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CAD製圖中零件圖的技術要求大全

今天小編為大家分享的是零件圖的技術要求與零件上常見的工藝結構。

一、鑄件

鑄件轉折處應有圓角,鑄件設計應有拔模斜度,鑄件的設計要有利於起模,鑄件的設計應合理簡化,鑄件的壁厚要均勻或逐漸過渡。

二、金屬切削加工

1.倒角、倒圓 便於裝配和使用安全。

2.退刀槽、越程槽 在零件的台肩處,為保護加工刀具和刀具方便退出,以及裝配時兩零件表面能緊密接觸,一般在零件上要加工出退刀槽或越程槽。

3.零件上孔的設計應有利於加工與測量。

4.避免零件的加工面在內壁上。

5.零件結構應盡量減少加工面。

零件圖的技術要求

一、表面粗糙度

1.表面粗糙度的概念及參數

(1)輪廓算術平均偏差Ra

輪廓算術平均偏差 Ra是指取樣長度l(用於判別具有表面粗糙度特徵的一段長度)內,輪廓偏差y(表面輪廓上點至基準線的距離)絕對值的算術平均值。

(2)微觀不平十點高度Rz

在取樣長度內 5個最大輪廓峰高的平均值和5個最大輪廓谷深的平均值之和。

(3)輪廓最大高度Ry

在取樣長度內,輪廓峰頂線和輪廓谷底線之間的距離即為 Ry。

2.表面粗糙度符號、代號及其意義

3.表面粗糙度的標註

標註原則

(1)同一圖樣上,每個表面一般只標註一次表面粗糙度符號、代號,並應注在可見輪廓線、尺寸界線、引出線或它們的延長線上。

(2)符號的尖端必須從材料的外部指向零件表面。

(3)在圖樣上,表面粗糙度代號中數字的大小和方向必須與圖中尺寸數字的大小和方向一致。

二、極限與配合

1.互換性概念

在相同規格的一批零件中,不用選擇,不經修配就能裝在機器上,達到規定的性能要求,零件的這種性質就稱為互換性。

2.尺寸與尺寸公差

(1)基本尺寸:由設計確定的尺寸。

(2)實際尺寸:通過測量獲得的尺寸。

(3)極限尺寸:允許零件尺寸變化的兩個界限值稱為極限尺寸。分最大極限尺寸和最小極限尺寸。

(4)尺寸偏差:某一尺寸減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數差稱為尺寸偏差,簡稱偏差。最大極限尺寸減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數差,稱為上偏差,孔、軸的上偏差分別用ES和es表示。最小極限尺寸減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數差,稱為下偏差,孔、軸的下偏差分別用EI和ei 表示。

(5)尺寸公差:允許尺寸的變動量稱為尺寸公差,簡稱公差。

公差 =最大極限尺寸—最小極限尺寸=上偏差—下偏差。

公差是一個沒有正負號的絕對值。

(6)公差帶:由代表上、下偏差的兩條線所限定的一個區域。

公差帶包括了「公差帶大小」與「公差帶位置」。國標規定,公差帶大小和公差帶位置分別由標準公差和基本偏差來確定。

(7)標準公差:由國家標準所列的,用以確定公差帶大小的公差稱為標準公差。用「TI」表示,共分20個等級。

(8)基本偏差:用以確定公差帶相對於零線位置的那個極限偏差稱為基本偏差。它可以是上偏差或下偏差,一般是指靠近零線的那個偏差。

3.配合

1)配合及其種類

基本尺寸相同的、相互結合的孔和軸公差帶之間的關係稱為配合。

( 1)間隙配合:具有間隙(包括最小間隙等於零)的配合。此時孔的公差帶在軸的公差帶之上。

( 2)過盈配合:具有過盈(包括最小過盈等於零)的配合。此時孔的公差帶在軸的公差帶之下。

( 3)過渡配合:可能具有間隙或過盈的配合。此時孔、軸的公差帶重疊。

2)基準制

( 1)基孔制:基本偏差為一定的孔的公差帶與不同基本偏差的軸的公差形成各種配合的一種制度。基孔制配合中的孔稱為基準孔,其基本偏差代號為H,下偏差EI=0。

( 2)基軸制:基本偏差為一定的軸的公差帶與不同基本偏差的孔的公差形成各種配合的一種制度。基軸制配合中的軸稱為基準軸,其基本偏差代號為h,上偏差es=0。由於孔難加工,一般應優先採用基孔制配合。

3)配合代號

用孔、軸公差帶代號組合表示,寫成分數形式。例如 Φ50H8/f7。Φ50表示孔、軸基本尺寸,H8表示孔的公差帶代號,f7表示軸的公差帶代號,H8/f7表示配合代號。在配合代號中,凡孔的基本偏差為H者,表示基孔制配合,凡軸的基本偏差為h者,表示基軸制配合。

4)優先和常用配合

5)孔和軸的極限偏差值

4.公差與配合在圖樣上的標註

三、形狀和位置公差

形狀和位置公差簡稱形位公差,是零件要素(點、線、面)的實際形狀和實際位置對理想形狀和理想位置的允許變動量。

1.形位公差的項目和符號

2.形位公差的標註

在圖樣上標註形位公差時,應有公差框格、被測要素和基準要素(對位置公差)三組內容。

1)公差框格

如圖所示

2)被測要素的標註

用帶箭頭的指引線將框格與被測要素相連。

被測要素標註方法

3)基準要素的標註

基準要素用基準字母表示,基準符號為帶小圓的大寫字母用細實線與粗的短橫線相連。

基準的標註

3.形位公差的公差等級和公差值

4.零件圖上形位公差標註實例

讀零件工作圖

在零件設計製造、機器安裝、機器的使用和維修及技術革新、技術交流等工作中,常常要讀零件圖。讀零件圖的目的是為了弄清零件圖所表達零件的結構形狀、尺寸和技術要求,以便指導生產和解決有關的技術問題,這就要求工程技術人員必須具有熟練閱讀零件圖的能力。

一、讀零件圖的基本要求

1.了解零件的名稱、用途和材料。

2.分析零件各組成部分的幾何形狀、結構特點及作用。

3.分析零件各部分的定形尺寸和各部分之間的定位尺寸。

4.熟悉零件的各項技術要求。

5.初步確定出零件的製造方法。(在製圖課中可不作此要求)。

二、讀零件圖的方法和步驟

1、概括了解

從標題欄內了解零件的名稱、材料、比例等,並瀏覽視圖。可初步得知零件的用途和形體概貌。

2、詳細分析

(1)分析表達方案 分析零件圖的視圖布局,找出主視圖、其它基本視圖和輔助視圖所在的位置。根據剖視、斷面的剖切方法、位置,分析剖視、斷面的表達目的和作用。

(2)分析形體、想出零件的結構形狀 這一步是看零件圖的重要環節。先從主視圖出發,聯繫其他視圖、利用投影關係進行分析。一般先採用形體分析法逐個弄清零件各部分的結構形狀。對某些難於看懂的結構,可運用線面分析法進行投影分析,徹底弄清它們的結構形狀和相互位置關係,最後想像出整個零件的結構形狀。在進行這一步分析時,往往還須結合零件結構

的功能來進行,使分析更加容易。

(3) 分析尺寸 先找出零件長、寬、高三個方向的尺寸基準,然後從基準出發,搞清楚哪些是主要尺寸。再用形體分析法找出各部分的定形尺寸和定位尺寸。在分析中要注意檢查是否有多餘的尺寸和遺漏的尺寸,並檢查尺寸是否符合設計和工藝要求。

(4) 分析技術要求 分析零件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和其他技術要求,弄清楚零件的哪些尺寸要求高,哪些尺寸要求低,哪些表面要求高,哪些表面要求低,哪些表面不加工,以便進一步考慮相應的加工方法。

3、歸納總結

綜合前面的分析,把圖形、尺寸和技術要求等全面系統地聯繫起來思索,並參閱相關資料,得出零件的整體結構、尺寸大小、技術要求及零件的作用等完整的概念。

必須指出,在看零件圖的過程中,上述步驟不能把它們機械地分開,往往是參差進行的。另外,對於較複雜的零件圖,往往要參考有關技術資料,如裝配圖,相關零件的零件圖及說明書等,才能完全看懂。對於有些表達不夠理想的零件圖,需要反覆仔細地分析,才能看懂。


推薦閱讀:

TAG:CAD | AutoC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