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孩子給婆婆帶么?
我和老公在蘇州上班,老公的弟弟一家和婆婆在一起,(公公婆婆做生意的)我要把孩子給婆婆帶么?(我家孩子和老公弟弟家的孩子就差80天,現在2歲)
瀉藥!!
這個問題為啥邀請我,我倒是想給他奶奶帶,人家倒是給我帶啊?
不帶也就算了,還要天天逼逼這個逼逼那個的,導致我最後辭職了,么工作了,收入也低了,她又開始作妖了!她越是強調的東西我就越是讓她膈應,天天離間我們兩口子,我都想跟她兒子離婚了!!!她兒子倒是挺明智,果斷分開住了!現在他奶奶十多天來一次,也就讓我不舒服一會兒,我每次都有理由讓她迅速離開!!這才是應該有的生活!
假如她真給我出力或者出錢了,可能我過得就更加憋屈了,因為什麼也不能說,現在這樣正好,不出錢不出力的,我憑什麼慣著你,難聽的話你敢說出來我就敢直接更難聽的懟回去!
謝邀。
誰帶孩子,重要的不是她/他有多少未分配資源(時間、空間、精力),更不是她/他有多強烈的意願,而應該優先考慮她/他有什麼特質是你希望孩子繼承同時是原生父母無法提供的。
問題一,婆婆及其身邊的人對孩子智力的開發和思維的開發有沒有正向幫助。
周到的婆婆(養育者)或許會剝奪孩子觀察世界、思辨力培養和尋求解決方案的能力。孩子一哭鬧就想方設法滿足其訴求,導致孩子本能地覺得用「哭」能解決問題,進而導致孩子主動探索未知和解決難題的慾望被壓抑,早期能力鍛煉被抑制。
放養的婆婆或許會錯過了孩子思維鍛煉的機會。當孩子表現出對外界的好奇時,教育者的任務就是讓孩子以好奇為契機打開各種思維的大門。
學習語言過程中的語言商、邏輯商,自主空間觀察(到處翻爬或扔玩具)的過程中鍛煉空間商,還有早教培養的數學商,這四商決定了孩子未來20年的學習上限和之後40年的職業成長速度,卻都不一定是上一輩長者所擅長的。
空間商舉例:孩子對球感興趣,教育者需要做的就是主動在孩子面前演示球的滾動、碰撞、彈跳、搖擺,讓孩子有初步的空間感,熟悉物體運動規律,並不斷重複讓孩子加深印象。這能讓孩子在未來的物理空間想像遙遙領先同齡孩子。
語言商和邏輯商舉例:孩子學習語言和邏輯,主要是情景交流下的模仿。強語言商需要被模仿者(教育者)有很多樣的語言表達能力(決定描述多樣化和細節化)和口腔發音肌肉控制力(決定多語種的口音);強邏輯商需要教育者能將思維決策一步步拆分成邏輯步驟,讓孩子學會邏輯推理,並掌握模糊決策的思路(缺乏邏輯佐證情況下的假設、檢驗、排除等)。
說要智商發育,說個體性格塑造。
問題二,婆婆及其身邊的人對孩子性格的塑造有沒有正向幫助。
孩子在和身邊人的互動中形成自己的自我意識、社交地位認知以及應激機制。
貼主提到兩個孩子有伴,雖看起來是優勢,一旦在養育者的教育管理過程中有偏重(偏心),對兩個孩子都會造成不可逆的深遠影響。這種偏心讓孩子覺得「愛是有限的」,於是會孩子學會「爭奪愛」(看我看我,愛我愛我),甚至學會「排他式地佔有愛」(她/他是壞孩子,我才是好孩子,我才配得上愛)——這很容易導致孩子之間的關係緊張(一切都要爭,包括親情、遺產等);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緊張(「你們為什麼對她/他比對我好」、「你們對她/他比對我好,憑什麼我要對你們好」、「你們對我好是因為我比她/他好,是我應得的,和你們的付出無關」);孩子與未來另一半的關係緊張(「我都是為了誰誰誰好,我有錯嗎?所以我忽略你的感受是正常的,所有人都應該為了誰誰誰而付出」);孩子的社交關係不健康(「我對你這麼好,為什麼你不把我當最好的朋友」)等。而這個不健康,會伴隨父母和孩子的一生甚至祖祖輩輩——贍養老人的態度和下一代在養育過程中的性格傳承等等。
統計上看,上一輩因為經歷過「資源極度短缺」時代,非常傾向於「將優勢資源集中在某個人身上」(偏心),因此偏心教育非常常見。
說要個體的智商和性格,下一個是個體和環境互動的能力。
問題三,婆婆及其身邊的人對孩子兩性觀、婚姻觀和世界觀有沒有正向榜樣作用。
孩子能會從養育者的交流中學會親近訴求的表達,對親密關係的應對,對長輩的態度等。
如果婆婆和公公的婚內關係平等融洽,婆婆對待子媳態度平等,互相不苛責不埋怨,那送孩子過去是值得支持的。以後孩子會把類似的關係複製到和你們相處的模式里。
最後一個特質,是孩子面對特殊環境下維持自我意識的能力。
問題四,婆婆及其身邊的人有沒有能幫助孩子成長的特殊品質。
特殊環境比如「順境」和「逆境」。順境下孩子不會樂極生悲,不會忘乎所以,不會過分釋放自我而影響他人;逆境下孩子不會消極悲觀,不會自我壓抑,不會放縱甚至自殘或傷人。如果婆婆或養育者有這些寶貴的品質(如「自律」、「自省」、「高逆商」、「面對挫折毫無怨言」等),孩子都有可能學。
最後的最後,是父母穩定關係與形象在孩子成長階段的不可替代性。
問題五,孩子在外界學會再多的技能或知識,也不能取代父母作為養育者給予的安全感,而這個安全感(「親近權」)決定了前文一系列的發育成長。
每次和生父生母告別,對孩子而言都是安全感的剝奪和對陌生環境新安全感的重建。在新安全感里獲取的知識、性格要怎麼用回到生父生母身上,對孩子而言又是個挑戰。每當孩子的養育者改變時(生父母轉手婆婆,或婆婆轉手生父母),嬰幼兒都不得不經歷安全感的重建。嬰兒離開了互相適應的養育者,進入另一個養育圈,嬰兒熟悉的規律被打破,只能用哭鬧來表達需求,新養育者要麼重建這份適應感和安全感(以孩子短期的不安全感為代價,短期不安全感是否有長期影響不可知);要麼投向並邀請老的養育者重新接手(以孩子的「親近權」、「教育權」等為代價)。孩子和誰親,就對誰的言行有更強的專註力,就更願意花時間觀察和模仿她/他,就意味著養育者對孩子的教育有著相對更強烈、更直接、更深刻的影響力,也就意味著養育者更適合承擔教育的角色(同樣是念識字板,養育者更能吸引嬰兒的注意力,且嬰兒能堅持的學習時間相對更長)。
建議:列份清單,把夫妻倆以及雙方父母家人擁有的性格特點列出來(包括優缺點),先看看哪些缺點是不希望孩子繼承模仿的,然後設法從孩子身邊隔離。然後看看哪些特點是希望孩子模仿的,然後增加孩子接觸他們的機會。再然後看看自己能先學會什麼和犧牲什麼,去營造一個更適於孩子養育的空間。舉個栗子,夫婦應學會互相讚美學會避免相互指責,讓孩子學會尊重自己的另一半,從而學會愛和被愛。互相苛責的夫婦可能教出愛無能的孩子,這樣的孩子更大概率會畏懼親密關係,或者複製苛責被苛責的關係到新的家庭關係中。多不贅述。
我是孩子爸,我以男方的身份回答一下吧!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我們這一代的生活壓力是越來越大。但不管你有多忙、多累、多難,我建議都不要把自己的孩子給父母或者公婆帶。原因有三:
1.對孩子而言,父母的愛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也許孩子的存在會給我們帶來不便甚至製造矛盾。比如我們有時為了減輕生活負擔,夫妻倆都會去上班賺錢,因為要帶孩子就多有不便;再比如有時我們會為了孩子的一些瑣事而和愛人吵架,吵的厲害時會冷戰甚至輕言離婚,但最後又看在孩子的份上和好了(注意了:是因為孩子夫妻之間才和好的)。所以孩子是夫妻之間的紐帶,讓我們和另一半都會讓步和往好的方向發展!
2.孩子的存在是培養家庭正能量的重要因素!每個人內心深處都隱藏著一個老師,因為孩子的存在,為人父母的我們平時不得不在孩子面前做出表率,同時也會注意我們的一言一行,長期以往,我們自己慢慢就形成了積極的,向上的,正能量的性格和心態。特別是對男人,更是利大於弊。男人的懶是天生的,男人的sex也是天生的,但是因為孩子的存在,男人不得不收斂懶散的陋習,不得不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別問男人為什麼會這麼做,因為男人也愛自己的孩子,一點都不比女人少)。長期以往,對男人而言是非常非常有利的。一個男人成不成功,大多取決於性格和是否勤奮。而性格的養成就是靠平時生活點點滴滴的日積月累的習慣培養的,所以足見平時的行為舉止是多麼的重要!同樣因為孩子的存在,會給男人更大的奮鬥動力。在男人心裡,孩子才是發動機:為了孩子上好的學校,接受更好的教育,男人願意拼了老命努力賺錢的!
3.隔代親是全中國都避免不了的大難題!不管我們怎麼叮囑父母怎麼處理孩子的無理取鬧(比如做錯事了還哭鬧),怎麼處理孩子的過分要求(比如買小吃,買玩具)等等都是沒用的,只要孩子一哭二鬧三撒潑就可以完敗我們的父母,特別是奶奶和外婆。長期以往,對孩子的性格成長是非常不利的!溺愛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我們身邊或多或少都有見識或耳聞過,結果基本都不太好,很多溺愛環境長大的孩子都進過派出所或監獄(也許有點過了,但我身邊好幾個就是如此)。所以為了孩子的未來,不管我們自己再苦再累再難,還是要自己帶好!!
以上為個人意見,如有不贊成的還望別噴!大家也可以說說自己的見解!
我是自己帶孩子的,因為不放心孩子不在我身邊。當然我沒有工作,沒有經濟基礎花錢也沒有底氣,最慘的是大寶剛剛上幼兒園又懷了二寶,如今二寶快半歲了,曾經很艱難的日子快過去了,不抑鬱是不可能的,你要是問我後悔自己帶孩子嗎,答案當時是「不是,一點都不後悔」。好處沒有比較我也給不出,我猜可能是我和孩子們沒有隔閡彼此疼愛吧。如果你的婆婆通情達理
盡量自己帶,在孩子一歲半前,誰帶他,誰就會在心理上對孩子有一種控制權,孩子會跟你親。錯過之後,孩子很難再跟你親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