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的「熊孩子」,可能是最關心你的好孩子

你以為的「熊孩子」,可能是最關心你的好孩子

作者:宋清辭(富書籤約作者)

孩子想什麼,用心陪才懂

熊孩子和好孩子的距離有多大?

可能,僅僅是一步之遙。

前幾天看了一個視頻,既慚愧又扎心。

視頻聚焦了三對親子關係,這三位父母,都在吐槽自己家的「熊孩子」。

第一位父親說:「他花一個月寫的程序,一轉眼的功夫,就被自家熊孩子全部毀掉了。」

第二位媽媽說:「他女兒趁著她敷面膜的時候,把她所有的面膜全部撕開晾乾了。」

第三位媽媽說:「她花了一個星期心血畫出的畫作,在自己直播的時候,被女兒塗得亂七八糟。」

身為父母,當自己的努力和心血毀於一旦,當想要好好休息一下卻屢被打擾,內心的崩潰與抓狂可想而知。

但他們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什麼這麼「搗蛋」呢?

這位爸爸偶然聽到的一句話,讓故事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其實,我們有沒有想一想,是不是我們不夠了解他們?」

第一位爸爸的孩子,看到爸爸每天敲敲打打,沒時間陪自己,就想要幫爸爸早點完成工作。

第二位媽媽的女兒,因為媽媽一敷上面膜,就不在理自己了。於是就想辦法把媽媽的面膜全部風乾,這樣就不用媽媽等那麼久了。

第三位媽媽的女兒,看到媽媽畫畫這麼久,於是就拿起畫筆,幫媽媽完成了畫作。

在大人們看來的「熊孩子」,原來有著善良純真的另一面。

只是我們一邊借口著忙忙忙,一邊痛斥著孩子的不懂事。

在這些令大人抓狂的行為背後,他們只是在呼喚愛,渴求陪伴而已啊!

就像視頻的最後說的:孩子想什麼,用心陪才懂。

熊孩子和好孩子之間相差的,是家長「陪」與「不陪」的距離。

「熊孩子」的背後,

是拒絕陪伴的父母

現在的孩子,真的是太孤獨了。

他們不像過去的孩子,有兄弟姐妹在一起玩,有家屬院的朋友一起玩,他們被禁錮在了小小的單元房裡,在幼兒園前能夠建立起的關係只有父母。

但我們卻有那麼多的「必要」關係需要處理:和同事的關係、和朋友的關係、和網路的關係……單單忘了去處理和孩子之間的關係。

於是,孩子們只能用各種「大動作」來引起你的注意,尋求你的關注。

《地球上的星星》中的8歲男孩伊夏就是一個大眾眼中的「熊孩子」。

他的成績不好,在班上的排名靠後,腦子裡還充滿了各種匪夷所思的鬼點子,還總愛闖禍。

在一次闖下大禍後,忍無可忍的父母將他送去一個離家裡很遠寄宿的學校。這一舉動,一度讓這個小男孩絕望,他開始變得沉默寡言。

這一切,在新來的美術老師尼克到來後,變得不一樣了。

他發現伊夏患有閱讀障礙,但卻有非凡的繪畫天賦,於是耐心地陪伴他,教導他,漸漸讓伊夏找回了自信,也重新點燃了認真學習和好好生活的樂趣。

伊夏的鬼點子、小動作,其實都是在引起關注,想喚醒大人的理解與陪伴,但是父母的誤解和放棄,卻將他一點點推遠。

就像《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所說:

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心理分為五個階段:稱讚的要求、引起關注、權力的鬥爭、復仇、證明無能,都是為了確保自己在共同體中的特別地位。

每一個「熊孩子」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家長的一次又一次忽視、否定與嘲笑中,慢慢變熊的。

熊孩子的背後可能也不是熊父母,而是借口忙著正經事,而一次又一次忽略孩子,拒絕陪伴的父母。

陪著,不是陪伴

「一個月能見你們幾回?好不容易我的成績有了提升,你們看不到也聽不到。」

「你能在外面和人聊天,但我們很少有機會講話。」

「我一直以為,手機才是你們的孩子。每次抬起頭看想你們,你們只是盯著手機。」

這些《少年說》中孩子的吶喊,不知戳中了多少人的心。

說他們沒陪孩子,但他們明明在孩子身邊;說他們在陪孩子,可孩子卻感受不到他們的溫暖。

這究竟是不是陪伴?

不,這只是陪著,而不是陪伴!

2017年《親子報告調查報告》中有這樣一組數據:

97.2%的家長願意花時間陪孩子,但在過程中經常開小差;

49%的家長陪伴時只會旁觀,不會參與到孩子的世界裡面去;

51.9%的家長在工作和陪孩子發生衝突的時候,選擇了工作…...

看似在陪伴,實際上人在這兒,心卻早不知道飛到哪裡去了。

孩子希望父母陪伴自己,是希望能有一個人了解自己,認識自己,有個人來分享快樂,有個人來一起作伴。

家長有多少錢,對他們來說不重要;玩具漂不漂亮,對他們來說也不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在陪我的時候,你的心有沒有放在我這裡。

就像那位留守兒童在作文《我太愛那件禮物了》中,所寫的幾句:

任何東西都比不上父親給我的那一個眼神

那個擁抱和那句話,一直給我力量

我抱著爸爸說:你做的玩具是世界上最好的玩具

對孩子來說,多看我一眼,多跟我說一句話,多陪陪我,多抱抱我,這就是世界上最珍貴的禮物。

龍應台曾說:

父母是有有效期的,錯過了有效期,再怎麼努力也難有效。對於這一輩子只有一次的經歷,父母應該珍惜。

孩子是上天給的一份禮物,我們應該在有效期內全情投入,耐心的陪伴著他們長大。

曾經我們都以為,努力賺錢,好好奮鬥,讓孩子物質上吃飽穿暖,就是為人父母最有成就的功德;

但等孩子長大才知道,錢沒了,可以再賺;但孩子的童年錯過了,就永遠沒有回頭路了。

你的陪伴餘額,已經不多了

還記得曾經大火的A4表格嗎?

我們的一生不過短短的900個月。如果畫一個30×30的表格,那麼一張A4紙就足夠了。

如果每過一個月,就在一個格子里塗掉,那麼,全部的人生就在這張紙上……

假如你剛有了孩子,在孩子上幼兒園前,你能和他朝夕相處的日子,只有這麼多:

32個月而已啊!

但因為白天上班,那再減少一半,不過16個月。

回家後,覺得孩子吵,孩子煩,於是不管孩子玩手機,那陪伴的時間就更少了;

或者是,覺得孩子不懂事,把孩子放給父母,自己出外打工,那就完全錯過了孩子應有的陪伴。

可是,等孩子上學了,事情變多了,就更沒時間陪伴了;

等孩子長大了,成熟了,就不願意得到你的陪伴了;

等孩子去外地了,結婚了,就開始討厭你還在身邊了。

孩子太小,我們覺得他們煩人,不願意靠近;等孩子長大了,你想要靠近了,他們卻躲遠了。

視頻《陪著≠陪伴》中的一段話,曾戳了無數父母的心:

總以為你還小,察覺不到我對你的敷衍;

總以為你一個人,就可以玩得很開心;

總以為每天陪在身邊,就夠了。

而你,卻在我們的以為里習慣著孤獨。

前幾天的朋友圈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

科比退役了,我們覺得欠他一場籃球賽;

星爺不演了,我們覺得欠他一張電影票;

巴黎聖母院被燒了,我們才後悔沒去過;

孩子長大了,我們才意識到當初沒有好好陪伴他。

但科比還有打球的機會,星爺還能夠導演電影,巴黎聖母院還有機會重建。

而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缺失了,就永遠彌補不來。

希望你,別讓你的孩子繼續等待;

拜託你,別讓孩子習慣孤單。

富書主創團出新書

《好好生活》豆瓣8.0分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

獲取2019您的禮物

??????

作者簡介:宋清辭,富書籤約作者,爸媽精讀主創,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水瓶座90後寶媽,藉助筆尖傳遞力量;以嚴肅的筆觸討論怪誕的哲理,用清醒的眼睛品鑒混沌的人生;微博@清辭輕詞201804。本文首發爸媽精讀(ID:bmnfrc),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媽,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


推薦閱讀:

TAG:育兒經驗 | 陪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