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榆次這座城市裡有一家傳統的草木染嗎?它遠離市區,在「世外桃源」官道巷民俗文化小鎮里,使用天然植物染料進行面料染色,這也是榆次第一家傳統草木染。在店內,清雅素凈的衣裙、與家居有關的布藝產品陳列其中,館內滿是植物特有的清香,不時有遊客被吸引走進去瞧一瞧。
草木染,又稱植物染,是一門使用天然植物染料進行面料染色的技術,在我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自100多年前被西方的化學染料替代後,這一傳統技術逐漸沉寂。
這家「終朝采藍」草木染生活館的主人公名叫馬麗美,曾是魯迅美術學院的新科狀元。畢業之後為了追逐愛情,一路西行,來到太原理工大藝術學院工作。在藝術學院工作十年之後,她開始對自己的人生做減法——告別行政事務,回歸單純的教師身份,從此,藝術學院里有了一個聲名遠揚的染織專業。之後她沉浸在草木染的世界裡,被我們久已遺忘的草木染在此間復活、興榮。
「美麗的麗,美麗的美。」她習慣這樣介紹自己的名字,然後莞爾一笑,臉上出現兩個深深的酒窩。長長的辮子垂在一件茜草紅的衣服後面,那是她自己染的棉麻長裙。
她常常是一個人,在工作室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在工作室里琳琅滿目地掛著她的手工染織作品,是綢緞旗袍,是真絲圍巾,是粗布手包,是床單、靠墊、茶巾、桌旗……靠牆放著大桶,裡面盛著各色染液,從各種植物的根、莖、葉、花、果中萃取而來。臨窗一架古琴,襯以雅緻的蠟染檯布。如果她工作累了,你會聽到琴聲開始飄揚,官道巷民俗文化小鎮里四處飄著古典的「味道」……
「幾乎所有植物都可以上色,石榴皮、核桃皮、檳榔、紫甘藍、洋蔥皮等,但很多植物的色素易分解,所以植物染色後呈現的色彩、色彩牢度,我都會一一做實驗,然後選擇牢度優良的植物做染料,再設計成產品。」馬麗美說。
手工藝品是帶有人體溫度的某種「信物」。在實驗時,馬麗美會選一組喜歡的音樂,然後專心煮布(退漿、防縮水),挑選染材,提取染液、過濾,綁紮、染色、陰乾,熨燙、縫製、再熨燙,十幾道工序下來,一件草木染色的成品完成。她說,她很享受這樣不急不緩的節奏,喜歡這種泰然自若的生活,每個環節都無法省略,每個細節都必須傾注情感,每一處都必須一絲不苟,唯有如此,最後的成品才會帶著溫度,帶著感情,才不枉費大自然的饋贈。
在馬麗美看來,自己是被時代趨勢和喜歡她作品的人裹挾著進了商業圈,這不是她的初衷。「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現代人越來越意識到化學材料的危害,想要返璞歸真。」馬麗美說,官道巷民俗文化小鎮「終朝采藍」草木染生活館,是校企合作項目,是校外實踐基地,校方很重視。在這裡,學生們可以學習一門傳統技藝,也能為畢業後的就業增加一項選擇。
馬麗美喜歡旅行、運動、攝影,尤其喜歡花花草草。工作室的角角落落里總是擺放著各種花。有的來自花市,有的采自山野。尋訪花木本來就是她工作的一部分。家花野花搭配,插在她自己燒制的陶制花瓶里。花兒的保鮮期很短,不待花落,倒掉瓶中水,任由花兒風乾。鮮花於是變成了乾花,色彩依然,幽香依然。……
除了日常教學、指導學生,其餘時間馬麗美都沉浸在花草和棉麻里,她想做一個有藝術情懷的手工藝人。「5月剛采完艾草,7月要去采槐米。」除了按植物生長時間表去野外、各地中藥材批發市場尋找染材,她還在琢磨如何讓草木染走進民眾、貼近生活。
面對草木染,馬老師卻沒有老師,只有古人留下來的書。一本《本草綱目》,被她翻了百轉千回。還有《中國植物志》、《山西中草藥》,古書里透露出來的點點滴滴,她只能去猜測,去尋找,去實驗。經過一年多的草木染色實驗,馬麗美髮現,原來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在旅行中發現、尋找、記錄、採集、實驗,一件事情可以把自己所喜歡的事物串聯起來。
現在,馬麗美愛了上草木染,除了因為它擁有自然、樸素、灰度的色彩,除了它沾滿植物芳香和靈氣,除了它對肌膚對生態自然的呵護,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讓馬麗美遇見了沉靜在「慢」時光里的自己——一個看起來更美好的自己。馬麗美說:「我們多半的時間都是在尋找自己想要走的路,想要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只是有的人腳步越來越沉重,人和心一同迷失了方向;而有的人越走路越加明朗,腳步也越來越堅信。我相信,我是後者,因為在對植物染色的路上,我遇見最好的自己,還有那些默默的陪伴著我、支持著我、幫助著我去編織夢想的家人和朋友們!」
「傳統不能束之高閣,如果耗費了時間、精力,卻不被大家接受,草木染就失去了它的價值和意義。希望草木染技藝遍地開花,草木染製品能被更多人接受和喜愛。」(夏菲)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