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孩子他們不完全聽我們的,他們更多的是模仿我們。==================================最近,在我朋友圈看到有人轉載的圖片。很意外的,和我這句幾乎一樣。看樣子,還是他先說的。 道理是共通的。 謝邀,挺好的說法。我簡單解釋一下,孩子學習的最有效方式是模仿,而不是被命令。模仿所帶來的學習效率要比直接下抽象的命令要容易並且有效太多倍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說言傳身教的意義,道理誰都懂,但是為什麼不同家庭教育出來孩子差別那麼大呢?主要就是因為父母自身作為孩子的楷模有高下之分。陪他,帶他,而不是命令他,這才是對子女最好的教育。 我是挺反感什麼都孩子孩子的,好像孩子都是天使一樣,只要怎樣就能怎樣。我認識很多老師的孩子,成天和他媽一塊做功課,還是早早搞對象看黃片沒上大學啊。 想要別人成全自己的目的,那就要先成全別人。成全孩子,孩子就會成全你,剝奪孩子的一件事物,孩子也會剝奪你的一件事物。沒有成全過孩子,總是要求孩子成全自己的想法,孩子不過是一件成全別人的工具,最終這些將無一成全。 一起,有夥伴的身份感覺,更能融入孩子。 一起做,有探索的感覺,會讓孩子有一部分主導。所以,父母一定要抽空和孩子一起做。這樣,他的成長過程,你才真正參與了。 同學河南人,90年代鄭州大學本科畢業,河南本地上市國企高管,1968年生人。小孩上高中不愛學習,逆反的厲害,在河南這樣的高考大省,把考大學想的比登天都難,讓一群屌絲洗腦「知識無用論」「上大學很難」。為了給自己娃一個正確的知識觀,2010年以42歲高齡考了中國政法大學的研究生,獲得碩士學位。這同學認定了知識對人生的改變,並不是像一般家長把「好好學習」掛在嘴上。為了讓孩子可以認識到讀書會帶給一個人多大的改變,高校之間有多大差別,有錢有權有車有房享受人生的年齡,苦逼兮兮的擠宿舍、寫論文、拿獎學金。我覺得這就是典型的陪伴教育,在一起複習、學習中以身作則,為孩子立一個榜樣。這樣的教育,我覺得比一個家長一邊不求上進不思進取一邊拿著鞭子教育孩子吃夠了沒文化的苦,強得多的多。但是很悲哀的是,大多數的家長都是作為一個旁觀者,對下一代的成長指指點點,一個高中都沒上過的家長、一個自己都沒學明白的老師,自然而然交給下一代的要麼就是「好好學習」這樣對而無用的廢話、要麼就是「考大學很難」、「大學很難考」、「高中物理很難」、「女孩上高中就跟不上了」、「父母掙錢不容易」等等這類給下一代成長設限的屁話,要麼就是唯物辯證法類的「人生有多種可能」、「知識真的能夠改變命運嗎」、「985大學學生真的比三本大學學生更強嗎」、「考研真的能改變人生嗎」這類扯淡觀點。最近迷戀張雪峰老師,我自己早就用不著考研了。我覺得他最大的優點不是口才多好多聰明,而是他的價值觀更正,對青年成長參考意義更大。作為家長,教育是沒有捷徑的,也沒什麼投機取巧的可能性,別天天想著怎樣跟孩子講道理,道理這種東西最不值錢。如果你信那麼你就做,拿你的行動告訴孩子該怎麼做,怎麼能做好。人的認知是分層次的,現成公開的道理理念都是浮在表面的、看起來美好的,最容易被認知層次低的人接受,無非就是拿高帽子框住你;現實實踐才能取得的道理是需要自己去趟的、深層次、血淋淋的,認知層次高的人拿實踐、時間、鬥爭得來的,往往和公開的道理相悖,不能為外人道。作為家長,需要做的就是用行動吧不為外人道的道理教給孩子,而不是大嘴一張「好好學習」四個字就把孩子打發了。 關於這一問題我有些體會,現在有工作,等下來更 教育不是要孩子做什麼, 也不是你要和孩子一起做什麼, 而是孩子學到了什麼。 「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范曄《後漢書》 身先行之。不言之教。 你讓你孩子好好讀書 自己卻在打遊戲 孩子是不會服氣的 謝邀!【教育】,教者,傳授知識。育者,扶持成長。所以,通過耳濡目染以及不斷的扶持才是關鍵。耳濡目染就是身邊的人,父母師長甚至同學都有很大的影響。所以,身教,以及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是要素。 最簡單的就是媽媽我想學畫畫不行我給你報了鋼琴班明天我們去。孩子坐在地上手裡拿著玩具正好奇地拆卸。你手裡拿著另一種走過來讓他跟你一起玩。 他拆卸探索的注意力被你打斷了,探索思維能力強制干擾,注意力被你破壞。再看你手裡的玩具興緻缺缺的不想玩。你非要他跟你玩,逆反心理也出來了,點贊。再舉個例子:孩子在畫畫,畫了個城堡。你走過去問:孩子你做的是什麼呀。孩子說:我在畫城堡你一看這城堡真天馬行空,於是你下筆三兩下畫了個正常的。於是思維抽象,幻想能力破壞了。等長大了,你又怪自己孩子沒注意力,又沒想像能力。孩子:???怪我咯? 你說,他聽不懂,不明白你做了,他會跟著學,模仿 言傳身教重於言教 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見證
因為孩子他們不完全聽我們的,他們更多的是模仿我們。
==================================
最近,在我朋友圈看到有人轉載的圖片。很意外的,和我這句幾乎一樣。看樣子,還是他先說的。 道理是共通的。
謝邀,挺好的說法。
我簡單解釋一下,孩子學習的最有效方式是模仿,而不是被命令。模仿所帶來的學習效率要比直接下抽象的命令要容易並且有效太多倍了。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說言傳身教的意義,道理誰都懂,但是為什麼不同家庭教育出來孩子差別那麼大呢?主要就是因為父母自身作為孩子的楷模有高下之分。
陪他,帶他,而不是命令他,這才是對子女最好的教育。
我是挺反感什麼都孩子孩子的,好像孩子都是天使一樣,只要怎樣就能怎樣。我認識很多老師的孩子,成天和他媽一塊做功課,還是早早搞對象看黃片沒上大學啊。
想要別人成全自己的目的,那就要先成全別人。
成全孩子,孩子就會成全你,剝奪孩子的一件事物,孩子也會剝奪你的一件事物。
沒有成全過孩子,總是要求孩子成全自己的想法,孩子不過是一件成全別人的工具,最終這些將無一成全。
一起,有夥伴的身份感覺,更能融入孩子。
一起做,有探索的感覺,會讓孩子有一部分主導。
所以,父母一定要抽空和孩子一起做。
這樣,他的成長過程,你才真正參與了。
同學河南人,90年代鄭州大學本科畢業,河南本地上市國企高管,1968年生人。小孩上高中不愛學習,逆反的厲害,在河南這樣的高考大省,把考大學想的比登天都難,讓一群屌絲洗腦「知識無用論」「上大學很難」。為了給自己娃一個正確的知識觀,2010年以42歲高齡考了中國政法大學的研究生,獲得碩士學位。這同學認定了知識對人生的改變,並不是像一般家長把「好好學習」掛在嘴上。為了讓孩子可以認識到讀書會帶給一個人多大的改變,高校之間有多大差別,有錢有權有車有房享受人生的年齡,苦逼兮兮的擠宿舍、寫論文、拿獎學金。我覺得這就是典型的陪伴教育,在一起複習、學習中以身作則,為孩子立一個榜樣。這樣的教育,我覺得比一個家長一邊不求上進不思進取一邊拿著鞭子教育孩子吃夠了沒文化的苦,強得多的多。
但是很悲哀的是,大多數的家長都是作為一個旁觀者,對下一代的成長指指點點,一個高中都沒上過的家長、一個自己都沒學明白的老師,自然而然交給下一代的要麼就是「好好學習」這樣對而無用的廢話、要麼就是「考大學很難」、「大學很難考」、「高中物理很難」、「女孩上高中就跟不上了」、「父母掙錢不容易」等等這類給下一代成長設限的屁話,要麼就是唯物辯證法類的「人生有多種可能」、「知識真的能夠改變命運嗎」、「985大學學生真的比三本大學學生更強嗎」、「考研真的能改變人生嗎」這類扯淡觀點。
最近迷戀張雪峰老師,我自己早就用不著考研了。我覺得他最大的優點不是口才多好多聰明,而是他的價值觀更正,對青年成長參考意義更大。作為家長,教育是沒有捷徑的,也沒什麼投機取巧的可能性,別天天想著怎樣跟孩子講道理,道理這種東西最不值錢。如果你信那麼你就做,拿你的行動告訴孩子該怎麼做,怎麼能做好。
人的認知是分層次的,現成公開的道理理念都是浮在表面的、看起來美好的,最容易被認知層次低的人接受,無非就是拿高帽子框住你;現實實踐才能取得的道理是需要自己去趟的、深層次、血淋淋的,認知層次高的人拿實踐、時間、鬥爭得來的,往往和公開的道理相悖,不能為外人道。作為家長,需要做的就是用行動吧不為外人道的道理教給孩子,而不是大嘴一張「好好學習」四個字就把孩子打發了。
關於這一問題我有些體會,現在有工作,等下來更
教育不是要孩子做什麼, 也不是你要和孩子一起做什麼, 而是孩子學到了什麼。
「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范曄《後漢書》
身先行之。不言之教。
你讓你孩子好好讀書 自己卻在打遊戲 孩子是不會服氣的
謝邀!
【教育】,教者,傳授知識。育者,扶持成長。所以,通過耳濡目染以及不斷的扶持才是關鍵。
耳濡目染就是身邊的人,父母師長甚至同學都有很大的影響。
所以,身教,以及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是要素。
最簡單的就是
媽媽我想學畫畫
不行我給你報了鋼琴班明天我們去。
孩子坐在地上手裡拿著玩具正好奇地拆卸。你手裡拿著另一種走過來讓他跟你一起玩。
他拆卸探索的注意力被你打斷了,探索思維能力強制干擾,注意力被你破壞。
再看你手裡的玩具興緻缺缺的不想玩。你非要他跟你玩,逆反心理也出來了,點贊。
再舉個例子:
孩子在畫畫,畫了個城堡。
你走過去問:孩子你做的是什麼呀。
孩子說:我在畫城堡
你一看這城堡真天馬行空,於是你下筆三兩下畫了個正常的。
於是思維抽象,幻想能力破壞了。
等長大了,你又怪自己孩子沒注意力,又沒想像能力。
孩子:???怪我咯?
你說,他聽不懂,不明白
你做了,他會跟著學,模仿
言傳身教重於言教
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