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避免家庭對孩子的不良影響。?
我碰見過兩種家長,這裡分為A家庭和B家庭。
A家庭,父母兩人文化水平不高,天天因為一些小事情吵架,不避諱孩子,孩子才三歲,剛開始還會讓爸爸媽媽別吵了,後來父母兩人吵架,孩子卻習以為常,專註於自己的事情,要知道三歲的孩子,不應該是對父母的不和、吵架而感到恐懼、哭鬧的時候嗎?結果就是,這個孩子脾氣變得越來越暴躁。
B家庭,父母兩人文化程度也不高,有一個細節就是,孩子母親有兩年的煙齡了,孩子一點都不知道,他的媽媽都是在他不在的時候會抽煙,也從不在家裡抽煙,據說,兩人也不會在家吵架,即使有矛盾了,會關緊房門,兩人交談,或是奶奶帶孩子出去了再爭吵,這個孩子我見過一次,小暖男一枚,很貼心很單純。
多給孩子教育一些積極向上的東西,盡量不讓孩子知道父母或是隔代親系的矛盾、困擾,孩子需要保持對世界美好的憧憬
幸福美滿的家庭,是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最重要的條件。有不良問題的家庭,對兒童的身心發展往往會產生不良的影響,使兒童心靈遭受創傷,嚴重的會使兒童精神偏異,危害終生。因此,父母必須重視不良家庭兒童的心理衛生,並要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運用正確的方法對兒童進行教育和引導,使他們能與其他的孩子一樣,也能健康地成長。 不良的父母關係 (1)父母對抗
①熱對抗:父母有明顯的矛盾衝突,而且衝突以外顯的方式表現出來,雙方互不尊重,常常激烈地爭吵和打架。對抗時,有的父母把子女當作自己發泄的工具,毆打孩子。有的父母力圖使子女加入到自己的一方,一起與對方對抗,結果子女成為父母衝突的替罪羊。在這樣家庭生活的孩子,往往產生兩種異常行為,一是出現強烈的攻擊心理,因此有人認為,家庭暴力具有代際傳遞的特徵。二是犯罪行為,許多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與家庭暴力有關。 ②冷對抗:這樣的家庭看似平靜,父母雙方沒有爭吵,但他們在心理和情緒上相互敵對,彼此很少說話,也根本不想交談,夫妻關係名存實亡。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往往會有心理抑鬱,這主要是由於家庭內沉悶的氣氛造成的。國外一學者研究發現,這種家庭的成員,特別是子女,還易出現精神分裂。 (2)父母分居
研究發現,分居家庭子女的心理異常較為明顯,在分居家庭里,和母親生活的子女的心理異常程度要比與父親生活的子女要大,女孩的心理異常比男孩要突出。這些孩子心理異常的表現是:愛哭鬧,膽子小,不合群,緊張恐怖,分離焦慮(指由於懼怕與父母分離而產生的一種明顯的焦慮情緒)。有時,父母暫時的分居,對子女也會產生明顯的心理影響。 (3)父母離異
父母離異是造成子女心理異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父母離異子女的心理異常比父母和睦子女要明顯增多。因為幼小的孩子雖然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但他們卻形成了與父母的純真的感情?親情,父母離異後這種親情也即崩離。子女不得不與父親或母親分開,這對於孩子來說,無疑是一種沉重的打擊和創傷。父母離異後孩子心理異常的表現常因人而異。有的孩子夜間長時間大哭(多見於較小的孩子);有的孩子敏感、厭煩;有的孩子恐懼、退縮(多見於女孩);有的孩子自卑、猜疑;有的孩子攻擊性強或有犯罪行為(多見於男孩)。多數孩子學業明顯下降。 (4)父母再婚 近年來,我國的離婚率明顯上升,父母再婚的現象也很普遍。父母再婚,對子女心理影響也很明顯。再婚父母的子女與未再婚父母子女相比,前者的心理問題較多,僅次於父母離異的子女。父母再婚子女的最大心理問題,是難於適應新的家庭環境。當孩子突然進入一個新的家庭環境時,原有的環境與新的環境之間有很大的矛盾,由於孩子的適應能力較差,調整起來有一定的困難。父母的再婚,使孩子處於一個新的家庭關係中,子女對突如其來的這種新的家庭關係的接受有很大的困難。而且,不少子女對這種家庭關係有抵觸心理,甚至不接受這種關係。這些都會促使子女產生異常行為。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①情緒混亂。他們的情緒波動較大,有時抑鬱,有時亢奮,具有攻擊性。對父母(或父或母)產生仇視心理,易懷疑他人。⑧個性混亂。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一般自信心差,自卑感強,學業也差。 父母離異前後孩子的心理變化 夫妻感情破裂到離婚,以至再婚的整個過程,都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痛苦和折磨。如果父母不注重教育,往往會使孩子形成一些不正常的心理品質,嚴重的可能導致心理疾病。父母離婚前後孩子會出現以下幾種心理變化: (1)不安全感。父母離婚前後,孩子常常沒有安全感。當父母各自陷入複雜的感情和法律糾紛中時,往往把主要精力用於考慮自己的事情,對孩子的注意、關心減少,這時的孩子往往感到迷憫。他們會覺得被父母遺忘或不受重視。孩子常常會問自己,「誰會要我??」,「當我需要幫助時,我該去找誰??」。這種不安全感,會使孩子處於感情脆弱、經不起打擊的狀態,做事畏首畏尾。 (2)內疚感:孩子常常把自己的某些過錯,看成是引起父母關係變化的原因。這種曲解,易使孩子陷入煩惱並常常自責。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夫妻吵架時,孩子在一旁哭喊:「爸爸、媽媽我聽話,我再也不搗亂了,你們別吵了……」過去十分活躍、機靈而聰明的孩子,因為父母關係的改變,而變得退縮、消極,對周圍環境不感興趣,常常沉浸在內疚之中,這種自責心理,將導致孩子出現逃避現實的心理狀態。 (3)自卑、猜疑心理:孩子因缺父或缺母,自感不如別人。因遭到旁人的嘲笑、冷落而形成自卑心理。他們常常表現為情緒憂傷,孤僻,畏縮,做事缺乏自信心。年齡大的兒童,還會產生猜疑心理,懷疑別人看不起他,欺負他,對別人的言行易產生誤會,導致人際關係障礙。 (4)補償心理:失去父愛或母愛的孩子,常常感到空虛,祈盼在感情上得到補償,個別兒童進入青春期以後,往往會在「感情補償心理」的驅使下,盲目地向異性求愛,犯性錯誤。 (5)逆反心理:由於溫暖家庭的解體,孩子一時無法接受,心理失去平衡,易形成逆反心理,對周圍的人產生對抗行為,表現為毫無理由地拒絕他人的要求,誰的話也聽不進去。他們會無故指責父母,頂撞老師,對人持冷酷的態度。 因為缺父缺母形成逆反心理的兒童都屬年齡比較大的兒童。這些兒童的逆反心理多半是由於受到旁人冷落、嘲笑而逐漸形成,其中,原來家庭比較美滿、生活條件優越、突然家遭不幸的兒童,最易形成逆反心理,產生對抗行為。有1個12歲的女孩,母親因生活作風問題,父親與之離婚,她隨父親與奶奶一起生活。父母離婚後,父親、奶奶、親戚甚至小同伴都經常當著她的面指責、辱罵其母親,使她覺得母親既可親、又可恨,又覺得指責並數落母親的人都可恨,於是產生了種種矛盾與複雜的心理狀態,表現出強烈的逆反心理和對抗行為。她很希望見到媽媽,但媽媽來看她時,她卻故意躲起來。媽媽說的話,她不聽,媽媽給她買的衣服,她不穿。 如何彌補孩子心靈的創傷 對於生活在這些家庭環境中的孩子,如何運用正確的教育和親切的關懷,來彌補孩子心靈的創傷,使孩子能健康成長極為重要。 (1)給孩子充分的愛撫 有些家庭解體後,撫養孩子的一方拒絕另一方來看望孩子。有些父母還告訴孩子:「是你爸爸不要你了,他走了。」或「是你媽媽不要你了,她走了。」這些做法不但剝奪了另一方對孩子的探視權以致愛的權利,而且在孩子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創傷,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有位母親離婚後把自己的仇恨轉嫁給孩子,從小教育女兒,男人不是好東西,離他們遠點。結果這個女孩從小到大不敢和男性接觸,恨男人,厭惡男人,最後導致性變態。母親自私的感情,毀掉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父母應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負起對孩子的責任,讓孩子在愛撫中健康成長。要讓孩子明白,父母雖然離婚了,但並不改變對他的愛。無論父親或母親是否和他生活在一起,都不意味著要甩掉他,不愛他。 (2)不要讓孩子成為父母競爭的犧牲品 有些父母離婚後都想要孩子,於是,雙方爭著滿足孩子的種種要求,以討孩子的歡心。有的父母相反,誰都認為孩子是負擔。無論是哪種,都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有的孩子學會了控制父母,利用父親的力量去控制母親,利用母親的力量去控制父親,變得自私、虛偽、愛說謊。父母在離婚後,仍應注意對孩子教育的一致性、一貫性。並用摯誠的愛心贏得孩子的尊敬與回報,而不應讓孩子成為彼此競爭的犧牲品。 (3)不要讓孩子充當丈夫或妻子替代角色 離婚後的父母,往往感情上孤獨、寂寞,容易把孩子作為精神上的寄託,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愛傾注在孩子的身上,同時也希望孩子能陪伴自己,慰藉自己。這樣做的結果,使孩子養成對父母不健康的依賴性,無法獨立。父母對孩子的感情依賴也越來越重,使孩子感到精神壓力,這種精神壓力超越了孩子能力所承擔的程度,扮演了替代爸爸、媽媽的角色,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有害的。 有一個男孩,自幼父母離婚,和母親一起生活。他和母親蓋一條被子,母親在兒子身上得到了慰藉,兒子也習慣在母親的懷抱中進入夢鄉。母子在睡前總是愛撫一番才入睡,這在孩子幼年是無妨的。但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終於有一天,和母親發生了性關係。事後,這位男孩由於忍受不了心理壓力,導致神經錯亂。母親畸形的感情替代,給孩子帶來了終身痛苦。 夫妻離婚後,應和其他朋友一起出去散散心,參加一些社交活動,使自己的生活充實起來,不要因此影響了孩子獨立生活、健康向上的個性品質。 (4)鼓勵孩子積极參加集體活動 父母離婚,孩子往往心情不好,不喜歡社交。父母應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根據他們的年齡,送進託兒所、幼兒園或學校,讓他們和夥伴們在一起遊戲、學習,使他們變得心情舒暢、開朗、活潑。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特長,如讓孩子去學樂器、唱歌、繪畫等。孩子有了興趣愛好,精神生活充實了,也會儘早從父母離婚所造成的陰影中走出來。 如何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氣氛? 父母們一定要意識到,家庭氣氛對孩子的成長將起到重要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一定要注意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氣氛。 第一,家庭成員之間應相互關心,相互尊重。老人要體諒小輩,小輩要孝敬老人。婆媳不和是常見的家庭矛盾,需要雙方多多努力,相互諒解,夫妻倆更要相親相愛,同心同德。 第二,父母之間要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發生衝突,吵吵鬧鬧,甚至打架。這樣會讓孩子受到驚嚇,手足無措,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第三,民主是良好的家庭氣氛中不可缺少的要素。重要的決定,應該由全體家庭成員,包括孩子,一起協商後作出,尤其是父母與子女之間,若建立了一種民主平等的關係,將有助於形成良好的家庭氣氛。 第四,要力求使家庭的氣氛保持一種輕鬆的狀態。若家庭氣氛太沉悶、太壓抑,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是不利的。如父母在外面有什麼不順心、不愉快,不應該將它帶回家裡來,更不應該將它朝孩子發泄。父母對孩子學習方面的壓力也不要太大。孩子放學回來,作父母的也要和孩子一起聊聊天,活動活動,看看電視,這樣看起來好像耽誤了時間,實際上調劑了生活,活躍了氣氛,終究是得大於失的。
最後,父母們應注意加強自身修養,注意提高文化修養和素質。一個人文化修養好,有較豐富的內涵,才會有文明的舉止,高雅的愛好等。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容易成為一個有修養、講文明的人。
不在家不就影響不到了嗎?我從高中開始就自己一個人住了,和家人聚少離多。個人感覺無論是好的方面還是不好的方面的影響都沒有帶給我。
無法避免。
教學相長,孩子和父母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只不過父母哪一方改變的要慢很多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