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的原罪——讓文明無以為繼 讓人類不再為人
近來關於996的討論良多。
疲敝不堪的勞動者們在夜色與沉默中發出痛苦的吶喊;而強勢的資方卻宣稱其為「福報」、「巨大的使命」,甚至妄圖扭轉輿情。
這是兩個階級的對立。
不過,我們確實肩負「巨大的使命」。
首先,根據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調查,年度可支配收入28228元,亦即月均2352元。而這一數據中的平均數,全國也只有9個省市達標,餘下省市全部在此之下。
目前的我國,依然沒有脫離貧困——窮山溝荒野地里,上不起學的依然大有人在。而這樣的貧困戶,幾乎就不參與社會生產,也無法創造什麼價值,更無法培養出符合現代產業需要的工人。
所以扶貧是必須的,因為要解放生產力。
但是,為了所謂的「巨大的使命」,我們就該捨棄現世幸福嗎?
承受著龐大壓力,已經有多少人選擇不婚育;猝死案例比比皆是,連命都沒了,要錢有什麼用呢?一方面提倡法制建設的加強,另一方面多年以來勞動法始終無法徹底貫徹……結果前者就是虛與委蛇。
我們提倡奮鬥,提倡勤勞是美德,但這是要看「奮鬥」與「勤勞」的真實定義的,此處不表。
至少在這個推舉金錢評定一切的時代,很難說是對的。
比如說——有部分人談論「人命到底值錢不值錢」。
其實這個邏輯本身就是錯誤的。
因為你不能全用錢去評定一個人生命的價值。
關於那些因為「996」而倒下的年輕人。
在工作中,他們是產線工人、是建築工人、是教師、是醫生、是程序員……是無數「崗位」中的一個。即使離開,也會有新的人員取而代之。
在生活中,他們可能是父親,是母親,是子女,肩負著一個家庭以及家人的希望,他們的存在,他們作為「人」是不可替代的。
那些倒下的年輕人,不過是網路新聞的版邊。
但我們應當知道,這個世界上——
一對父母失去了他們可能是唯一一個的孩子,將在凄涼晚景中度過餘生。
或許一個孩子失去了他的父親或母親,將在苦難和同齡人的不解中長大。
而一個本該美好的家庭也許就此破裂。
剝奪一個人作為"人"的屬性,無限地強調其作為"崗位"的屬性,將人生與工作劃等號,這就是"996"的原罪,它試圖把人類的變成工具,不僅是反人性的,更是反人類的。
我們的社會與文明,到底是由什麼構建的?
是無數的人和家庭,賦予了這個世界別樣的可能。
如果社會與文明的發展,無法回饋到家庭和生活,那為什麼要為之奮鬥?
請不要讓我們的文明,失去人類之名。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