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essor曾經看到這樣一篇微博:父親喝了孩子的汽水,孩子號哭不止。父親問他:「你為什麼哭?」孩子不說話。父親說:「是因為我喝了你的汽水嗎?」孩子帶著哭腔說:「是。」 「那你就直接告訴我。「爸爸,你喝了我的汽水,我不高興了。」直接把你的不高興說出來不好嗎?為什麼要哭?」孩子不說話,繼續哭。父親說:「你看啊,這事兒是這樣的,我沒有請求你的同意就喝了你的汽水,這是爸爸不對。你要告訴我,而不是哭,你不說,爸爸就不知道錯在哪了,所以以後有問題,你感覺到不舒服,就說出來,好不好?」孩子停止哭泣,同意的點點頭。評論里出現了讓人心酸的回復內容:「從小到大,我父母沒有跟我說過這樣的話,我哭泣還是開心,都沒有人教我,你應該要去分析你的情緒,到時為什麼會這樣,是因為什麼導致的。」「我一哭,他們就罵我。所以在我的認知里,人只要表現出不高興,憤怒,都是不對的。」孩子從出生那一刻,就在用嚎啕大哭來感受世界,用哭來表達情緒是人的生存本能。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這份本能被家長、老師甚至其他親戚的呵斥、吼罵等有誤的教育方式壓抑了。Professor要說的是:幫助幼兒克服不良情緒,讓幼兒宣洩,減輕幼兒的身心負荷,幫助幼兒進行自我情緒管理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習得的重要品質,也是家長需要積极參与的關鍵環節。希望今天推薦給大家的5本繪本,可以幫助大家全面了解情緒,幫助孩子擺脫情緒失控的狀態…… 生氣的亞瑟(英)希亞文·奧拉姆(著)(日)北村悟(繪) 這本書以令人嘆為觀止的罕見手法,為孩子們描繪出難以捉摸和言喻的情緒——「生氣」,也深刻地說明了這種普遍的情緒對孩子們的影響。我們看見亞瑟的怒氣中,其實摻雜著許多別的情緒:寂寞、害怕、傷心、失落、彷徨……就像現實中的小孩兒,被包圍在複雜的情緒中,常常自己也無法說清楚。橫眉豎目的外表下,原來有看不見的脆弱和受傷。《多利闖禍了》王凡(著)回博文(繪) 多利最近心情很不好,總是為一點小事就大打出手。這天,心情不好的他又闖禍了,他認為嚕嚕故意用籃球打他,於是就追著嚕嚕打。嚕嚕向麥吉家逃去,後來和麥吉一起向貝貝家逃去,多利又追了過去,嚕嚕、麥吉和貝貝他們三個最終控制住闖禍的多利。這是一部培養孩子「想辦法,解決問題"的兒童故事繪本,書中講述了發生在小動物們之間的有趣故事。在這些故事中,有的荒唐可笑,有的溫馨感人,有的充滿智慧,有的很有教益。它會幫助孩子用積極的態度去發現問題、面對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輸不起的莎莉》(美)弗蘭克·希洛(著)(美)卡里·派羅(繪) 莎莉任何事都喜歡做第一,在學校排隊要第一,課間要首先衝出教室。她甚至要率先吃完乳酪通心粉!不幸的是,莎莉討厭輸,一輸就容易鬧情緒。她的同學甚至給她起了「輸不起的莎莉」的外號。在老師和媽媽的幫助下,莎莉學會了體育精神的規則。她學會了對自己說:「玩得開心就是贏!」這部繪本教導孩子具有「體育精神」並學會如何與他人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事。「體育精神」不是與生俱來的。孩子們從小就需要學習如何分享、遵守規則、控制情緒,學習無論輸贏都互相尊重、體貼、寬容。 《不再害怕嘗試》(美)邁爾(著)(美)詹妮弗·坎頓(繪) 小羊富絲、爸爸和媽媽,還有他的雙胞胎弟妹碧絲和麗絲,一起住在一個又大又綠的田野上。但是妹妹麗絲膽小又怕事,富絲召集全家開會想要幫助麗絲,他們究竟想到了怎麼神奇的妙招呢?麗絲究竟有沒有克服恐懼,不再害怕嘗試新鮮的事情呢?《當情緒來敲門》(美)勞倫·魯本斯坦(著)(美)雪莉·赫恆伯格(繪) 《當情緒來敲門》鼓勵孩子把他們的感受當作來訪的客人,歡迎他們進來,好好認識他們,了解他們為什麼會來。通過這些有意識的冥想性的探索,這本書幫助孩子運用內在感知力充分體驗了當下的時刻,幫助孩子感受、探索,接納他們的情緒,並與之友好相處。 謝邀。從教育學角度看,理解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情緒,理解他人的情緒,這些都屬於「社會情緒技能」,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重要的。孩子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哭鬧,在低齡階段是情緒的表達,而到了高齡階段就屬於自我調節能力的缺乏,也就是無法在不滿意的環境中使用適當的情緒技能來調節自己的感受。所以本質上來說,家長應該教授孩子一些自我調節的技能,比如轉移注意力、替代法等,來逐漸幫助孩子獲得自我調節的能力和自控力。從心理學角度看,孩子出現「想要的東西不能立刻得到而滿地打滾」之類的現象,家長負主要責任,不一定是先天遺傳,但肯定有後天原因,即家長沒有建立好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而心理學相關經驗證明,延遲滿足和未來的成就有很高的相關性。家長可以在孩子心情好的時候,用玩遊戲的方式來訓練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比如孩子現在想吃巧克力,如果他能等一會的話,就給兩塊。從腦科學角度看,西南倫敦羅漢普頓大學研究表明:「孩子發脾氣似乎是從靈長類動物傳下來的一種進化行為。」有了需求就想要馬上得到滿足,這是由孩子大腦發育的特殊階段導致的。大腦額葉負責最高級的執行功能和抑制功能,要到30歲左右才完全發育成熟,所以成人能在有慾望時做到延遲滿足並控制自己的行為;而孩子難以指控則是很正常的表現。文學大師梁實秋先生尚在世的時候,有過這麼一件趣事。 飯桌上,冷盤端上來,梁先生說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帶甜味的熏魚;冰糖肘子端上來,他說不能碰,因為裡面加了冰糖;什錦炒飯端上來,他還說不能吃,因為澱粉會轉化成糖。最後端上「裡面既有糖又有飯」的八寶飯,梁先生卻大笑道:「這個我要。」面對朋友的不解,他解釋道:「我早就知道今天會有自己最愛吃的八寶飯,但因為血糖高要忌口,所以前面才剋制著,好把這『配額』留給我的最愛。」從這件生活小事中便可窺見,許多偉大的人都懂得何為「自控」,把力量集中在特定的事物上,從而取得傑出的成就。 而自控力的培養,主要源自延遲滿足的能力。能扛住誘惑,方能實現自控。 要延遲滿足,首先要「滿足」,畢竟若從未被滿足過,也就無所謂延遲了,這裡的滿足主要是指情感滿足。3歲之前,儘可能滿足孩子愛與依戀的需求,讓他感受到平安喜樂,建立起良好的充滿信任感的親密關係。因為相信自己處於安全充實之中,沒有「匱乏感」,就不容易被眼前的一時利益所誘惑。 然後是建立規則。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有意識地增加他獲得滿足的等待期,但切勿矯枉過正,目標定小一些,一點點地增長,讓孩子感受到每一次成功經驗帶來的成就和喜悅。一定要說話算話,在孩子達到目標時給予滿足,對家長信任感的崩潰是延遲滿足能力的最大敵人。 關注有養微信(微信搜索:youyangtv),獲取更多育兒及父母教育內容。 我家孩子現剛四周歲,脾氣比較剛烈,從小就是這樣。去年因為發脾氣,我妹妹非常生氣,覺得我對孩子管理不好,後面我也做了深刻反思。一般孩子發脾氣大多都是自己的意願沒有達成,比如我兒子特別熱衷於拼裝各類積木等,現在玩的是很小的那種顆粒,而且專註力比較好,但是有些難度較大的地方他做不好,也不需要我幫助,然後就會急得大哭大叫,這時候我會引導孩子,先讚揚一下,畢竟盒子上寫的都是6+,8+孩子才能玩的,而且他玩的很好,動手能力很強,我很理解他的心情,這時候更多的是支持撫慰,然後協助一起完成。但如果是無理取鬧的情緒宣洩,一般要看在什麼地方,比如實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公車、地鐵、商場,我會滿足他的一個小願望,儘可能不讓他在公眾場合大哭大鬧,那樣很不禮貌,也是打擾別。如果是在家,或者人較少的地方,可能就會教訓了。三歲多的時候,只要下樓,就要人抱,時間久了會特別累,孩子大多是奶奶帶,上幼兒園也要抱,我給奶奶提醒過幾次,不要抱,奶奶架不住他的哭鬧,最終都會滿足,這導致只要奶奶在,他就要抱。寒假的時候,我就想這個毛病必須得治,那天下樓依舊如此,我說,要不跟我走,要不自己哭,我數10下,不跟著我就走了。我一直走,他一直哭,然後我躲在一個建筑後面,能看到他,但他看不到我,大概半個多小時,他自己走過來,我表揚了他,那以後,不再讓我抱。最近因為看手機的問題,脾氣也很大,給他規定的時間十分鐘,但到時間了還不給,然後用同樣的方式,好了很多。孩子畢竟是孩子,適度的情緒宣洩是正常的,作為家長,就是好好引導。小孩的自尊心很強,也要保護他的自尊 冷靜下來好好與孩子溝通。溝通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在首次發聲這個情況的時候就應該制止。不能因為孩子小就可以隨時發泄情緒。孩子同樣要有情緒管理的概念。 推薦閱讀:
Professor曾經看到這樣一篇微博:
父親喝了孩子的汽水,孩子號哭不止。父親問他:「你為什麼哭?」孩子不說話。
父親說:「是因為我喝了你的汽水嗎?」
孩子帶著哭腔說:「是。」
「那你就直接告訴我。「爸爸,你喝了我的汽水,我不高興了。」直接把你的不高興說出來不好嗎?為什麼要哭?」
孩子不說話,繼續哭。
父親說:「你看啊,這事兒是這樣的,我沒有請求你的同意就喝了你的汽水,這是爸爸不對。你要告訴我,而不是哭,你不說,爸爸就不知道錯在哪了,所以以後有問題,你感覺到不舒服,就說出來,好不好?」
孩子停止哭泣,同意的點點頭。
評論里出現了讓人心酸的回復內容:
「從小到大,我父母沒有跟我說過這樣的話,我哭泣還是開心,都沒有人教我,你應該要去分析你的情緒,到時為什麼會這樣,是因為什麼導致的。」
「我一哭,他們就罵我。所以在我的認知里,人只要表現出不高興,憤怒,都是不對的。」
孩子從出生那一刻,就在用嚎啕大哭來感受世界,用哭來表達情緒是人的生存本能。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這份本能被家長、老師甚至其他親戚的呵斥、吼罵等有誤的教育方式壓抑了。
Professor要說的是:幫助幼兒克服不良情緒,讓幼兒宣洩,減輕幼兒的身心負荷,幫助幼兒進行自我情緒管理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習得的重要品質,也是家長需要積极參与的關鍵環節。
希望今天推薦給大家的5本繪本,可以幫助大家全面了解情緒,幫助孩子擺脫情緒失控的狀態……
生氣的亞瑟
(英)希亞文·奧拉姆(著)
(日)北村悟(繪)
這本書以令人嘆為觀止的罕見手法,為孩子們描繪出難以捉摸和言喻的情緒——「生氣」,也深刻地說明了這種普遍的情緒對孩子們的影響。
我們看見亞瑟的怒氣中,其實摻雜著許多別的情緒:寂寞、害怕、傷心、失落、彷徨……就像現實中的小孩兒,被包圍在複雜的情緒中,常常自己也無法說清楚。橫眉豎目的外表下,原來有看不見的脆弱和受傷。
《多利闖禍了》
王凡(著)
回博文(繪)
多利最近心情很不好,總是為一點小事就大打出手。
這天,心情不好的他又闖禍了,他認為嚕嚕故意用籃球打他,於是就追著嚕嚕打。嚕嚕向麥吉家逃去,後來和麥吉一起向貝貝家逃去,多利又追了過去,嚕嚕、麥吉和貝貝他們三個最終控制住闖禍的多利。
這是一部培養孩子「想辦法,解決問題"的兒童故事繪本,書中講述了發生在小動物們之間的有趣故事。在這些故事中,有的荒唐可笑,有的溫馨感人,有的充滿智慧,有的很有教益。它會幫助孩子用積極的態度去發現問題、面對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輸不起的莎莉》
(美)弗蘭克·希洛(著)
(美)卡里·派羅(繪)
莎莉任何事都喜歡做第一,在學校排隊要第一,課間要首先衝出教室。她甚至要率先吃完乳酪通心粉!不幸的是,莎莉討厭輸,一輸就容易鬧情緒。她的同學甚至給她起了「輸不起的莎莉」的外號。
在老師和媽媽的幫助下,莎莉學會了體育精神的規則。她學會了對自己說:「玩得開心就是贏!」
這部繪本教導孩子具有「體育精神」並學會如何與他人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事。「體育精神」不是與生俱來的。孩子們從小就需要學習如何分享、遵守規則、控制情緒,學習無論輸贏都互相尊重、體貼、寬容。
《不再害怕嘗試》
(美)邁爾(著)
(美)詹妮弗·坎頓(繪)
小羊富絲、爸爸和媽媽,還有他的雙胞胎弟妹碧絲和麗絲,一起住在一個又大又綠的田野上。
但是妹妹麗絲膽小又怕事,富絲召集全家開會想要幫助麗絲,他們究竟想到了怎麼神奇的妙招呢?麗絲究竟有沒有克服恐懼,不再害怕嘗試新鮮的事情呢?
《當情緒來敲門》
(美)勞倫·魯本斯坦(著)
(美)雪莉·赫恆伯格(繪)
《當情緒來敲門》鼓勵孩子把他們的感受當作來訪的客人,歡迎他們進來,好好認識他們,了解他們為什麼會來。
通過這些有意識的冥想性的探索,這本書幫助孩子運用內在感知力充分體驗了當下的時刻,幫助孩子感受、探索,接納他們的情緒,並與之友好相處。
謝邀。
從教育學角度看,理解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情緒,理解他人的情緒,這些都屬於「社會情緒技能」,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重要的。孩子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哭鬧,在低齡階段是情緒的表達,而到了高齡階段就屬於自我調節能力的缺乏,也就是無法在不滿意的環境中使用適當的情緒技能來調節自己的感受。
所以本質上來說,家長應該教授孩子一些自我調節的技能,比如轉移注意力、替代法等,來逐漸幫助孩子獲得自我調節的能力和自控力。
從心理學角度看,孩子出現「想要的東西不能立刻得到而滿地打滾」之類的現象,家長負主要責任,不一定是先天遺傳,但肯定有後天原因,即家長沒有建立好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而心理學相關經驗證明,延遲滿足和未來的成就有很高的相關性。
家長可以在孩子心情好的時候,用玩遊戲的方式來訓練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比如孩子現在想吃巧克力,如果他能等一會的話,就給兩塊。
從腦科學角度看,西南倫敦羅漢普頓大學研究表明:「孩子發脾氣似乎是從靈長類動物傳下來的一種進化行為。」有了需求就想要馬上得到滿足,這是由孩子大腦發育的特殊階段導致的。
大腦額葉負責最高級的執行功能和抑制功能,要到30歲左右才完全發育成熟,所以成人能在有慾望時做到延遲滿足並控制自己的行為;而孩子難以指控則是很正常的表現。
文學大師梁實秋先生尚在世的時候,有過這麼一件趣事。
飯桌上,冷盤端上來,梁先生說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帶甜味的熏魚;冰糖肘子端上來,他說不能碰,因為裡面加了冰糖;什錦炒飯端上來,他還說不能吃,因為澱粉會轉化成糖。
最後端上「裡面既有糖又有飯」的八寶飯,梁先生卻大笑道:「這個我要。」
面對朋友的不解,他解釋道:「我早就知道今天會有自己最愛吃的八寶飯,但因為血糖高要忌口,所以前面才剋制著,好把這『配額』留給我的最愛。」
從這件生活小事中便可窺見,許多偉大的人都懂得何為「自控」,把力量集中在特定的事物上,從而取得傑出的成就。
而自控力的培養,主要源自延遲滿足的能力。能扛住誘惑,方能實現自控。
關注有養微信(微信搜索:youyangtv),獲取更多育兒及父母教育內容。
我家孩子現剛四周歲,脾氣比較剛烈,從小就是這樣。去年因為發脾氣,我妹妹非常生氣,覺得我對孩子管理不好,後面我也做了深刻反思。
一般孩子發脾氣大多都是自己的意願沒有達成,比如我兒子特別熱衷於拼裝各類積木等,現在玩的是很小的那種顆粒,而且專註力比較好,但是有些難度較大的地方他做不好,也不需要我幫助,然後就會急得大哭大叫,這時候我會引導孩子,先讚揚一下,畢竟盒子上寫的都是6+,8+孩子才能玩的,而且他玩的很好,動手能力很強,我很理解他的心情,這時候更多的是支持撫慰,然後協助一起完成。
但如果是無理取鬧的情緒宣洩,一般要看在什麼地方,比如實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公車、地鐵、商場,我會滿足他的一個小願望,儘可能不讓他在公眾場合大哭大鬧,那樣很不禮貌,也是打擾別。
如果是在家,或者人較少的地方,可能就會教訓了。三歲多的時候,只要下樓,就要人抱,時間久了會特別累,孩子大多是奶奶帶,上幼兒園也要抱,我給奶奶提醒過幾次,不要抱,奶奶架不住他的哭鬧,最終都會滿足,這導致只要奶奶在,他就要抱。寒假的時候,我就想這個毛病必須得治,那天下樓依舊如此,我說,要不跟我走,要不自己哭,我數10下,不跟著我就走了。我一直走,他一直哭,然後我躲在一個建筑後面,能看到他,但他看不到我,大概半個多小時,他自己走過來,我表揚了他,那以後,不再讓我抱。
最近因為看手機的問題,脾氣也很大,給他規定的時間十分鐘,但到時間了還不給,然後用同樣的方式,好了很多。
孩子畢竟是孩子,適度的情緒宣洩是正常的,作為家長,就是好好引導。小孩的自尊心很強,也要保護他的自尊
冷靜下來好好與孩子溝通。溝通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在首次發聲這個情況的時候就應該制止。不能因為孩子小就可以隨時發泄情緒。孩子同樣要有情緒管理的概念。
TAG:人際交往 | 家庭教育 | 家庭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