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C這麼做有問題嗎?
A和B在工作時間有時間閑聊,卻要讓C幫忙做他們的工作,C拒絕後,遭受A和B的排擠,各種穿小鞋,各種敵視。問:C有錯嗎?
我是C
人本是善的,一旦涉及到利益,惡就被勾出來了。
你跟他們說,你罵人,我也會罵人,你打人,我還會殺人。你不欺負人,我也不會惹你。
沒有善惡之分,只是當大部分人認為這件事是善的時候,那這件事就被人們潛移默化的認為這麼做就是善,僅此而已
有多少在自己看來是正常甚至是正義的人類行為是邪惡的呢?
世界往往不是二元的,我認為人性無善惡,善惡是人為規定的東西,以某一類人的利益為基準制定的遊戲規則,人的本性是傳遞下去自己所攜帶是遺傳因子,要是按善惡原則,有善有惡,往往是道德本性法律的綜合考慮結果。
ab做的事情不地道,你沒有錯維護自身利益,他們也沒錯,希望獲得利益,並對拒絕做出懲罰。這麼說似乎和不說一樣。你要做的大概是脫離環境,滿足他們的利益,或者不去在乎,他們這類人你想和他們一起玩耍?
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人的最初都是善良的,都是通過環境、社會、學校,家庭影響,才會變得邪惡。那些知錯就改的人就是因為本性不壞才改。當壞人沒有護甲,就會帶刺的保護自己,當他被人保護,卸下裝備時,是真實的,是自我的,那流下的懺悔淚水也是溫暖人心的。
回到問題,A和B讓問主做事,做不好就排擠,這完全就是受工作影響才變邪惡,剛進單位的人肯定是善良的,除非他在別的環境變壞。
願祝天下人沒有惡,只有善。就如守護甜心,每當出現壞蛋,就用善良的心去凈化他們
謝邀,我用陽明心學來解釋一下這個問題。
陽明心學四句: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良知是心之本體,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慾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發之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它是「未發之中」,不可以善惡分,故無善無惡;
當人們產生意念活動的時候,把這種意念加在事物上,這種意念就有了好惡,善惡的差別,他可以說是「已發」,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惡;
良知雖然無善無惡,但卻自在地知善知惡,這是知的本體;一切學問,修養歸結到一點,就是要為善去惡,即以良知為標準,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動。
但是有時候人的判斷會出現錯誤,也就是意之動出現了錯誤,即不能正確地分辨善和惡,把惡當作善,把善當作惡,那麼他的良知也會出現錯誤,從而格物也會誤入歧途,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因為此時的心已經被私心和物慾遮蔽了,不是天理,這時就要反求諸己。
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態。
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態了,才能有正確的良知,才能正確的格物。
什麼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來達到一顆沒有私心物慾的心,心中的理其實也就是世間萬物的理。
所以,人心有本善本惡嗎?沒有。人所作的只是由「慾望」勾起的「念頭」。
如本題,當A和B有了想要聊天的念頭,但是工作又做不完,怎麼辦?旁邊有個C可以使換,C把他們的工作做了,A和B聊天的慾望就得到了滿足。
C也不想做那個工作,做那個工作會佔用他的時間,他也想休息,有個「休息」的慾望。
當「A和B聊天的慾望」和「C休息的慾望」都想得到滿足,但是現實條件不允許,只能滿足一個時,那個未被滿足的慾望產生的匱乏感就會生出一種情緒叫「憤怒」。「A和B」將這個慾望憤怒指向了C不幫他,覺得C太討厭了,於是開始排擠C,這叫做慾望衝突。
所以人性本身是無善無惡的,慾望讓自己生出念頭,有個成語叫「慾壑難填」。
C休息會勾引A和B讓他幫忙,我想假如C很忙,忙的沒空幫A和B,那麼A和B肯定也沒有念頭想到C可以幫他們,所以C也成功的勾起了A和B的慾望。
綜上所述,一個會管理自己慾望的人才是真正的善人;一個避免勾起別人慾望的人才是真正智慧的人。
人性沒有本善本惡,這是後天影響的。
每一個人都是身不由己,他們從出生,碰見的就是這樣的狀況,不學,怎麼辦呢?
C是沒有錯的。AB這麼小氣的人,跟他們在一起,遲早會被他們賣掉。而且是幾塊錢就把C賣掉。
我們要適應社會,但不是這麼適應的。
我們要融入社會,但卻沒有必要去融入任何圈子,任何人。喜歡動漫的就和動漫的圈子在一起,喜歡善良的就和善良的人在一起。吃飯也要吃自己喜歡的菜。否則,異常痛苦。
我們必須開拓人脈,開拓的是有價值的人脈。什麼人脈有價值?能滿足你需求的,不會害你的,就是有價值的人脈。
c肯定沒錯 我一直覺得因為別人沒有幫自己而怨恨別人是一件很愚蠢的事。
幫是情分,不幫是本分。
除了父母,生來不欠任何人。
善惡一念之間,善人需善對,惡人需惡懟沒有生來的善者,亦不存本來的惡人。
人性本惡,但人性本善,是不是感覺很矛盾?在這個人性善惡的問題中,各方都有充足有理的答案論證自己的觀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以證明人性本善吧?若人性本惡又怎肯放下屠刀?但是若人性本善那屠刀何來?著名物理學家玻爾先生曾說:「相對即統一」正是因為人性本善卻又本惡,人性才得以有善惡之分,世界是由人性本惡的人和人性本善的人組成的,c沒有做錯,錯的是a和b,他們自身不努力卻想讓努力的人承擔懶惰的惡果,在這裡我想對他們二人的前途坎坷表示不同情。
善惡的標準是什麼,人吃草也餓不死,可人們卻殺了豬來吃。吃豬沒人罵,吃狗就有人嗎,你說誰是惡人,豬狗能說話,那人一定是惡的,草能說話,那人還是惡的。人生來就有求生欲,口舌之欲等等,有慾望就可以說是惡,草不好吃,就要吃肉,只是長大後,知道作惡會有懲罰,知道社會有了善惡的標準,我看過一個新聞,一個一輩子都非常儒雅的老人,得了老年痴呆症後,在養老院猥褻護工,你說他是善是惡,只是本能而已,而在正常的時候,儒雅的人願意壓抑自己的慾望,而通俗的惡人不會壓制而已,或者酒精等使壓制力降低了。人之初,性本惡。就這樣
人之初性本惡。只有通過美德渲染才會變得善良,當然這是指能接受善的人,有些人他不會因為其他外界美好的影響改變自己丑惡的內在
拒絕不是錯
但是做到了被認為是激怒了也無關緊要,再反抗,有點不值啊
C沒錯,我認為人性本善是建立在沒有觸及其利益的時候。
本人教師一名。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經常看到,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
c沒錯,這就是人性
當兵的時候,新兵要承擔宿舍的打掃任務,你猜如果新兵拒絕會怎麼樣
我認為人性是善是惡沒有確切的定論
我更願意相信每個新生兒都是一張白紙,沒有善惡之分。可能是因為基因之類的原因,孩子更容易信任家長,最先往上寫字圖畫的是家長,人性的善惡很大一部分來源於原生家庭的教育,但是除了家長以外的環境占的成分也不小,所處的環境也會影響到人對道德的判斷,從而影響他的人性。以上只是我的主觀觀點。
同時我不否認任何人的觀點,我在網上看到過一句話:「世界上有兩個不能直視的東西,一個是太陽,一個是人性。」人性是善是惡無法進行考察,如果進行考察,會對「樣本」造成不小的損害,沒準會將「樣本」帶入原本不屬於他的路。我認為人性的善惡無法用準確的數值進行表達。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也沒有確切的答案。有人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也有人認為「人性本惡,惡著惡著就善了」,取決於各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也取決於大多數人的看法,對於善惡的界限也只是人的看法,五個人打一個人那叫欺凌,一百個人打一個人那叫正義。所以人性本善或者本惡,主觀性太強,我前面的答案也不夠嚴謹,作為參考可能都不夠嚴謹。
————————簡陋的分割線————————
我認為c沒有錯誤,c有權利拒絕不合理的要求,這是他的基本權利,尤其是a和b兩個人都很有時間,我認為c的行為是完全合理的。
以上是本渣的答案,主觀性較強,作為參考須謹慎。
不用說什麼大道理,人性本惡的。當討人厭的鄰居天天的折磨人,很多和他做鄰居的都遠離了,當公司有人不執行行為比較混亂期間,當警察半夜過來砸們…人性本惡不是告訴你誰是好人壞人,只是在某段時間某個場景遇到這些惡的事情多想想怎麼去做,而不是破罐子破摔或者去做極端的報復。而是想辦法如何去解決,比如鄰居折磨人,警察包夜砸門你完全可以安裝一個攝像頭,有什麼問題有證據。而公司的事情列好流程梳理好,自然就見分曉了。如果大家有別的好的辦法可以分享。當然如果你沒有攝像頭就是誰砸門你都沒有辦法,即使110.12389你沒有證據的。要多學習。
王陽明說:無善無噁心之體。人的本性是無善惡分別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