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當孩子的面吵架,是父母應有的自覺

作者: 時光不涼薄(富書專欄作者)

01

近日,「父母吵架,萌娃傷害式勸架」在網上引起了熱議。

視頻中,小女孩父親在低頭玩手機,小女孩坐在板凳上,一手托著腮,義正言辭道:

我今天要好好給你上堂課。娶個媽媽這樣的媳婦不容易你可知道?

媽媽這樣的媳婦你上哪找去,啊?

見爸爸不吭聲,女孩繼續說道:

娶個媳婦是用來疼的,不是用來擱這吵嘞。媽媽啥都會,找個這樣的更不容易。

你還肥還丑,除了媽媽這樣瞎了眼的才找你,其他女人誰能找你?

小女孩小小年紀,說話儼然有了小大人的模樣,讓人啼笑皆非。

與此同時,父母該不該當著孩子的面吵架,也成了網上熱議的話題。

少年說里,一位高一(3)班的女孩王心蓬,站在勇氣台上的第一句話就是:

我的爸爸媽媽經常吵架,而且每次吵架都能牽扯到離婚這兩個字。

王心蓬說:「爸媽每次鬧矛盾,她心裡都十分害怕他們真的會離婚。可隨著時間的流逝,王心蓬髮現說「離婚」這兩個字,是爸媽每次爭吵必走的程序。」

雖然王心蓬心裡很清楚,爸媽之間是有感情的,不然他們也不會爭吵了十幾年,卻一直沒有分開,甚至有時候還當著她的面撒狗糧。

不過王心蓬還是不放心,為了不讓他們真的離婚,她把爸媽的結婚證藏起來了。

好在王心蓬的父母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給女兒帶來了影響,他們給女兒道歉,並保證以後好好相愛,盡量不吵架。

心理學研究表明: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中,孩子心理問題檢出率為32%,離婚家庭的為30%。和睦家庭的為19%。

與離婚相比,孩子對父母吵架的心理體驗更為明顯,受到的直接傷害更大。而且這種傷害像是種慢性病,內隱,且病程漫長。

大人總認為感情是兩個人的事,便互相攻擊,指責對方的不是,殊不知夫妻關係會影響孩子的責任感,使孩子成為家庭的拯救者、無能者或者冷漠者。

02

一個完整的家庭中,孩子應該是家庭的參與者,而不是成為夫妻關係的緩衝劑。

讓孩子有安全感,是為人父母最基本的責任。

2018年底,錢江晚報曾報導過一篇「為了維繫父母婚姻,15歲女孩輟學還自殘」的新聞。

女孩15歲,叫小昭(化名)。因為不願意去學校上學,父母不得已帶她去諮詢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了解到,小昭是家裡的獨生女。媽媽性格強勢,工作穩定收入不錯。爸爸老實本分,做著小本生意。

小昭讀六年級的時候,爸媽開始為了雞毛蒜皮的事,頻繁地發生爭吵。

媽媽甚至拉攏小昭,讓她和自己站在同一陣營。小昭每天疲於應付,成績開始直線下降。

隨著爸媽矛盾的加劇,小昭為了緩解自己的痛苦,竟用刀割手腕這種自殘的方式來尋求放鬆。

無獨有偶,小姨前幾天打電話向我媽哭訴,說表妹才上初三就開始早戀,對方還比她大十歲。

小姨還說表妹現在越來越冷血,以前她和姨夫吵架的時候,表妹還會安慰她。

現在她和姨夫吵架時,表妹不僅勸他們離婚,還若無其事地把自己關在房間里玩手機。

媽媽說正是因為小姨和小姨夫年復一年的爭吵,導致表妹從小就缺乏安全感,太渴望被愛,才會走到這一步。

如今小姨和小姨夫雖然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可他們帶給表妹心理上的創傷已經很難撫平了。

心理研究表明:6—12個月的嬰兒,即使在睡著時,也會對父母的爭吵語調有所反應。

1歲開始,嬰兒就具備了分辨父母情緒和感知衝突的能力。

到了兒童或是成年期,他們對父母的爭吵仍然會敏感。

所以,孩子在童年所受的消極影響,可能會一直延續到成年。

就像弗洛伊德所說的那樣:「我們一生都在跟自己的童年打交道,都在補償童年的缺憾。」

家庭的作用不只是傳宗接代,更是傳遞愛的載體。

一項調查顯示:夫妻關係不和的家庭,孩子會對某些東西產生依賴情緒。

男孩子更容易染上煙癮酒癮,女孩子則更容易早戀,甚至和異性發生關係。

融洽的家庭關係,是孩子建立安全感與幸福感的重要基礎。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是他幼兒時期的整個世界,是影響人格形成的重要楷模。

03

張愛玲說:

生活不會總是一番風順,我們都很平凡,也像平凡人那樣地過著日子,吵架、冷戰、溫馨、關懷,無論發生了什麼,只要兩個人有一起努力的決心,就敢於走下去。

兩個性格迥異,生長環境各不相同的人要一輩子生活在一起,難免要經過磕磕絆絆,互相磨合,才能找到最舒服的方式和對方相處。

美國一項歷時17年的心理研究發現:夫妻鬧矛盾時,吵架可能更有益身心健康,壓抑憤怒的夫妻日後的死亡率是表達憤怒的夫婦的5倍。

吵架是夫妻表達內心的感受和需求,也是對自己和對方的內心的探索。

當家長不可避免的當著孩子的面發生衝突時,一定要控制好吵架的尺度,不要惡語相向,更不要大打出手。

首先要讓自己儘快冷靜下來,安撫孩子的情緒,向孩子解釋清楚,我們只是一時衝動,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和孩子沒關係。

其次,雙方吵架後不要冷戰,更不要勸說孩子和自己站在同一陣營。父母要勇於承認錯誤,當著孩子的面和好。

孩子也會通過父母和解的方式,學會處理以後的人際關係。

最後,如果是夫妻倆矛盾衝突較大,持續時間較長,言行比較激烈的時候,一定要避開孩子。

孩子的承受能力有限,當父母的行為過於激烈時,會讓孩子不知所措。

安迪教父在《馨媛私塾》中說:孩子就是爸媽脾氣的產物。

的確,孩子看到什麼,就學什麼。

如果父母長時間讓孩子處在這種可怕的環境中,更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終生難以彌補的傷害。

只有父母相愛的家庭,才能帶給孩子幸福的感受,並且,孩子也能隨時地把這種感受表達出來。

《看你的孩子,就知道你的婚姻好不好》一書中寫道:

其實婚姻就像鐘擺,時好時壞才是常態。孩子也是一樣,成長過程中難免磕磕絆絆。

所以聰明的夫妻都會拉著手吵架,我們也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長。

吵架是夫妻生活的一種調節劑,如果夫妻雙方在爭吵時不相互指責,而是表達內心的感受和自我需求。

越吵越親密,讓孩子知道吵架是人之長情,並學會吵架後如何和解。這對孩子來說,未嘗不是一份珍貴的禮物。

04

畢淑敏在《家中的氣節》里寫道:

什麼是家中的氣節?既然我們相愛,愛就是我們共同的氣節。

你的失態,在我看來,是你的思緒潰敗了;在這一瞬間,我是你的強者。

原諒、寬恕、包容和鼓勵,就是家庭永遠長青的氣節。

兩個人相愛很容易,組成一個家庭卻很難。

一個幸福的家庭,一定是夫妻雙方彼此付出,互相理解,懂得示弱,這段婚姻關係才能持久。

而且父母的每一次爭吵都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痕。

《社會和個人關係雜誌》上發表的最新研究表明:

那些生活在父母為日常生活瑣事爭吵的家庭中的孩子,即使面對對的情緒的處理也會受到影響,他們會對對的情緒處理過於警惕,焦慮,還會更容易受到扭曲的人際交往的影響。

家是最安全最溫暖的地方,爸爸、媽媽是孩子最值得信賴的人,在孩子面前爭吵,任何時候,對孩子都是一種傷害。

只有父母相愛,在生活中相互妥協,彼此包容,為孩子創造一個溫暖有愛的成長環境,孩子的未來才會有更多精彩的可能。

孫瑞雪在《愛和自由》中寫道: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著在心理成長之上的。

願每對夫妻都能找到和對方相處時最舒服的模式,互相包容,彼此體諒,輕鬆化解生活中的矛盾,為孩子創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富書君出新書

《好好生活》豆瓣8.8分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

獲取2019您的新年禮物

??????

作者簡介:時光不涼薄 ,富書專欄作者,一個熱愛生活,喜歡文字的90後辣媽,本文首發爸媽精讀頭條號,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媽,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推薦閱讀:

TAG:育兒經驗 | 父母吵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