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有哪些方面比小城市有優勢?


家鄉是珠三角三線城市,在廣州工作,周末回家也很方便,但很多時候還是留在廣州。以前很排斥大城市人多擁擠尺度感太大,但後來在廣州呆久了改觀了。

一是資源共享度高,生活形態多樣:一線城市背後的資源決定了業態豐富,想要看的演唱會、展覽都是舉辦方的首選或必選城市,就是平常生活 吃喝玩樂,都活動多多,情侶約會的地方可以變的花樣更多,所以可以一直保持新鮮度hh;雖然快銷品品牌店這種資源慢慢在三四線城市也多起來了,但是類似大型演出這種文化娛樂項目還是主要集中在大城市;

二是創新驅動力充足,城市更新迭代、新陳代謝快,所以科技先進,反哺城市的生長;所以生活在大城市可以優先獲得先進的科技體驗;像共享單車、在線支付、城市創新空間等都是在大城市開始的…

三是城市居民公平性更高,正是城市尺度大,個人被縮小,每個人的競爭都更為均等化,暫且不說還是很多需要靠關係靠金錢堆砌的捷徑和機會,但大環境來說,出路很多、機會很多,公平性更高,但也促使個人提高自身競爭力。


相對公平,工資,上升空間,發展前景,人脈,小城市裡發展必須家裡有人有錢,不然比在大城市發展還累


本人是黑龍江省大慶市一個普通工薪階層家庭的孩子。我們那裡是個普通的三線城市,空氣質量時好時壞,在長大成人的十八年里,也去過不少大城市旅遊,當時就覺得,這些大城市有什麼好的,人這麼多,車這麼堵。但是高考之後,還是選擇出來看看,在深圳念大學,頓時被這裡的物價所折服。覺得大城市真沒什麼好的地方。

後來,由於我選擇了遷戶口(大學可以落集體戶,遷戶口主要是因為深圳戶口一年可以隨便去香港玩)學校組織辦新身份證,因為我本身名字里有一個生僻字,從小到大我辦理各種證件都及其麻煩,當時剛辦身份證的時候,反反覆復四五次,三個多月才辦下來。懷著忐忑的心情來辦身份證,當那個櫃檯的哥哥看到了我的身份證,就抬頭看了我半天,說:「知道你這名字我們費了多大勁才弄上么。」我當時一愣,然後也不知道該說什麼,然後那個哥哥就叫我把單子填好,就辦完了。

我當然知道有多複雜,以前我辦理任何證件,無論是身份證,學生證,還是銀行卡,電話卡什麼的,都沒有三天以內辦好過。而且往往都要回爐重辦,但這次,三下五除二,直接就完事了。記得在老家辦的時候,身份證上印出來過一次亂碼,結果居然發給我了,我問這不行的吧,然後回答我說,我也不知道@_@。然後重新辦的(不是diss公安不辦事,只是明顯是個亂碼為什麼不在印出來的時候就發現問題而要我幾個月之後領的時候才發現。)

就在這個時候,我才真正意義上得明白,什麼叫做,基礎建設更完善,人民服務更到位。他們不是等著問題來找他們,而是自己發現問題,然後予以解決,可能這就是差距吧。


這個問題挺想答的。我是在9歲生病住院時第一次意識到「大城市」和「小城市」是有區別的。

先說背景。

媽媽北京人,爸爸上海人。

我生在北京二環,長在上海靜安。

所以小時候是完全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的,或者說沒有直面過。

我9歲的時候生病,在上海兒童醫院住了大半個月。有一天我一個人在走廊里玩,一個阿姨和我聊天,問:

「你是哪裡人呀?」

我毫不猶豫地用一口京腔答:「北京的!」(因為喜歡外公外婆,所以我小時候有段時間更喜歡說自己是北京的。)

那個阿姨很驚訝:「北京的為什麼要來上海看病?」

我當時就愣住了,那種感覺很難描述。在這之前我潛意識裡默認了所有城市都會很多大醫院,看病去離家近的,方便。所以到別的地方去看病這種情況不是不能想像,而是從沒想過。當阿姨問「哪裡人」時我以為她只是在問老家是哪裡的——而我住在上海這事兒顯而易見。

我呆了幾秒才想明白這事兒,然後很尷尬地解釋說:「我生活在上海,在這兒上學。」

後來再回想起那次生病,很多當時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是我的幸運,我永遠感恩。大城市最大的優勢之一是醫療。其他大多還要看個人生活習慣,有人喜歡繁華有人就喜歡幽靜。唯有醫療資源是生死攸關的事。

說說我那場目前人生中最大的一場病。

最開始是放寒假第一天,小區瘋玩了一整天。晚上洗澡的時候發現腿上發出了一些小紅點。我媽猜測可能是過敏了,抹點皮膚葯就好,碰巧家裡沒有了,就說明天去醫院開一點。第二天掛了皮膚科,醫生看了一眼說:

「過敏性紫癜。」(所有有關病的內容是我憑記憶寫的,不具參考意義,因此造成的問題本人概不負責。病情問題請詢問專業醫生。)

我媽:「什麼?」

「過敏性紫癜,毛細血管出血。趕緊轉內科。」

我意識到了出了意料之外的事情,我媽緊張,我也跟著緊張。

內科醫生表示:「幸虧來得早,這病發展下去會導致腎出血,要人命的。住院吧。」

我一聽住院就不樂意了。於是我媽問:「可不可以不住院?我們家離著近,可以每天來。」

最終醫生同意了。甚至一星期後,病情穩定一點了,我們一家按計划去了澳大利亞旅遊。只不過我不能吃海鮮,三公斤的大龍蝦一口沒碰。

後來並慢慢好了,但免疫系統被破壞得一塌糊塗。開學沒幾天,發燒了,一查是肺炎。這次不得不住院了,住在醫院裡高燒了快兩個星期。於是才有了前面說的情景。

同病房還有3個孩子,都是從別的地方來上海治病的,最小的剛一歲。醫院只提供一個摺疊床給家屬,他們的其他家人晚上住到附近的賓館,甚至有在走廊打地鋪的。

而我非常幸運,家離醫院一刻鐘的路程。我住院那天下午,在北京的外婆聽說了,當即買了頭等艙機票(經濟艙買不到了),第二天一早出現在我的面前。我爸推遲了出差,請了大半個月假直到我出院。我一次都沒吃過醫院的飯菜,一日三餐家裡做好了盛在密封盒裡放在保溫袋裡帶過來。印象最深的是抱著一罐子清燉牛肉湯喝,有土豆和胡蘿蔔。

後來我想,如果不是在大城市,

會不會在臨近的小診所買了毫無用處的皮膚藥膏?

會不會拖了很多天才去醫院?

會不會皮膚科醫生錢不夠有經驗,沒看出這是該內科處理的病情?

會不會一開始就住院,去不了澳大利亞了?

外婆能不能立刻打飛的過來(我曾經還默認每個城市都有機場)?

爸爸媽媽照顧我是不是更辛苦?甚至沒法家和醫院來回跑,不得不住到別的地方?

我是不是吃不到家裡做的飯?

……

之後,任何身體上一點點不對勁的狀況都會立刻去醫院,盡量降低耽誤病情的可能。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全國最頂尖的醫院之一,離家10分鐘的路程。在醫院看到不少從其他地方特意趕來就診的病人,覺得自己何其幸運,很感謝很感謝我的父母給我這樣的生活。

日常生活還不那麼明顯,但真遇到了問題,大城市的高效、便捷、高技術水平的醫療無疑是極有價值的優勢,尤其對老人和小孩。


第一是基礎設施完善。

第二是商業網點密布。

第三是醫療教育保障。

第四是就業創業機會。


一線大城市,除了空氣質量差,車多路堵難受,其他都挺好。大城市工作大多高壓,生活快節奏。如果體會夠了小城安逸慢生活,趁著年輕,出來走一走,成長一定不枉此行。


太有優勢了,屌絲,小城辭了穩定工作接了一成都offer,整天晃晃悠悠尋思著撈點外塊,去年迷上了房產投資,就我這點錢投出去不到一年升值了100w,你說我得在老家破銀行干多久才能存100w……認真的說,大城市不光機會多,主要是圈裡的人成天都在敲破腦袋找機會


推薦閱讀:

TAG:生活 | 城市 | 城市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