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網恢恢|重解道德經 第七十三章

作者:星賢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說明

本文將通行本《道德經》與本人以多部簡帛古本合校的版本一併列出,以便讀者比較閱讀。

我在對《道德經》重新解讀的過程中驚訝地發現,老子之說絕非我們平時所能看到的那樣平凡,其中所含深意超乎了我之前的想像。因此本人這版《重解道德經》顛覆了之前所有的版本,是對「古本道德真經」的全新破解,想必應該更為貼近老子的真意了。

究竟如何,請讀者自行品鑒,也歡迎探討交流。如有不喜請略過。

通行版本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是以聖人猶難之。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古本合校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括。

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戰而善勝,不言而善應,弗召而自來,戰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註:

1、這裡的「括」字在帛書《老子》中為「栝」,其意為箭末扣弦處或某種植物,用在這裡並不合適,應為「括」的通假字。其與第十章中「愛民括國」的「括」字寫法相同。此字在通行本《道德經》中為「活」,應為抄錄筆誤。本合校版選用帛書古字,故用「括」字替代。

2、這裡的「戰而善謀」,在帛書《老子》甲本中為「彈而善謀」,在帛書《老子》乙本中為「單而善謀」,在通行本《道德經》中為「繟然而善謀」,繟為舒緩之意。在帛書《老子》乙本中,「單」字均為「戰」的簡寫,「戰」為「戰」的繁體字。根據文意,此字應為「戰」,「彈」與「繟」應該都是抄錄筆誤。

3、本章在通行本《道德經》中的第四句「是以聖人猶難之」,在帛書《老子》中是沒有的。其應該是第六十三章的錯簡重出,故本合校版將此句刪去。

古本注釋

括:約束。

古本釋義

勇氣來自大膽則殺戮,勇氣來自不夠大膽則約束。

此兩者或有利或有害,是上天所厭惡的,誰知其故?

天之道,不作戰而善於取勝,不言語而善於回應,不召它而自來,作戰而善於謀劃。

天網廣大,稀疏而不遺漏。

真經解讀

本章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章,其中的名句「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可以說是盡人皆知。可是神奇的天網究竟要捕捉什麼呢?我們看看老子是怎麼講的。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括。

「勇」與「敢」這兩個字意思相近,但確有差別。「勇」字據《說文解字》所載,其義為氣,即勇猛之氣;「敢」字據《說文解字》所載,為進取之意,也就是敢於做某事。若按其本義來理解,則「勇於敢」之意應為勇氣由於敢作敢為而生起,「勇於不敢」之意應為勇氣由於不敢作敢為而生起。這兩種勇氣的來源完全相反,所以結果也是天壤之別。

如果勇氣是來自敢作敢為,或者說由於膽量大而有勇氣,會發生什麼呢?在這種情況下,此人將會勇猛無懼,天不怕地不怕,遇神殺神、遇佛殺佛。那些因一時憤怒而大開殺戒之人便是如此。

如果勇氣是來自於不敢做某事,或者說由於膽小而產生了勇氣,那他就會努力約束自己、剋制自己。實際上,這種約束與剋制也是需要勇氣的。比較典型的就是韓信甘受胯下之辱,因其身單力薄,不敢與那些羞辱他的人硬拼,於是就鼓起勇氣從人家的胯下爬過去了。還有因不敢衝鋒殺敵而有勇氣違抗命令的士兵,因不敢反抗主人而有勇氣接受虐待、任人宰割的奴隸。是的,與殺戮一樣,有些屈辱的、消極的、被動的行為也需要勇氣才能完成。沒有勇氣,誰會去鑽褲襠?誰敢違抗軍令?誰能忍受虐待和殘害?但這種基於不敢而生出的勇氣,將導致對自身攻擊性行為的強力約束,從而失去戰鬥力。

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此兩者指的是「勇於敢」和「勇於不敢」,這兩種情況是或利或害的。也就是說,勇氣來自於敢作敢為,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而勇氣來自於不敢,同樣是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

我們看「勇於敢」的情況,有利的是殺出一片新天地的大無畏精神,有害的則是殺伐爭戰、血腥暴力。而「勇於不敢」的情況,有利的是忍辱偷生、保存實力;有害的則是束手束腳,放棄了戰勝強敵、創造奇蹟的可能。老子說,不論此兩者是利還是害,都是天之所惡。上天既不喜歡「勇於敢」的殺氣,也不喜歡「勇於不敢」的苟且。一個過於奮力,一個過於敷衍,都不是中道。

「慈,故能勇」(第六十七章),但世人往往並不關心勇氣背後是否有一顆慈愛之心。人們要麼勇而殺人,要麼勇而自保,不知「舍其慈,且勇」(第六十七章)實際上是死路一條。所以老子要問,誰知道上天厭惡這兩種(與慈無關的)勇氣的緣故?估計很多人是答不上來的。

天之道,不戰而善勝,不言而善應,弗召而自來,戰而善謀。

與世人喜好殺戮或者甘受束縛不同,天之道是一種超乎尋常的存在,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

天之道是不戰而善勝的——這與「善勝敵者弗與」(第六十八章)是一致的。上天有不爭之德,「以其不爭也,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第六十六章)。若要勝過對手,不一定非得與之爭戰拼殺,很多時候只需戰勝自己就可以了。

天之道是不言而善應的——聖人行不言之教,以身作則、隨緣點化,潛移默化之間往往能給世人帶來深刻的教誨。天道更是如此,雖不言不語卻能時時處處給予人們自然的反饋,只是人們往往既看不見它,也聽不到它。人的一言一行就像石子激起了漣漪,沒有任何事會憑空消弭,它們會在天地間迴響,使人感受到宇宙的迴音。

天之道是不召之而自來的——此處用了「弗」字,說明這個不召自來者確有所指,那就是天道本身。天道用不著人們的召喚,它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的身邊。不管你信還是不信,天道就在那裡,維繫著天地萬物,觀照著天下蒼生。

天之道是戰而善謀的——天道並不是一味地忍讓退卻、苟且偷生,而是:忍無可忍,無須再忍;當戰則戰,戰而能勝;若要戰勝,必須善謀;有勇無謀,必遭禍殃。所以像「勇於不敢」那種狀態,限制了正常的攻擊性行為,使人變得窩囊、頹廢、無力應戰,甚至都不「知走」,甘等著受虐待,這當然也是天之所惡了。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天網是一張無形的大網,這張網所捕獲的是所有不合天道的東西,然後對它們曉以利害,指引其回歸正途。若有冥頑不靈者,則須回爐重造,反反覆復,直至合道。

天網廣大,覆蓋萬物,無人能逃,無處可避。實際上,天網就是天道的體現,是天理的形象化描述。世間萬物都得按照各自所遵循的天理來運行,合於其理則運行順暢,不合其理則運行阻滯。常言道,「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即是此理。

天理即自然規律,其普施於萬物,雖飄渺無蹤,卻精密無比,猶如稀疏但從不遺漏的羅網,冥冥之中自能將一切治理得井然有序。就像四季變換、斗轉星移,混沌之中自有其秩序。

本章評述

本章首先說明了進擊之勇(勇於敢)與懦弱之勇(勇於不敢)皆為天之所惡,緊接著闡明了什麼才是人們應該遵循的天道。天道之境界必然是超凡脫俗的,能使人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來審視世界。

天道是能不戰則不戰,不戰而善勝;當戰則戰,戰而善謀。天道是無言的,卻總能給予人們精確的回應與反饋。天道是不召而自來的,彷彿一張無邊的大網,布滿了整個虛空。

天網是天道的象徵,是世界的準繩,人類若能順之而行則萬事順遂,若逆之而行則自投羅網。像「勇於敢」與「勇於不敢」這兩種無慈之勇,都是不符合天道的表現。無論是大開殺戒還是苟且偷生,都將被「天網」所收,以令其改過自新。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奉勸世人,好自為之。


推薦閱讀:

TAG:道德經(書籍) | 文化 | 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