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教育早知道

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曾說:「文化的最後成果是人格。」

文化代表一個社會群體的文明程度,人格則向外界展示出一個人的素養水準。 擁有好人格的人,總是能努力地工作和愛人,只要能做到這兩件事,其他的事就沒什麼困難了。

為什麼有的孩子不懂得感恩?為什麼有的孩子會屏蔽父母的建議?為什麼有的孩子面臨壓力時都只會直接崩潰?面對自己管教不住、幫扶不起的孩子,為什麼父母在說起這些問題時得到的答案都是「已經晚了」!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們錯過了培養孩子人格的最佳節點。如果孩子沒有在童年時期建立良好的人格和生活風格,他們就很難獲得積極的心態和未來競爭力。

不良的人格各式各樣,健全的人格只有一種。

1.索取型人格

經常有家長反映孩子已經是高年級的學生了,還是要依賴老師反覆叮囑做作業、父母給他們收拾書包,否則他們一定不記得作業是什麼,也不記得帶課本去學校,而且他們經常借用同學的文具,還總是還。索取型人格的人相對被動,做任何事都會依賴別人。很多有錢的父母會縱容自己的孩子,他們會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為孩子規避挫折。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不會明白努力的意義,也意識不到自己有多大的能力。他們一方面對自己沒有信心,一方面又渴望得到別人的幫助。

2.迴避型人格

上學這件事對於有的孩子來說十分困難,因為他們覺得學校是個充滿壓力的地方。每次老師在課堂上提問,他們都會極力躲避老師的眼神,即便被老師要求站起來回答問題,他們也是滿臉羞澀。據我們了解,在這些孩子的夢裡也常常出現自己在學校里的窘態,以至於他們會裝病逃避上學。

迴避型人格的人缺乏解決問題和克服困難的信心,只有通過迴避來避免面對可能的失敗。他們喜歡關注自己,愛幻想,只有在自己幻想的世界裡才會有優越感。

3.控制型人格

在一群玩耍的孩子中,有一個孩子說:「我讓你們做什麼就得做什麼,誰不聽我的就不許玩這個滑梯。」或者他還會這樣說:「不許你和別的小朋友玩,不然我就不給你吃草莓蛋糕和巧克力冰凌。」

值得思考的是,說這些話的孩子真的有掌控其他小孩活動的權力嗎?或者他們真的有那麼多東西可以提供給其他孩子嗎?那麼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孩子自己也常常遇到類似的威脅。他們對這些威脅感到懼怕,做出妥協,並發現了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然後在自己的社交中進行模仿。

控制型人格的人,他們熱衷於操控別人,很少顧及別人的感受,社會意識較弱。如果不能支配別人,他們會覺得沮喪,並很難找到存在感。他們追求優越感的慾望會越來越強烈,甚至發展到不惜損害別人的利益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兒童時期的他們通過打滾、哭鬧的方式讓父母屈服。如果不能及時矯正,任由控制的慾望發展,當他們成為父母時,又會希望自己的孩子順從自己。如果他們成為教師,也會讓學生聽命於自己,還會威脅學生:「如果你不聽我的,那我們就去校長辦公室吧。」當這樣的人格發展到極端,容易使人成為施虐者、犯罪者或「癮君子」。

健全人格並不是一個人的完整人格的標準模型,只是對健康人格必要的特徵進行了概括。這些特徵概括起來,可以稱之為社會利益型人格。

社會利益型人格的人有勇氣面對生活,能夠很好地與人合作,為他人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樣的人通常生活在氛圍良好的家庭環境中,而且家庭成員能夠互相幫助,體諒彼此,尊重彼此。

讓我們覺得相處起來很舒服的人,通常從幼年時期起就經常參與同齡人的集體活動,並在溫馨的家庭氛圍中學習關愛和尊重他人,他們也能夠通過自己獨立完成事情來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這些都能成為他們積極勇敢的源泉。這樣的孩子樂於融入新環境,面對問題能夠積極應對,常給人留下開朗豁達的印象。


抓住孩子的人格可塑期,找到科學易行的培養辦法。

中國有句老話「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在傳統觀念里,人在出生時就已獲得了人格的基本特徵,但在孩子的幼年時期,人格仍然可以進行塑造。人的生命發展過程,就是一個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而生命前期的人格塑造至關重要。孩子在早期形成的人格,會影響到孩子在未來生活中對於世界的觀察角度、認識程度、判斷標準及行為方式,這些將會決定孩子所有重要的人生節點與各種瑣碎的生活細節,從而決定孩子的一生。

科學的人格培養就是對孩子的性格特徵揚長避短,朝向健全的方向,將孩子的內在人格儘可能進行優化重組。幫助孩子調整心理,塑造健全人格,可以從人類與生俱來的自卑與超越心理出發,運用積極的補償方法,來對孩子人格中的短處進行補足,對人格中的長處進行發揚。每個孩子初生時都會被自卑感折磨,這種感覺促使他們對自卑感和依賴感進行補償。在補償的過程我們會發現,一個有生理缺陷或者主觀上有自卑感的孩子,他的生活風格會傾向於補償那種缺陷或自卑感。例如,一個身體孱弱的孩子會十分渴望增強自己的體質,他會加強鍛煉,通過跑步或舉重的方式補償自己的自卑感,這種心理和行為就是他生活風格的一部分。生活風格決定了孩子的生活態度,也決定了孩子的行為模式。

人格的短處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的忽視與不科學養育。任由消極的人格特徵發展,不僅人格會走向失衡,孩子對未來的勝任能力會降低,也會剝奪孩子生而為人本應獲得的感知幸福的能力。

家長一定要注意躲開的雷區:索取型人格源於父母的溺愛,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會變得自私且缺乏社會意識。迴避型人格源於父母和成人忽視孩子的願望,對孩子的關注過少,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存在的價值,這會引起孩子憤怒的情緒,在之後的生活中,他們也會用懷疑的眼光看待別人。控制型人格源於生理自卑,這種自卑往往引發過度補償,最終還是會被自卑感壓倒。

本文內容摘編自《兒童人格心理學》(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著。

更多資訊,請關注曉析心理文章或小程序(免費的心理測評測試)。

癥狀排除測評:對個人的五個維度:抑鬱程度、焦慮程度、恐懼程度、強迫程度、疑病程度進行測試,並由認證諮詢師為您的結果進行點評、提供建議,以便更好的幫助您理解自己的癥狀,從而找到合理的方式來調整狀態。

心理健康測評100題-曉析心理?

m.xiaoxixinli.com


推薦閱讀:

TAG: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