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來說最好玩的玩具是什麼呢?
涵涵玩的最持久的玩具是沙子、樹葉和石頭,還有積木、剪紙、棋類和桌游。
其中樹葉和石頭真是從會走路了開始就撿,一直撿到現在6歲了,還在撿。
玩的最短暫的是什麼玩具呢?
那種聲光電的玩具。
比如每年正月十五的時候,買來那種會唱歌、會移動、會發光的燈籠,玩上一會兒,就再也想不起來了。
所以,最適合孩子的玩具,並不是那種複雜的、昂貴的、聲光電的、看著炫酷無比的,而是最簡單的,開放性的玩具。
所謂開放性的玩具就是沒有專門的玩法,完全是孩子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玩出來的遊戲,能充分調動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兒童大腦專家約翰?梅迪納認為,開放性遊戲對兒童的神經發育很重要,能極大地促進孩子的大腦和思維的成長。
因為若是按下按鈕就是唱歌,再按下另一個按鈕就是關閉。孩子就會覺得這玩具就這倆功能,可發揮的餘地沒有,索性就不動手動腦了。
相反,若是我們拿個紙箱子給孩子做個小房子,她可以在房子里過家家,也可以在房子里給玩偶講故事,哄「寶寶睡覺」,還可以透過「小房子」的窗戶用玩偶表演自製劇。
拿個喝完水的礦泉瓶,可以裝些五顏六色的豆子,搖一搖,看一看,聽聽聲音,看看千變萬化。
裁掉瓶子的上半部分,或者拿個稍微硬一點的紙,還可以當漏斗。
小小的一片樹葉在我朋友和她女兒手中,竟能用來黏貼成畫。
這樣的玩具不僅好玩,還能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思維的活躍度。
這些是不是比看似高級的聲光電的玩具更有吸引力?
涵涵從小到大,自個兒玩的最多的玩具就是積木了,因為下棋和桌游都得有人陪著,而積木她自己也可以靜心發揮創意。
給孩子玩積木好處有很多:
讓孩子思維更靈活
小小的幾塊積木,在孩子手裡可以千變萬化,1歲以前,孩子可以拿它扔來扔去玩;1歲以後能簡單壘高高;3歲以前可以搭建一些自己腦海中想像出來的造型;再大一點,可以對照著圖紙去完成拼搭任務。
所以我們家的木質積木,從涵涵6個多月的時候買來,一直玩到5歲多,她還時不時拿出來玩。而在3歲前,幾乎每天玩。
那種靠按鈕控制,按下按鈕實現某一個功能的玩具,會讓孩子是思維變得很狹窄,而隨意拼搭堆疊的積木,則能讓孩子不斷地去發揮創造力和想像力,讓她的思維更靈活。
思維靈活了,那肯定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多了。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正是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根本所在嗎?
發展手部精細動作
孩子玩木質積木的時候,是可以滿手抓的;拼插積木的話,利用的就是某幾根手指了,從大顆粒到小顆粒,從五指抓握到兩指抓握。手指越來越靈活,精細動作越來越好。
而那種插拔式、需要花力氣按壓的積木,不僅可以鍛煉孩子手指的靈活性,還有助於鍛煉孩子手指的力度,能幫助孩子在未來寫字時筆觸更有力。
所以很多朋友說涵涵寫的字很好,其實我從未要求過,必須工整必須整齊,必須每天寫寫寫練練練,只是把她的精細動作鍛煉的很好而已。
培養空間幾何思維
日本知名幼兒教育學者經過研究發現,常玩積木的幼兒,其前額葉皮質的理性中樞發育較好,幾何思考能力會較為出色。
《最強大腦》里的Dr.魏曾說過:空間認知跟數學的關係非常緊密。空間認知能力是數理能力的重要基礎,也是STEM教育的核心之一。
當孩子拿著積木拼搭自己腦海中的創意時,當孩子邊看圖紙邊玩樂高時,這都在鍛煉著她的空間幾何思維。
在掌握了「空間認知能力」後,對上了學的孩子還有一個特別的好處是,除了解答數學中的立體圖形問題會變得特別容易,數學中的應用題以及語文中的閱讀題也會由於能夠在頭腦中進行想像,而變得易於解答。
而且空間認知能力對科學、建築、醫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很重要。這個結合我們自己學習和工作的實際,以及孩子的情況,仔細想下就會明白。
所以,孩子的玩具真的沒必要買那麼多,而在於它是否有以下功能:
1. 可以幫助孩子完成某個階段的發育需求,完成體能的發展;
2. 可以激發孩子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引發好奇心和探索欲;
3. 可以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
4. 可以讓孩子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
5. 可以幫助孩子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所以,孩子的玩具真心不用太多,他們更需要的是開放性的、可持續玩耍的,能夠發揮創造力的。
TAG:玩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