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讀「論語」4.15:夫子道一以貫之,忠恕者勉力為仁

「里仁篇第四」15

【原文】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譯文】

孔子說:「曾參,我講的道是由一個基本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出去後,同學便問曾子:「這是什麼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儘力為仁。」

【注釋】

「參」,音「申」,曾子之名。孔子稱弟子皆呼其名。

「貫」,貫穿、貫通、貫徹。「一以貫之」,即以一理貫穿萬事。孔子之道看似繁複,但究其根本,皆歸於「仁」。

「唯」,諾也。答應之辭,如現代人回答「是」。疾應曰唯,緩應曰諾。

「門人」,即孔子之門人弟子。

「忠」,盡心竭力、竭誠。

「恕」,仁也。《程注》云:「恕者,仁之施也」;《朱注》亦云:「恕非寬假之謂」。故「忠恕」乃「儘力為仁」之意,而非通常所認為的「寬容原諒」之意。

【評析】

本章的關鍵在於如何理解「忠恕」二字。通常是將其分別作「忠」、「恕」二道解,即盡己之心以待人謂之「忠」,推己之心以及人謂之「恕」。但此說值得商榷。

孔子之道看似內容繁複,但究其根本,皆歸於「仁」。是故子曰:「吾道一以貫之」。「仁」字雖然簡單,卻意蘊深邃、包羅萬象。而「盡己之忠」和「推己之恕」不過是「萬象」中之二端,顯然並不能盡涵孔子之道。

曾子曾作《大學》,其開篇即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以此境界觀之,曾子對於「夫子之道」的領悟是極其深刻而準確的。因為「止於至善」,正是「夫子之道」——仁道的終極追求。因此,將「忠」「恕」分別作「盡己待人」和「推己及人」解,很可能是一種誤讀。

朱子在解釋「恕」的時候說:「恕非寬假之謂」。也就是說,恕在此處並非寬恕、寬容、原諒之意。因此,後人將「恕道」理解為寬容、寬恕,便頗有望文生義之嫌。

事實上,「恕」是會意字,如心為恕。孟子曰:「仁,人心也」。因此,如心就是如仁。而在《說文》中,「恕」的本義正是「仁」。因此,程子將「恕」注為「仁之施也」是很準確的。

《禮記·中庸疏》云:「恕,忖也,忖度其義於人也」。這也與程子對於「恕」的注釋相類。因為「忖度其義於人也」意指「行義」,而「行義」即是「仁之施」。

因此,我認為「忠恕」的主體在「恕」,而「忠」只是作修飾用。也就是說,曾子所謂的「忠恕」與孟子所謂「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中的「強恕」,不但詞形結構相同,所表達的也是同一個意思,都是「儘力為仁」之意。

另外,曾子在本章中所表達的「儘力為仁」的「忠恕」思想與曾子在《大學》中所表達的「止於至善」的思想也是完全一致的。因為,「儘力為仁」正是「止於至善」之道。

可見,恕道即仁道,「忠恕」即儘力為仁,即「止於至善」。這才應當是孔子所謂的「吾道一以貫之」。

推薦閱讀:

TAG:論語(書籍) | 孔子 | 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