意的……

很多咖啡產區的知識,真的只能到了產區,親身去了解,才能解惑呢。

▲埃塞的路邊

第五集

本地人的咖啡

在耶加產區處理廠裡面,當地人招待我們喝咖啡,沒錯,最傳統的,最悠久的咖啡喝法,衣索比亞的傳統咖啡製作方法。

▲當地用來製作咖啡的圓底陶壺

對,就是用這種圓底的陶壺來製作。

他們對咖啡的確是在意的,不論在何地喝咖啡,不論在產區的室外棚子,即便是後來到了城裡工廠,自己住家,他們都要先在地上鋪起一層特殊的青草,焚起帶著煙的香料,再開始製作咖啡。儀式感滿滿。

▲當地人製作咖啡前的儀式

先是生豆烘焙,挑好的生豆,放在平底鍋上,直火煎炒。要拿一根棍子均勻撥動,以保證平衡。麗姐不愧是資深烘焙師,一上手就炒的有模有樣。

▲麗姐用當地的平底鍋炒豆子

基本炒到了二爆(深烘焙),準備要下鍋了,烘豆子的人都知道烘好豆子冷卻很重要,確保豆子不要過度發展,他們怎麼冷卻呢?

他們把冷水「呲~」的一下直接淋到鍋上去了……這個冷卻很到位,也很講究,如果水多了就潮了,水少了就冷卻不足。

▲當地人烘好豆子,倒入冷水對豆子進行冷卻

冷卻好的豆子,放進這個大大的臼裡面用這個杵來把它們杵碎,讓我來看看它的研磨精度如何……嗯……

▲麗姐把豆子杵碎

壺是落在一個草圈上固定的,在倒咖啡之前,壺向後傾斜靜置,可以把咖啡渣沉澱在後方。這樣倒出來的咖啡渣就不會很多了。

這一鍋科契爾本地新鮮出爐的豆子,通過這樣的烘焙和萃取到底會表現如何呢?我們拭目以待……

▲用圓底陶壺煮好的咖啡,就這樣直接倒出來喝

咖啡直接在壺裡面咕嘟咕嘟煮好了,我首先反應是,這樣不是會過萃嗎?在壺裡直接煮沸,烘焙那麼深研磨又不是那麼精良……

於是我們嘗到這杯咖啡——酸度十分飽滿,風味顯著,不是一般喝到的二爆深烘豆的味道,基本沒有過萃的感覺。

我開始懷疑了人生,既然用如此原始的設備,也能有不錯的萃取質量,那我們辛辛苦苦設計控溫壺和各種設備幹嘛呢……我想可能是特例吧,但後面回到首都,我們在脫殼廠又喝到了不錯的傳統咖啡,我問同行的人,為什麼埃塞人這麼煮咖啡不會過萃呢?誰給我個解釋?完美的解釋?是埃塞作為人類起源地那古老的智慧,還是宇宙中某種冥冥的力量?

直到晚上我回到酒店洗澡的時候,忽然頓悟到了原因!

(本期問答:為什麼這樣煮咖啡不會過萃?)

咖啡煮好後,咖啡處理廠的工人們都興緻滿滿地一同享受咖啡,不像某些產區雖然種植咖啡卻不熱衷飲用咖啡,他們雖然生活不算豐富,咖啡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乾杯

喝著咖啡,當地人還唱起具有節奏感的熱情歌謠,我又有了對歌的衝動,此情此景唱什麼才能給中國人賺足面子呢,想了很久,想到,只有最炫民族風才能與之一戰了。(「魚老濕我們快走了快上車!」)

第六集

杯測!選豆!

經歷五小時車程,在沒有航站樓的機場轉機,我們回到了埃塞的首都阿迪斯阿貝巴,來到廠主在辦公室和實驗室進行杯測選豆。一路上見到了許多中文的標語,它們來自於中國的援建企業,當地很多基礎建設是由中國企業完成的。

雖然埃塞不富裕,但這個實驗室還是一點不含糊,probat打樣烘焙機六頭的有兩組(我們辦公室裡面的單頭就要五萬多),可以說是肥腸壕了。

▲實驗室的六頭probat打樣烘焙機

我們杯測了兩組19支水洗豆,兩組14支日晒豆,經過杯測選鎖定了其中的五六隻,回國之後又與我們的大敗卡粉絲進行進一輪杯測,最後鎖定兩隻。這些豆子將會通過交易中心進行交易,在今年4月份進入國內。

(到底是哪兩支豆子從30+支豆子中C位出道?持續關注泰摩上新。)

▲麗姐杯測,聞香

▲麗姐杯測,記錄數據

所有農產品都有不可控性,近年來埃塞豆子品質略有下降趨勢,濃郁的「耶加風味」越來越難找,我們能做的,也就是儘可能深入前線,搶到最好的批次,把它們帶回國內。

第七集

一些感想

所有工作結束之後,我們被當地廠主邀請到她家做客,廠主是一對非常勤奮的夫妻,在當地屬於生活非常優越的家庭,在任何環境下,勤勞的有頭腦的人還是會脫穎而出。

▲熱情的女場主演示魚三壺的使用方法(誤)

當然我們在產區見到更多許多無所事事的村民,貧乏的鄉村城鎮,落後的工業化程度。我們從小常常與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相PK,時常覺得全民教育、工業體系發展等等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然而在這裡,我們也感受我們自己民族的偉大之處。

我們的咖啡產自於這樣不發達的國家與貧窮的人們手中,可能恰恰因此,我們才有機會以低廉的價格買到一包風味豐富神奇的埃塞咖啡豆。

耶加雪菲沒有雪,耶加雪菲有層層的山巒,有一片片綠油油的香蕉樹與咖啡樹,有揚起漫天的紅土,有破舊的鄉村草屋,有每天站在路邊對著來往車輛打招呼的小朋友,有依著山坡而建的一條條曬架,曬架上有一顆顆我們的心之所屬。

▲耶加雪菲當地居民送別我們的車離開

我們的車逐步遠去,那片聖地從一個名字,變成了記憶中真實而清晰的場景。

最終,我們在廠主家中飲酒,吃生羊肉,最後載歌載舞,唱起了最炫民族風,場面十分刺眼,在此就不放了……我們帶著非洲朋友的友誼,以及幾包新產季豆子樣品,終於回國了,我喜歡埃塞的氣候,埃塞的食物,埃塞朋友的熱情,再見啦~有機會我會再來~

▲給埃塞的小朋友發糖糖~

圖片來源:泰摩

文字:小泰

解鎖更多咖啡姿勢,撩小泰


推薦閱讀:

TAG:咖啡 | 咖啡文化 | 精品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