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英語和母語,有沒有必要學習一些小語種?
如果有必要,那應該學哪個比較實用,這些小語種對你的生活有影響嗎?
看個人以後的就業和發展了吧
謝邀~
我個人覺得,如果工作有需要去學那無疑會提高你的薪金。如果只是興趣的話也可以學,畢竟技多不壓身~
像我的話,只是單純的喜歡語言,所以花費了一年了周末去學了義大利語,周圍的朋友都不是太能理解。
我是個愛旅行的人,會多幾種語言,對我出門是很有幫助的!
以前愛看韓劇,所以學了一些韓語,愛歐洲,學了義大利語和一些簡單的法語、德語。還在計劃更深層次的學習。
個人覺得多學一門語言技術在手頭總不會有壞處的,學學日語啊或是西班牙語等小語種。
我覺得有吧畢竟多一項技能多一條路 以後可以開個小語種班之類的再或者去當地玩也不用擔心聽不懂別人說話看不懂標誌牌迷路老人家經常說的一句話 「技多不壓身」始終相信一句話「你現在看的書學的東西會體現在你以後的氣質里」
如果自己有精力並且有興趣的話,學一學熱門的小語種也是挺好的啊
如果有時間可以去學一些比較熱門的小語種,像日韓法德這些來增加自己的含金量。不過關鍵還是看自己的喜好啦。PS:雖然對韓國全無好感,但不得不承認我國的年輕人受鄰國文化影響還是很大的。
多學的話,可能在以後會成為機遇吧。
謝邀。閑聊幾句。
有沒有必要,需要依據你的需求,興趣,時間能力等多方面因素來決定的。如果有必要需求,就不用問有沒有必要了。
沒有必要需求,就得看你對這些小語種有沒有興趣,有沒有時間,可不可以學下去,學到何種地步。
學習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雖然痛並快樂著。況且學習新語言對你的大腦很有幫助:提高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創造力等等。強調一下,學習,可以是痛苦的,可以是快樂的,也可以是痛並快樂著的,因人而異。小語種哈,不好意思,不了解。
謝邀,我建議是拉丁語 因為學習除漢語外的大語種都是在全世界使用 除了英語便是最早在歐洲流行的拉丁語
完全看個人愛好吧,如果是我自己,我反而會根據自己的愛好來學習,根本不去想實用不實用。或者可以根據工作需要來選擇。其實會英語感覺就夠了,把剩下的時間用來健身或者跟自己的愛人家人在一起,豈不是很好?
學語言,最重要的是帶著點興趣,沒有必要非得實用,能給你生活帶來樂趣和意義的就學吧。
打個比方,我是很喜歡日本軟文化的,尤其是動漫和聲優,bgm等,我會為聽懂喜歡聲優說什麼去學,為唱一首很喜歡的日語歌而學,或是某個動漫角色去學。
之前看過一本小說——《呵呵》,我才知道翻譯組的存在和他們背後的努力,也正是因為喜歡某部影視或某角色,而讓他們有動力不求回報去翻譯字幕。
他們奮戰在非法引進的一線,第一時間收割海外原裝的劇集,風雨無阻地生產出群眾喜聞樂見的熟肉。
他們將每一句晦澀難懂的台詞,翻譯成平易近人的漢語。他們讓那些千里之外的作品在這片土地上婦孺皆知、聲名遠揚。然而無論是作品還是他們本身,都無法從中獲得收益。他們的名字,漂浮在視頻的不起眼處,短短几個字元,轉瞬即逝。像撒落羽毛的天使,或是不見天日的幽靈。一群才華橫溢的年輕人,懷著一腔熱血聚集到一起,干著不計回報的事業。
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一入江湖,身不由己。他們共同的名字,叫做——字幕組。日語
謝邀,這個全憑個人興趣愛好,當然如果學習一些其他國家的語言,感覺還是很酷的﹉
謝邀~
答案當然是有必要,而且隨著社會進步我覺得這是人人有應該具有的一種意識。
當然,答案是不一定有必要,如果你從個人實用角度來討論的話。當然,如果我們繼續審視什麼是「實用」,通俗的理解就是我所能看得到的當下的需求,但是再推究我們會發現「實用」並不只是限制於當下的需求。也就是說,只要學,終究會有用得到的一天。
學習一個語言,除了學會與這個國家和群體的交流技巧之外。我們也會或多或少的有更多地去閱讀這個國家文化的傾向,當你選擇學習哪一門語言的時候,就已經建立在你對這個文化群體是感興趣的基礎之上。語言是社會的鏡子,它反映著社會的細枝末節。這也是我選擇學習語言學的初衷。
先談談關於「小語種」這個概念吧。「小」字往往體現著這個語言在全球化大勢之下的非主流,也往往給這個語言添上了「實用價值」更低的一種色彩。而往往選擇學習「小語種」的人,也是看在它的這種「非主流價值」,因為學習的人少所以競爭少,讓我的發展更加術業有專攻。Globalization全球化這個概念在語言學上經常會和「English Imperialism 英語的帝國主義」聯繫在一起討論,可以這麼理解,在文化之間的交流在新時代里得到了最優速的溝通效率,看似寬敞了,但在特定強者的力量也得以更大程度的發揮,強者的發揮影響甚至會大於弱勢文化的被學習和被了解,所以學術上用這個」imperialism「來作形容,也就是某種強大力量對於其他者的武斷壓制。你可能覺得事情沒那麼嚴重?那我們舉幾個栗子來看:
當我們去美國英國旅行的時候,一旦語言溝通出現困難,我們往往會為自己的英語水平不夠好而難為情。這個心理也很常見,如果我把情景置換一下,即便在國內與來到中國的外國人交流,我們往往也期盼自己有個流利的英語水平。
這種心理某種程度是收傳統教育一直鼓吹的」學好英語走遍世界都不怕「所影響的,但是這部妨礙我們獨立去思考這個問題。傳統教育的功能,除了社會教化與社會分層之外,一定是把人類智慧的最基礎部分,最實用部分授予人。所以傳統教育里鼓吹英語學習,還是從最通俗的實用主義觀念出發的,作為一個教育者,對普遍大眾說」學好英語走遍世界都不怕「這句話完全無可厚非。那我為什麼還有說學第三門語言是很必要的呢?
1.關於語言最基礎的概念,不僅只是人的溝通工具。它被人類社會創造來承載人的思想,同樣也被人學習訓練人的思維。《Why bilinguals are smarter?》已經是紐約時報上很久遠的文章(href="http://www.nytimes.com/2012/03/18/opinion/sunday/the-benefits-of-bilingualism.html">Why Bilinguals Are Smarter - http://nytimes.com),這個概念也在語言學界成為一個共識。對於天生在雙語環境里長大的雙語者來說,更多的辭彙量和語言方式能夠幫助他形成解讀世界和社會現象的更多方式。對於後天習得的雙語者來說,語言學習得習得過程和在不同語言系統之間切換的能力的鍛煉絕對是一個很有效的大腦鍛煉。這個道理當然可以用在學習第三門語言上。
2.人不能把第三世界文化當做理所當然。相對應上面那個例子,我們再想像一個情景,當我們去非洲或者東南亞國家旅行的時候,是不是都或多或少期待對方至少要能說英語?而且對於一個地方的英語實用程度往往和我們對於這裡文化程度的印象認知聯繫在一起。我們學校去年一個項目帶孩子們去柬埔寨,回來那位老師跟說談到,他在一直灌輸孩子們這個概念,不要有」我沒有必要學柬埔寨語這樣懈怠的想法,尤其是你在這個文化接觸的時候「。同樣還是從教育者的角度來看,一個人要變得不同,也就是在達到生存實用基礎之上,他對於這個世界還有多少好奇心,還有多大開懷接納的懷抱。
所以說在我眼裡,學習第三語言,不是說我今天要被多少單詞,今天要考多少級,而是通過這樣一種方式,永遠保持一個隨時接納新事物的開懷狀態。我們中國的教育傾向於」個人成功學「,也就會讓人往強大力量傾靠。在這個大環境下,學習第三語言,可能也是讓自己保持一個對」非我「,」非強「的平和的親近吧。
謝邀啦..作為一個上初中之後直接拋棄英語轉投小語種的人想說..其實學不學主要還是看興趣..學的話多一個技能萬一用的到呢是吧.也不是壞事..
而且既然問了其實就代表有想學的意願吧.
至於學哪一種.先看你喜歡哪一個.然後就是你可能用得到哪一種..對生活的影響的話..即將出國留學了算么??身邊經常有同學拿著各種包裝紙來問認不認識怎麼讀哈哈哈..謝邀看自己的需求和愛好,決定自己要不要學。學哪門?看自己將來可能會用到哪種學哪種。
喜歡學哪門,想學哪門學哪門。
雖然說學小語種的人越來越多,但是真敢說自己學會的人不多。決定了就做好。以上我一直想學啞語,就是用手比比劃劃的那種
西班牙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