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一個人變得善良,又是什麼讓人變得邪惡,對社會充滿了惡意?
1. 愛是不是一種能量,在人與人之間流動,流出去的終究會流回來回到自己身上?
2. 如果每個人對他人多一點善意,世界是不是變得更美好?
3. 問以上的問題,是因為今天突然發現毀掉一個付出了大量精力創建的美好東西,比創建一個美好的東西,要容易太多(比如,一個人長大需要18*365*24*60分鐘,一個人被殺只需要5分鐘;一個軟體從設計到完成,到優化穩定需要三年,被攻擊也許只要一天; 一棟樓修建也許要三年,被破壞也許只需要一把火)所以在想,有沒有辦法減少惡意的攻擊,保護那些美好而脆弱的事物,在分析什麼是他們破壞的動力,我能想到的有可能是因為他們曾經受到了不好的對待。也許還有其他原因,但是我想不到,想聽聽其他人的答案。
所謂善惡,是一種社會契約。A行為為善,B行為為惡。不同國家,地區,文化有不同的善惡定義。
沒有人只做善事,沒有人只做惡事。所謂的善人惡人,只是一個人對於善惡的傾向。
這種傾向由很多因素構成,主要包括先天構成與後天影響。
先天構成是基因決定的,基因決定了一個人的共情能力,思維能力,情緒控制能力,自我認知能力等等。有的人先天缺乏共情能力,被稱為反社會障礙症。這種人很難成為好人。
後天構成是由家庭,社區,社會,生活環境,文化等因素對人的塑造。人很容易收到社會因素的印象。舉個例子,二戰時期的納粹德國是由無數的普通人構成的罪惡帝國。人人都認為自己是無辜的,卻集體犯下了滔天大罪。另一個例子,貧民窟犯罪率極高,孤兒犯罪率極高。生活在不利環境的人也很難成為好人。
最後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
1:愛不是一種能量,愛是一種抽象的概念(當然,現實意義的愛是由化學反應引起的,算是一種能量)。客觀上,對他人好與他人對自己好可能是正相關,但不是絕對的。當A對B好時,B不一定會對A好。當A不對B好時,B也不一定不對A好。所以答案是不一定。
2:每人多一點善意可能能讓世界更好,也可能讓世界更糟糕。舉個例子,美國善良的人們給非洲國家捐贈自己不要的衣服,導致當地的衣物泛濫,衣物工廠受到影響,導致經濟下滑。好心辦壞事和壞心辦好事都是有可能的。
3:毀滅的確比創造容易,因為世界的一切都從秩序朝著混亂變化。減少破壞,保護美好的方法存在,但是比破壞難。人為何要破壞,歸根到底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無論是滿足食慾,物慾,性慾,佔有慾,以及獲得金錢,名聲,快樂,力量,權利,榮耀,等等等等。人為何不去破壞,歸根到底也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無非是害怕收到懲罰,受傷,或者為了維護自己的道德感,形象,財產,朋友,家人等等。 受到了不好的對待導致一個人想要去破壞是有道理的,科學家對猴子做過實驗,發現收到不公平待遇的猴子會很生氣。
痛苦與快樂,是否滿足自己的慾望。
是自我選擇。
你說破壞的動力可能是他們曾經受到了不好的對待。
弗洛伊德說一個幼兒,母親沒有奶好,父親又虐待他,那他長大後可能會充滿暴力,人際關係一塌糊塗,這都是原生家庭的錯。
而阿德勒說小時候被父母虐待,長大後成為性格扭曲的人,是自我選擇,小時候遭受的虐待不過是借口。
要承認的是,險惡環境中也會有善良優雅的人,即便出身優越,也存在猥瑣骯髒的人。
你們覺得沒有辦法控制怒氣,但是一位母親,怒罵女兒沒有完成作業,這時,手機響了,老闆打電話來了,母親立馬變臉,轉換速度之快。怒氣不過是控制別人的一種手段而已,選擇發怒,也不過是理性的選擇不理性。
為什麼要保持善良?有兩個好處,
1、讓事情留有餘地
2、將精力浪費在有趣的事情上
――摘自得到app
另外,第三個問題,生命、軟體、樓房,它們珍貴脆弱,毀掉付出的代價很大,利大於弊的事情白痴才回去做。所以放心,人們厭惡損失。
同理心會讓一個人變的善良,因為有共情能力的人常常無法對身邊人的苦難視而不見,真正明白世間痛苦的人最容易善良。信仰的崩塌或缺失容易讓一個人變的越來越邪惡,因為這樣的人常常沒有自己的底線與真正的原則,那麼他(她)便會為了自己的一些利益而人云亦云,不擇手段,甚至變成罪惡的幫凶。
其實歸根結底還是看這個人從小受到的教育吧,
三觀這種抽象的東西,雖然說是慢慢行成的,
但是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從小父母或是老師(就說是身邊的人吧)的教育會很大程度的去影響這個人以後的性格走向,
從小就被教育看到乞討的人和流浪的貓狗要去力所能及的照顧,但你要保護好自己,
和從小就被教育說乞丐都是騙人的,貓狗會攻擊你會攻擊你傳染給你疾病,為了保護你自己要避開他們,
這長大就是兩種人生觀,
不是說就一次教育就能塑造整個人的性格,
這個東西都是潛移默化,
無數的小事你都被用陽光樂觀善意的方式去教導,然後去做,那麼很難想發生何種天怒人怨的事兒,才能讓一個人性格扭曲成相反的極端,
反之的人,那麼要遇到多悲天憫人的聖人才能將他感化然後回到光明,
不能說沒有特例,畢竟人的際遇總是不一樣,總有那種一個事改變一個人的例子,不過這茫茫人海,還是只說大部分人吧,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從小我爸就讓我看《三字經》《弟子規》,並要我給他背下來,
每一次我都沒當回事,回家隨意翻了翻就扔到一邊,他問我我就打個哈哈就過去了,
等他去世現在想想反倒成了這一輩子沒辦法去彌補的遺憾,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大概這就是決定一個人善惡的最根本的原因了吧,
所以我想我會做一個好父親的
——END
我覺得與經歷有關。如果一個人接受過很多善良和關愛,很大程度這個人就會沿襲這種善良和愛的能力,無憂無慮也無害(也有可能被寵壞了,自私自利)。如果一個人命途多舛,那他可能有兩個涇渭分明的走向,一個是苦難讓他更加善良,會對他人的苦難感同身受,很容易同情,願意幫助。另一種情況是接受到太多滿滿的惡意和磨難之後走向不善,不再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於是被苦難逼向另一條殘酷無情的道路。
反社會和變態人格的人多數都有異常悲慘的遭遇。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