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那不成器的兒子

閑來翻起一篇「孔鯉過庭」故事,十分有趣。

話說孔子有一學生叫做陳亢,此人有一次看到孔子在遠處和獨子孔鯉對話,因為太遠聽不清楚,心裡便犯嘀咕,孔子是不是和孔鯉開小灶。又有一次,他又看到孔子單獨教育自己的兒子,表情嚴肅,這回他嫉妒心大起,覺著老師肯定給自己的兒子開小灶呢。

於是,陳亢找來孔鯉直接問,老師和你聊了什麼?孔鯉這樣回答,他在經過庭院時,孔子問他有沒有讀《詩經》,知道兒子沒在讀,便教育說讀《詩經》能好好表達自己的想法;第二回經過庭院時,孔子又問有沒有讀《禮記》,知道兒子沒讀也沒有生氣,只是教導說,讀《禮記》能懂得做人道理。陳亢聽到此話,便知道老師沒有私授兒子,很是開心,認為老師對兒子和其他人都是一視同仁。

這篇故事記載於《論語·季氏》中,關於孔子的兒子孔鯉資料少的可憐,《論語》中記載的更是聊聊。縱觀孔鯉一生,他幾乎沒有學術成就。孔子時常向國君推薦自己的優秀弟子,鮮見提及兒子,更無誇讚的言論。

這則故事中我們看到孔子是一個開明的父親以及負責任、公平的老師,於此同時,我們似乎也看到在孔鯉的家庭教育中是十分自由的,雖然孔鯉不讀書,但孔子也沒有呵斥他,只是提醒兩句。另外可以見得的是,在當時《詩經》和《禮記》是必讀課本,孔鯉沒讀過,很說明問題,他的確不喜歡學習。對於這點,孔子作為老師也沒有強迫他學習,非要做出一番成績。

事實上,孔鯉的一生雖然平淡,但在開明的家庭教育下過得很開心。他遵紀守禮,胸襟豁達,後世以「伯魚」來表達對別人兒子的讚美之情,從這點看來,人們對孔鯉的教育是肯定的。相比於今天家長們給孩子補課、上興趣班等教育方式,古人對教育的理解似乎更值得我們借鑒。

孔鯉一生安貧樂道、性情豁達開朗,雖然父親身為老師,但他沒有絲毫的名利心,對於那些孔子門下優秀的弟子,孔鯉絲毫不嫉妒,更不羨慕。正是這樣心性單薄的名利觀,雖一生無成就,但孔子十分喜愛。孔鯉死的時候五十歲,孔子當時六十九歲,十分悲痛。

接下來這個故事中,孔鯉的這種樂觀豁達的性格可見一斑。

孔子的兒子孔鯉雖然不成材,但孫子孔伋卻成大器,他著的《中庸》等儒家經典流傳後世,更培養出了孟子這樣的弟子。可見孔鯉雖然沒有成績,但他延續了孔子優秀的教育門風,教育出了一個優秀的兒子,這當然也是一種成績。

?孔鯉面對為人師表的老子以及優秀的兒子,並沒有半點慚愧。據說有一次他見到孔子,十分得意地說,我的兒子比你的兒子優秀。又一次,他見到孔伋,還是十分得意地說,我的老爸比你優秀。

這段小故事中,我們看到了孔鯉為人樂觀、淡泊名利的性格特點。雖然孔鯉一生不成器,但孔子並沒有嫌棄他,相反還很喜歡他。正是這樣的開明的教育,讓孔鯉有個優秀的兒子。所以說,人這一生最重要的是開心,就算是一無所成,平庸之極,能豁達開朗活著,就是一種成功。做人做成孔鯉,其實也挺好。


推薦閱讀:

TAG:孔子 | 論語(書籍) | 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