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教育早知道
05-07
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曾說:「文化的最後成果是人格。」
文化代表一個社會群體的文明程度,人格則向外界展示出一個人的素養水準。 擁有好人格的人,總是能努力地工作和愛人,只要能做到這兩件事,其他的事就沒什麼困難了。
為什麼有的孩子不懂得感恩?為什麼有的孩子會屏蔽父母的建議?為什麼有的孩子面臨壓力時都只會直接崩潰?面對自己管教不住、幫扶不起的孩子,為什麼父母在說起這些問題時得到的答案都是「已經晚了」!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們錯過了培養孩子人格的最佳節點。如果孩子沒有在童年時期建立良好的人格和生活風格,他們就很難獲得積極的心態和未來競爭力。不良的人格各式各樣,健全的人格只有一種。
1.索取型人格經常有家長反映孩子已經是高年級的學生了,還是要依賴老師反覆叮囑做作業、父母給他們收拾書包,否則他們一定不記得作業是什麼,也不記得帶課本去學校,而且他們經常借用同學的文具,還總是還。索取型人格的人相對被動,做任何事都會依賴別人。很多有錢的父母會縱容自己的孩子,他們會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為孩子規避挫折。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不會明白努力的意義,也意識不到自己有多大的能力。他們一方面對自己沒有信心,一方面又渴望得到別人的幫助。2.迴避型人格
上學這件事對於有的孩子來說十分困難,因為他們覺得學校是個充滿壓力的地方。每次老師在課堂上提問,他們都會極力躲避老師的眼神,即便被老師要求站起來回答問題,他們也是滿臉羞澀。據我們了解,在這些孩子的夢裡也常常出現自己在學校里的窘態,以至於他們會裝病逃避上學。迴避型人格的人缺乏解決問題和克服困難的信心,只有通過迴避來避免面對可能的失敗。他們喜歡關注自己,愛幻想,只有在自己幻想的世界裡才會有優越感。3.控制型人格在一群玩耍的孩子中,有一個孩子說:「我讓你們做什麼就得做什麼,誰不聽我的就不許玩這個滑梯。」或者他還會這樣說:「不許你和別的小朋友玩,不然我就不給你吃草莓蛋糕和巧克力冰凌。」值得思考的是,說這些話的孩子真的有掌控其他小孩活動的權力嗎?或者他們真的有那麼多東西可以提供給其他孩子嗎?那麼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孩子自己也常常遇到類似的威脅。他們對這些威脅感到懼怕,做出妥協,並發現了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然後在自己的社交中進行模仿。
控制型人格的人,他們熱衷於操控別人,很少顧及別人的感受,社會意識較弱。如果不能支配別人,他們會覺得沮喪,並很難找到存在感。他們追求優越感的慾望會越來越強烈,甚至發展到不惜損害別人的利益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兒童時期的他們通過打滾、哭鬧的方式讓父母屈服。如果不能及時矯正,任由控制的慾望發展,當他們成為父母時,又會希望自己的孩子順從自己。如果他們成為教師,也會讓學生聽命於自己,還會威脅學生:「如果你不聽我的,那我們就去校長辦公室吧。」當這樣的人格發展到極端,容易使人成為施虐者、犯罪者或「癮君子」。健全人格並不是一個人的完整人格的標準模型,只是對健康人格必要的特徵進行了概括。這些特徵概括起來,可以稱之為社會利益型人格。社會利益型人格的人有勇氣面對生活,能夠很好地與人合作,為他人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樣的人通常生活在氛圍良好的家庭環境中,而且家庭成員能夠互相幫助,體諒彼此,尊重彼此。讓我們覺得相處起來很舒服的人,通常從幼年時期起就經常參與同齡人的集體活動,並在溫馨的家庭氛圍中學習關愛和尊重他人,他們也能夠通過自己獨立完成事情來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這些都能成為他們積極勇敢的源泉。這樣的孩子樂於融入新環境,面對問題能夠積極應對,常給人留下開朗豁達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