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考古日報vol.234]西藏聯合考古最新成果發布 1500年文化脈絡連續性證據出土

 2018年7月至今,中國5支聯合考古隊走進西藏阿里地區,對象泉河流域這一古代西藏西部文明的起源進行了系統性地聯合考古和實驗室研究,這也是我國在西藏展開的最大規模聯合考古。

  近日,國家文物局和西藏自治區文物局聯合發布了最新考古成果。認為兩三千年前的西藏西部阿里地區,人類生產生活活動頻繁,交流交往密集,是古代亞洲文化交流的通道。一起來關注央視獨家追蹤報道《西藏考古大發現》。

  西藏聯合考古,主要集中在西部的阿里地區、著名神山岡仁波齊西南部的象泉河流域,包括上游的曲龍遺址、中游的皮央東嘎遺址、格布賽魯遺址和象泉河畔的曲踏遺址,以及搶救性發掘的桑達隆果墓地等。

  經過幾個月的考古發掘,共出土了包括陶器、木器、青銅器、鐵器、金器、玉髓、玻璃、貝飾、農作物種子、織物等大批器物。

  通過實驗室研究,這些出土器物測年時間跨度主要集中在距今3560年到1000年之間。在格布賽魯遺址距今3500年的墓葬里,專家還發現了西藏西部最早的古大麥,也就是青稞。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科技考古中心主任 溫睿:這個墓葬裡面發現了目前來講,西藏西部最早的大麥的遺存,這個對我們研究農作物的傳播,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通過對文物信息的研究,專家們認為:距今兩、三千年之前,西藏西部阿里地區,人類活動已經非常頻繁,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兼有農業和牧業的特點。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 張建林:是取得了非常多的實質性的一些進展和一些重要發現。它實際上是已經開始了我們構建西藏西部考古學文化體系的這麼一個進程,而且把這個進程向前大大地推進一步。

  此次在曲踏墓地,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們還發現了一處距今約2000年左右的嬰幼兒墓葬區。這也說明了當時的社會文明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仝濤:最重要的發現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就是我們第一次對曲踏遺址進行了一個正式的大規模的發掘,另外一個發現了10組嬰幼兒的墓葬,至少說在整個西藏來說是第一次發現。  

  在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皮央東嘎遺址,四川大學考古隊對出土遺存進行碳14測年,獲得了20個有效數據,年代從公元前500年到公元1000年,相當於第一次獲得皮央東嘎遺址長達1500年的文化脈絡連續性證據。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 皮央東嘎考古隊領隊 霍巍教授:所以這正好從史前和歷史時期兩個不同的階段,給我們找到了一個銜接點,也找到了一個重要的樣本,讓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西藏西部考古學文化,以及人類文明它 的進程和它的發展脈絡。  

阿里地區曾是文化交流的通道

  這次聯合考古,不僅揭示了西藏西部早期文明的一些樣貌,發現了一些文明延續的脈絡,同時通過解讀一些出土文物的信息,考古專家還發現:距今兩三千年前的阿里地區,與周邊地區也存在一定的文化交流。  

  2014年,考古工作者曾在象泉河流域上游的故如甲墓地和位於札達縣的曲踏遺址,發現了王侯字樣的絲綢、黃金面具和疑似茶葉的出土物,這些出土物顯示,距今約2000年左右,阿里地區和包括中原在內的周邊地區,就有著文化交流。這次聯合考古,考古人員再次發現了阿里地區早期文化交流的證據。

  這是出土于格布賽魯遺址的一件雙耳四足紅陶杯,通高9厘米,直徑10厘米,每足的高度有1厘米,這種器型是第一次在西藏西部發現。  

  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考古隊領隊 夏格旺堆:這個形制上也跟我們在尼泊爾木斯塘地區,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1世紀前後,發現的雙耳四足的一些木碗,形制上幾乎是一樣的。我想也許是可能跟人群本身的一種移動有關係,或者是本身的這種製作這樣的一些器物的技術傳播,或者說是貿易這些都可能會有關聯。

  有意思的是,同樣器型的四足雙耳陶杯和木杯也相繼在皮央東嘎遺址群和桑達隆果古墓葬里被發現。在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的科技考古實驗室,專家利用超景深三維視頻顯微系統,仔細觀察著來自格布賽魯遺址的人工石英製品釉砂、瑪瑙、紅玉髓等出土物。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科技考古中心主任 溫睿:從我們包括青銅器來看,從料珠來看,從釉砂來看,我覺得都已經證明了阿里地區是包括跟跨喜馬拉雅,跟南亞文明是有交流的。跟我們的這個新疆地區也是有交流,所以它處在一個大通道這樣一個位置上。

  越來越多的考古證據顯示,西藏西部,地勢險峻、氣候複雜,但它並不是一個封閉的地區。至少在距今兩三千年前,這裡就與周邊地區有著廣泛的交流。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 張建林:西藏西部地區,它是在這個文化互動和文化交流的一個十字路口。總體來考慮,不能把我們目光僅僅只局限於札達盆地,要放得更開。

  四川大學考古系教授 李永憲:如果我們把空間上的這些考古遺存,能夠按照時間的脈絡進行梳理,那麼一個地區的考古學文化就會逐漸地被連接起來,這對我們了解(西藏)西部的歷史非常有用。  

1500年文化脈絡連續性證據出土

  在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皮央東嘎遺址,四川大學考古隊對出土遺存進行碳14測年,獲得了20個有效數據,年代從公元前500年到公元1000年,相當於第一次獲得皮央東嘎遺址長達1500年的文化脈絡連續性證據。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皮央東嘎考古隊領隊 霍巍教授:所以這正好從史前和歷史時期兩個不同的階段,給我們找到了一個銜接點,也找到了一個重要的樣本。  

  西藏早期歷史 深受國際藏學界關注

  西藏的早期歷史,一直是國際藏學界關注的重點之一。由於西藏文字記載歷史較晚,目前中國考古學家把公元七世紀以前稱為西藏史前時代,但其所囊括的石器時代、銅器時代及鐵器時代的界限還難以明確劃分。近年來的考古發現,不斷幫助人類認識這段塵封的歷史。從1978年西藏昌都卡若遺址的發現,首次揭開了西藏高原遠古文明神秘的面紗,到1990年拉薩曲貢遺址的發掘,進一步證明西藏腹心地帶遠古文明的存在。

  西藏自治區文物局文博處副處長 高峰:青藏高原地區的話,也是中華文明發展交融史的一個關鍵區域。我們是希望建立中國西部主要是指咱們青藏高原西緣地區的一些完整的考古學年代序列。

文章出處:央視網 2019年4月19日

推薦閱讀:

TAG: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