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讀比昂:他的拼湊和生長

最近的業餘時間,我閱讀了一本關於比昂和榮格相似點的書 。結合我最近讀過的文獻。我想從宏觀角度來談談比昂和他的精神分析體系。

注釋:本文純屬個人觀點。歡迎聆聽不同看法。

前期和後期比昂

早期的比昂是一個拼湊性的比昂。他試圖藉助各種理論框架來探索和發展精神分析概念與技術。他先後試圖運用宗教,哲學,數學,生物等現有理論模型來探究精神分析。此外,他還藉助了很多克萊因,弗洛伊德等前輩的理論概念來發展他自己的精神分析體系。比昂的早期精神分析理論是成功的,但同時也是失敗的。他成功地藉助了現有領域中的模型來發展他自己的精神分析理論。他的早期的失敗在於:藉助現有模型的同時,他把精神分析困在了一些僵硬,繁瑣而破碎的局限意識框架中。這可能是早期的比昂不斷更換理論模型的原因:每一次更換模型意味著他陷入了僵硬的框架而無法前進。

早期拼拼湊湊的比昂在轉化為後期比昂的過程中經歷了巨變(catastrophic change)。巨變後的比昂失去了很多跟隨者,因為這些跟隨者們在後期比昂的理論中看不到前期的比昂。他們以往跟隨的比昂已不存在了。前期拼湊出來的比昂是有形的,而後期的比昂慢慢轉化為了無形。無形的比昂試圖放棄精神分析的繁瑣框架和辭彙。無形的比昂讓跟隨者們看不見摸不著。這些跟隨者們因為無法容納比昂的無形而氣熏熏地走掉了。

比昂晚年的文章非常難讀懂,因為他不再運用框架性的定義,和概念。他或許意識到技術,概念,定義都是人為拼湊出來的。凡是人為拼湊出來的理論都是不準確的,有局限性的。

後期無形的比昂和前期有形的比昂對精神分析做出了同等的貢獻。前期和後期的比昂是同一個比昂站在不同的角度(vertex)在眺望精神分析。前期的比昂關注的是精神分析的理論,概念,技術和其在治療中的運用。但在他轉化為後期比昂的過程中,他或許發現了理論,概念和技術的局限性。他發現有形的理論,概念和技術都是對精神分析本身撒的謊言。所有的理論和概念都是人造物。 人造物都是人類拼湊出來的。而人和人心本身是生長出來的。拼湊出來的人造物和自然生長出來的人類本身是有不可跨越的鴻溝的。我相信這就是為什麼後期比昂在 <<Memoir of The Future>> 中不再注重精神分析專業辭彙的準確運用。


比昂體系到底在講什麼?

我對榮格 (C. G. Jung) 精神分析理論的理解非常薄弱(我幾乎不懂榮格)。在這本業餘時間閱讀的書籍中,我感覺到榮格學派最注重的是治療師人格成熟度的自我修鍊。治療師的人格完善度是在治療中起決定因素的。榮格所強調的這一點和比昂希望表達的是非常相似的。

咋眼一看,比昂說的終極現實 (ultimate reality),阿爾法功能 (alpha function),reverie (大致翻譯為:夢ing),無憶無求 (no memory no desire),K - O 轉換 (K - O transformation),直覺(intuition) 等似乎是在講精神分析的概念和技術。

但經過仔細的思索與運糧, 我發現比昂的大多數精神分析理論都不是可以馬上運用的技術。說得再堅決一點:比昂的大多數理論根本就不是技術。換句話說:希望學習到比昂的技術是怎麼在治理室中運用的是徒勞無功的。我覺得比昂希望告訴給大家的是: 精神分析理論不應該是學出來的,而因該是修出來的。我記得比昂說過:在讀他精神分析理論的時候,一定不要太注重語句或概念本身。我想比昂希望傳達的是:對語句和概念本身的學習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閱讀中產生的獨特體會。這種體會是閱讀和自我經歷(治療和自己的人生經歷)的結合所孕育出來的。這也是比昂所說的從經驗中學習。但他這裡說的學習並不是指學習知識或技術,而是在強調對經歷的思考。比昂講的思考也不是我們平常說的認知,理智和邏輯上的思考。他講的思考是一種無意識情感能力:消化,處理加工和與痛苦共存的能力。

比昂說的從經驗中學習其實是一種修鍊。修的是治療師的能力 —— 存在的能力。這種能力是無法被學習,被模仿或做出來的。就像一個沒有愛的能力的媽媽,怎麼學,怎麼做也是無法讓孩子覺得被愛的。心理治療也是同樣的道理:學出來和做出來的技術是空洞,無用的(就像演戲一樣)。比如說: 一個自己沒有處理嫉妒恨功能的治療師做出來的阿爾法功能一定是毀滅性的:與其說是阿爾法功能還不如說是掏空,撕咬衝動。

讀到這裡,你可能正在思考:「那怎麼才能修出成熟的人格和情感功能呢?」,這樣的問題本身是有問題的,因為你在問怎麼做,怎麼拼湊。但人格成熟度和情感功能是做不出或拼湊不出來的。它們是長出來的!人格的成長是從經驗中學習來的。從經驗中學習是一種生長的過程。這個生長的過程就是修。

微信公眾:

亦弛心理

本能,情感,直覺

ID: yichi_psychology


推薦閱讀:

TAG:哲學 | 心理 | 精神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