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防治工作二十年 陳曉宇醫生教你如何走出恐艾症

各位恐友好,我是陳曉宇,既是一名有20年防艾經驗的一線醫生,又是一名接受過系統干預訓練的心理老師;既是一名擁有25萬粉絲的網紅,又是一名「塵肺病綠色救助」宣傳的公益達人;既是成都市恐艾干預中心的恐艾干預老師,又是一名疾控中心工作的醫生;既幫助了很多艾滋病恐懼症患者脫恐,也救助了很多艾滋病感染者,有很多恐友在和我進行了一對一系統恐艾預約,3-9個月徹底脫恐以後,成為了朋友,有的時候他們也因旅遊或出差,來四川樂山看看我和瓷娃娃陳艷,看看我生活著的這個全國知名旅遊城市,來體驗一下正能量滿滿的陳醫生「防艾」和「恐艾干預」的生活。

正在工作崗位的陳醫生

因為我從事著艾滋病防治工作,除了接觸到很多艾滋病感染者以外,也會接觸到很多的艾滋病恐懼症患者。平時疾控中心的艾滋病諮詢熱線百分之九十五都被艾滋病恐懼症患者所佔領,他們夜以繼日的打電話,電話那頭帶著明顯的焦慮,也總是開門見山就描述自己的行為風險,經過簡短的評估告知沒有問題以後,很愉快的放下電話。可是還沒有過幾分鐘,又打電話來反覆問詢自己的這個行為到底有沒有可能感染艾滋病。以前我對這樣的艾滋病恐懼症患者束手無策,也只能再次明確告訴他真的沒問題,不用再檢測了,可我也深深的明白,我這樣給他的回答也只是暫時的安慰,並不能徹底幫他走出恐艾症,他一定還會給全國其他地方的艾滋病熱線打電話,獲得答案後舒服一陣子,又接著打,周而復始,永無止境,我曾經想過,他們是不是也會對自己這樣反覆撥打電話,乃至在網路上反覆問詢艾滋病風險和反覆搜索艾滋病信息感到痛苦和厭倦呢,可惜那時我只是一名一線的艾滋病防治醫生,更多了解的是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

參加防艾頂級會議的陳醫生

直到十一年前我和張珂博士在汶川大地震的公益救助中認識,我們相互就恐艾症進行了探討。作為一名在精神衛生中心工作的醫生,張老師也曾經接待了不少艾滋病恐懼症患者,也在感慨這一類嚴重心理障礙的人並不像普通的強迫症,焦慮症,抑鬱症患者那麼簡單,不僅所帶來的負能量巨大,預後性極難,而且複發率也不低,他曾經也為自己所接待的恐艾症患者頭疼不已。我倆一拍即合,各自利用自己擅長的工作領域和資源,成立了成都市恐艾干預中心。那年,張老師進入了艾滋病防治領域工作,參加了大量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接受國家大量公共衛生系統培訓訓練,成為了一名具有心理干預實力的優秀艾滋病防治工作者。而我也在後來接受了心理培訓,考取了心理諮詢師資格,參加了曾奇峰、李子勛、申荷永、盛曉春等知名大咖的訓練,成為了一名具有多年豐富艾防經驗的心理老師。也在這個時候,我才能慢慢共情和理解到來疾控中心諮詢我的恐艾症恐友,也才發覺真正要幫助到他們徹底脫恐成功,不是靠一兩句沒事的安慰就草草了事。我也更加明白了為什麼很多恐友諮詢了全國眾多艾滋病專家,反覆撥打了各地疾控防艾熱線,耗費了大量時間精力,甚至有的艾滋病專業知識都超過了陳醫生,還沒能脫恐的那種迷茫和痛苦。

多次獲得防艾先進工作者的陳醫生

陳醫生想結合自己既作為疾控中心的一名一線艾滋病防治醫生,又作為一名擁有心理干預資格的老師,給各位恐友談談我在恐艾干預工作中的一些經驗。艾滋病恐懼症恐友一方面因為艾滋病知識不系統,而更重要的是很多忽略了由於艾滋病信息刺激產生的心理問題對自身的影響,中國人很多不了解也不理解心理,正是這樣的不了解,才導致了無法從根本上脫恐成功。恐艾干預,是艾滋病防治知識和心理干預的有機結合,形成的獨立學科,可以較為全面的解釋恐艾成因,恐艾恢復步驟,恐艾症患者意識重構等等。結合這麼多年通過一對一干預的脫恐率,我可以明確的說恐艾干預是恐友們徹底脫恐的最有效方式之一。以下我將就我在防艾和恐艾干預兩方面的多年工作經驗給廣大的恐友們提出一些脫恐的方式,以避免大家走入思維誤區,遲遲無法脫恐成功。當然脫恐不易,更多是需要靠大家共同努力,持續的強化訓練,方能成功。

幫助恐友脫恐獲贈錦旗的陳醫生

第一點是,很多恐友覺得自己對艾滋病知識點不懂,那麼就去網上搜,或者打個電話去疾控,去醫院問一下到底有沒有感染風險概率多大,去網上搜索一下艾滋病的知識點,就能夠完全脫恐成功了。我從事艾滋病工作這麼多年,也接聽了很長時間艾滋病恐懼症恐友打到疾控中心的諮詢電話,就是反覆問自己有沒有感染風險,明確告知沒有感染風險,當時聽了這話滿意的掛了電話,可是沒有過幾天又打電話來諮詢同樣的問題。這個時候就可以想想,我們打電話告知一個結果判定對艾滋病恐懼症患者有用嗎,基本是沒用的。因為長期從事艾滋病防治相關的工作,也有一群涉及艾和恐艾的粉絲,後來私下關係好了,有的恐友就會告訴我,他們其實不止打一個疾控中心的電話,有的人甚至一天要給一百多家不同的疾控中心打電話去諮詢艾滋病感染風險,他們也承認,他們不會在乎醫生說的什麼,他們只是選擇打卡滿足自己的安全需求罷了。有的恐友認為自己把全國的疾控中心問完了,自己就能脫恐了,也就讓自己不斷的打卡式詢問,結果可想而知,很多人並沒有因此脫恐。那是因為作為艾滋病恐懼症,是需要一個持續的刺激,如果只是輕微的恐懼,一個簡單的回答就自然消除恐懼。然而都已經恐懼得很深入,並且到處諮詢,長期滯留於網路中,這個就真不是靠我們做艾滋病工作的醫生簡單兩句話所能夠解決的,也許我告訴了你沒有感染風險,但是你自己是從內心中真正去認可嗎。或者這樣說,很多人也諮詢了全國最一流的專家,得到答案是沒有問題,按道理可以脫恐了,那為什麼還在擔心呢。這個時候需要說明的是,恐艾症患者需要持續的刺激,不斷的去糾正其思維中的誤區或執拗。這也是為什麼作為一對一恐艾干預設置的時間都是在一個小時左右呢,因為一個小時左右的持續刺激才能產生促使人去改變的狀態,才能產生效果。美國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需要對一個人的思維進行影響,至少需要持續不斷的刺激21個小時以上。而平時大家給疾控中心或者醫院醫生打個電話,就是幾分鐘時間,如果恐懼不嚴重,特別是才恐懼了一兩天,受到的刺激還不大,那麼醫生的幾句話就可以讓大家不再恐艾。但是如果已經是在網路上搜索了大量文獻,和其他恐友就每個專家不同的言論進行探討,產生了矛盾衝突,刺激足夠強烈,單純是靠幾分鐘的溝通是不可能脫恐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恐友疑問了,自己已經問了很多專家,脫不了恐。那就是恐艾問題出在心理而不是生理,需要靠心理和恐艾想結合的恐艾干預方法,而恐艾干預的設置都是基本上是以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為一次溝通進行起步,方能夠在單次的刺激中產生足夠的能效。所以我們經常說脫恐它是必須需要時間,不僅是脫恐恢復的時間,而且在進行一對一干預刺激的過程中,也是需要大量的刺激,且每一次的刺激都維持在至少四五十分鐘及以上。有一個諮詢者以前經常在微博上留言,我每次工作忙完都會回復,過了五個月,他仍然感覺無法脫恐。後來直接選擇了一對一溝通,在溝通了兩個小時以後,得到了一個強性正向刺激,其感覺效果遠遠大於單個問題的問法,後來又進行了多次系統一對一的溝通,兩個月後,其基本脫恐成功,工作生活正常,也不願意再在網路上進行搜索和詢問了。

每周在恐艾干預群公益答疑的陳醫生

第二個是恐艾症患者大量囤積於網路中,普遍缺乏了解和信任感,網路是一個很便捷的環境,可以輕易獲得自己需要的資料信息,但是網路信息大量出處來源不明,中國人本身安全感不強,主觀防禦較大,直觀通過網路和非現實的方式進行脫恐,效果也是極其有限。成都市恐艾干預中心每周三和每周六的群答疑是由我進行回復,有時候就會看到很多恐友連續好幾周,都在問同樣一個問題。有一次一個恐友連續問了四周同樣的問題,我當時就直接明確告訴他,他再這樣在網路上呆下去再在網路上到處問,也脫不了恐。後來他思考了一下,覺得自己這樣下去也的確不是辦法,選擇了實地預約我的一對一恐艾干預,那次溝通他很放鬆,自己覺得也達到了他預期的目的。在走的時候,他告訴我說,在網上經常有人說自己是疾控的,是醫院的醫生,給大家做解答,然後收十元幾十元的諮詢費,剛開始他很信任他們,後來才發現他們也是以前的恐友,上當受騙以後就對於自稱是醫生的多了幾分戒備,有了戒備再去網上諮詢就覺得很多成了安慰,完全聽不進去。他說只有真正在疾控中心辦公室見到了陳醫生本人,確定陳醫生就是一名真實的醫生,才開始產生了信任,並且在溝通中真正將陳醫生給予的方法聽到心裡去,並去執行才產生了改變。有時間陳醫生覺得恐友們還是挺敏感的,既依賴於網路便捷又害怕網路的不真實,但凡是真正的醫生老師,不都是有姓有名有工作單位嗎,隨便在網上搜索一下陳曉宇恐艾或者疾控中心陳曉宇,都能看到很多的國家級新聞單位的採訪和做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照片,通過這個就能確定出到底是否有這樣一個人,如果自己都宣稱自己是醫生老師,卻連單位或者姓名都以各種理由拒絕告知諮詢者,這本身就不科學,這個怎麼會獲得恐友們的真正信任呢,恐友又怎麼會因為這樣的溝通產生效果呢。我們知道,一對一進行溝通,溝通的時間越長,刺激越大越持續,那麼信任度也越高,然而另外一個還是大家都是來自於現實生活,如果明確真正的身份以及證明的確是常年工作於艾滋病防治一線的,這樣的信任度才會達到更高,特別是在了解了醫生老師以後,進行實地一對一干預,那麼首先在防禦阻抗方面就已經降到了最低,採用針對性的方法進行干預後,達到的預期目標也就越好。據成都市恐艾干預中心的統計,在了解醫生和老師的身份背景後,實地來面詢進行恐艾干預一對一的恐友,所獲得的脫恐能效是最高的。還記得曾經有一名恐友聽信網路上的流言說陳醫生和恐艾干預中心的防艾照片都是PS出來的,一直在恐艾干預中心的網站上學習,也諮詢了很多問題,效果並不怎麼好。後來為了讓自己相信,還花了幾千元錢去找專業人士驗證這些照片是不是PS的。得到專業人士確定照片都是原圖,並且真正來到了四川見到了陳醫生,和陳醫生預約溝通了兩個小時,當她對自己過去再進行分析的時候,也終於明白自己總是想通過網路卻脫恐就是一種錯誤,畢竟我們都活在現實生活中,理應通過現實來解決自己的問題。陳醫生請他吃了我們四川的名勝小吃,她表示自己能實地和陳醫生進行溝通,這種選擇一點也沒有錯誤。先不說具體的脫恐方法該怎麼做,當一個恐艾恐友了解和信任這名醫生後,願意親自去找一名醫生,和這名醫生溝通一兩個小時,在醫生也同時了解你的情況下,那麼他脫恐已經好了一半。真誠,信任,了解和認真負責,這是脫恐前期的四個必要因素。

和郭海燕醫生共同交流恐艾的陳醫生

第三就是恐艾恐友所找的醫生必須了解這名諮詢者,經常接往疾控中心打電話的恐友,恐友們到處打電話,自己心中也沒有譜,也不能說非得絕對相信誰。而且打電話到疾控或者醫院,很多醫生對這名諮詢者本身也不了解,簡短几分鐘聽了行為,告知一句沒事,事實上諮詢者本身在網路上找免費志願者或者付費給專業的醫生老師進行風險評估,都能得到這麼一句沒事,這句沒事聽得太多了,已經產生了話語免疫和疲勞感。無論以後再到處打多少電話或者問多少問題,只是單純聽到這麼一句沒事,或許當時開心,但是並沒有打開其心理的那扇關閉的大門,掛下電話該擔心還是再擔心,該糾結還是在糾結。這就是因為雙方沒有建立良好的關係,諮詢者信任自己諮詢的醫生老師,恐艾症可以好25%,同樣,如果是接受諮詢的醫生老師,能夠通過一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來了解這位恐友,並且聽其傾述其恐艾的來龍去脈,傾述其以前的種種,獲得更多這位諮詢者的信息和特點,並且給予其積極的關懷,採用針對性的方法進行指導,那麼這位恐艾諮詢者的恐艾症可以好50%。恐艾干預就是這樣,接受吸收了這位諮詢者多大的負能量,並且給他反饋多大的正能量,那麼對這位諮詢者的影響就會有多大。看起來恐艾干預只是說是一種聊天,其實其中包含了很多心理評估,催眠,沙盤和各種經典的精神和行為干預方法,醫生和老師們對這位諮詢者付出的越多,那麼這名諮詢者的脫恐預後肯定是越好的。然而這些點點滴滴的積累,以及靠量變到質變的辯證方法改變,是不可能單憑几秒中一句沒事就給全部概括的了。沒事這兩個字,誰都會說,就算教授了鸚鵡這句話,它們也能說沒事。但是我們作為醫生所說的沒事,能讓恐艾恐友真正體驗到這沒事兩字的真諦,那真得需要大量的心血和付出才能真正詮釋出來的。

最了解恐友內心痛苦的陳醫生

很多恐艾症諮詢者來到四川找陳醫生,並且和陳醫生共同去做一些公益的活動,去幫助一下瓷娃娃陳艷,去看望一下感染者,和陳醫生共同運動,健身和爬山,聆聽一下大佛禪院高僧朗誦的經書,實際來體驗一把真實的脫恐感覺,遠離浮躁的網路,重新回歸如同以前不恐艾的現實生活,才真正能夠明白。脫恐這兩個字真的飽含太多的心酸,當去掉網路的浮誇和大躍進式的口號,像一個匠人一樣去真正一步一步為了脫恐而自我努力時,才知道,解鈴還須繫鈴人,心病還須心藥醫。脫恐首先需要靠自己,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和真正的自信,一種虔誠對脫恐之道的敬畏,同時,脫恐也需要靠專業的醫生和老師,一個恐友能夠非常了解和信任的專業人士,一個同樣能夠把你當親人朋友關心你,靜靜的花上大量時間聽你傾述,為您分析,並且對你負責的醫生老師。

v?Rzf}

推薦閱讀:

TAG:艾滋病 | HIV | 恐艾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