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感覺、感知是被動的還是主動的?


手、腳、頭、內臟、這些東西並不是人,只是人的一部分。我們用各種感官感知這個世界,所以並不是自己主動感知,而是感官的作用。但是,對感官而言看到的圖像、聽到的聲音並沒有什麼聯繫。這些東西是趨於無限分離、毫無關聯的,這些東西不是存在,但自我能夠確認存在。

所以,問題的關鍵是自我能夠得到確認。

感官、意識(我不認為這是一個嚴謹的詞)、思想這些東西假如是作為自我不斷積累、不斷完善的存在,那麼對已然確認的這個「自我」,它是一個主動認知的過程。但假如自我被分離、被追溯,那麼問題的關鍵就變成了「自我」的生成,此時自我本身就變成了被研究、探索的存在。

即是說,感官、思想是自我的一部分,就像手腳是人的一部分(額,手腳不就具有感官的職能嗎),那感官與思想的運作就代表自我的運作。

當然,感官、思想有單獨的意義——同樣比之於手腳——這個時候它們就已然作為需要自我認知(感官、思想)的第三要素了。

也許就是這樣,我才感覺問題可能描述上有點問題,要知道,假如說的不是自我的感官、自我的意識、自我的思想,那問題就毫無意義了。

歸根結底,以主動與被動描述問題本身顯得過於極端。


哲學家關於這個問題的認知中,被動是主流思想。也就是外界有刺激,感官感知。感知活動可以是被動的,也可以是主動的,比如,你主動去看,主動去聽。

但是你不看,你不聽,世界就是那樣,我們只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

主動是個別的:

因為物質世界只是表象,精神才是本源,而且人的精神是有完滿性的,所有的一切,只要向著上帝(精神的本源)去,就能得到救贖(完滿),所有的感覺都是主動的,或者是精神主動行為的表象。


主動和被動本身就是相對。


被動,大腦主動發出命令,器官被動得到感受。


現象學至少認為這些都是被動的。就算當你竭力不想感知的時候,你是不能夠停止感知的。你感知信息是源源不斷的傳遞到你的大腦之中的。


對此問題我也很迷茫,在此留下凌亂的讀書筆記,望得到指點。

一、

詞語如何修飾我們的思想。常識映像——印隨而來。

我這種想法有個漏洞,那就是常識取決於你所能接受到的信息。再精確點說,常識取決於我所能感知到的信息。那麼感知信息到底是一個被動還是主動的過程。感知是怎樣發生的,正負電荷會本能地感知彼此,他們又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如果人的感知能力能入正負電荷感應一樣穩定,那麼作為人來講個體差異應該很小,也許事實就是如此,你我之間並沒有多大的差異。

那為何我們的常識映像會覺得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如此大,也就是說我們很容易主觀地相信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很大。

是不是又得回到主動和被動這個點上來論證,主動和被動是一會事嗎?正負電荷感應是主動發生還是被動發生,如果正電荷有人的思想,他會相信自己是主動的,負電荷是被他吸引來的;那切換到負電荷的視角,他也會同樣認為。所以主動或被動,對他們兩來說並沒有什麼分別。但當第三者插足是,妖孽顯現,觀察者就是這個妖孽。

二、常識映像到底是主動發生還是被動發生?

首先,我們必須能接收到信息,常識映像才會得以發生。

其次,每個人因環境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常識映像。

那麼,接收信息是主動還是被動的。我們睡著的時候,就會屏蔽掉很多信息,我們醒著的時候,也會對很多信息視而不見,甚至我們只能接收到我們感官能感受到的信息。

主動和被動對我來說很重要,他會塑造我的人生觀。

當我們視而不見的東西反覆出現在我們能感知到的範圍內,我們就會看見,那此時的看見是主動還是被動。

嬰兒在學東西時,大人的反覆動作使他學會,那嬰兒是主動學習還是被動學習。

我快懵掉了

也許主動和被動並沒有那麼重要,我們的感應是使得自己的生命得以存續,我們是求存,因主動求存而主動感應,我們主動感應信息,信息被我們感應。

主動與被動,樂觀與悲觀,你們是不是匹配的?

我是要主動與這個世界互動,還是被動與世界互動,難道是一念之間嗎?


如果從人的主體性來看。是不是屬於主動的行為?


推薦閱讀:

TAG:哲學 | 意識 | 感官 | 康德ImmanuelKant | 認知神經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