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的教育觀

人是後天習得的,新生兒要靠教養和培育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然而,教育從來不是只關乎個人成長這麼單純。當我們談及教育對謀生的助益時,就賦予了其功利的屬性;當受教育程度能夠左右社會階層時,教育就與政治經濟等宏大問題聯繫到一起。這種複雜性和由此衍生的各種社會現象讓我們在談「教育」時往往是在針對教育的附加意義在自說自話,爭論越是激烈,距離教育本身越遠。

我不是什麼教育專家,但在中國的教育體制下也當了近二十年學生,從最好的學校到最差的學校都有過體驗,在「學」這一端可以說是經驗豐富了;同時,我業餘也給人講課,雖達不到傳道授業的程度,但也是個比較成功的解惑者,在「教」這一端也有些體會。在這裡,我談談我對教育的一點看法。

——教育的目的

就其本身意義而言,教育並非是為了拿到學歷、找到工作或提高分數。在這一點上,我認同台灣大學呂世浩老師的說法:「學生,為生而學。」教育的目的是教會人「生」的本領。之前我有篇文章中提到,生有兩重含義:生存與生活。前者是現實的,是人的必要條件,是手段;後者是超越的,是人的充分條件,是目的。

教育要先教給人生存的能力。

想像一下,人類的祖先在叢林中,為了生存下去要會扔長矛、要會跑、要能分辨有毒的植物、要會生火,這些本領缺一不可。假如一個人只會扔長矛,那他長矛扔的再准、再狠,也沒法在叢林中活下去——遇到猛獸不會跑,死了;吃了毒蘑菇,死了;晚上睡覺沒有篝火,死了……

生存需要不只一項本領,偏科是活不下去的。同樣的道理,想在現在的人類社會這個叢林中生存,以下三點肯定是不可或缺的:健康的身體,明智的頭腦,能夠與他人合作。身體、頭腦的重要性無需多言,最後一個往往為人所忽視。人類是社會性動物,人類社會是高度分工的,一個人要生存就必須學會與人合作。

在生存的基礎上,教育還要教會人尋找意義。

人是有死者,既然終有一死,又何必來這世上走一遭呢?這一切意義何在?這一問題導向了人除開生存之外的另一個迫切需求:尋找生的意義。這個意義,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關鍵要素,也是一類人區別於另一類人,一個人區別於其他人的標誌。沒有了意義,人不過是行屍走肉,渾渾噩噩地存在著,不配稱之為人。

韋伯說:「人是懸掛在自我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正因為人會自覺不自覺地追尋意義,才產生了種種非功利的活動,如求知、探險、玩耍、文藝、宗教、服務家庭……這些活動不僅毫無「用」處,有些還損己利人,然而正是這些活動給了人們生存的理由,讓人活得有滋味。當一個人找不到意義時,也就沒有理由生存下去了。流水線工人之所以跳樓,就是因為被物化到失去了意義,活的沒意思,和死也就沒什麼分別了。

拿當下中國的教育狀況,對照生活與生存著兩個教育的目的,我們可以看到:

現在教育的底層問題之一就是:這三個對生存至關重要的東西,都沒有涉及。在中國的教育體制下,孩子睡眠不足、鍛煉不夠,身體就不夠健康;要麼崇拜分數,要麼崇拜金錢,要麼崇拜暴力,不具備應有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在大量的重複性訓練下,頭腦不僅沒有成長,反而被壓制了。

我們的孩子就像只會扔長矛的原始人,甚至還不如——做題只是頭腦的一部分,最多只能算會扔長矛的起手式,一旦脫離了家長的庇護和校園的小環境,進入社會,輕則無所適從,被逼進行自我教育,重新開始學習,重則被叢林吞沒,給社會吃的渣都不剩。

現在教育的底層問題之二就是:沒有教會孩子們如何去尋找意義。從小灌輸的都是功利性的想法,讀書是為了拿成績,為了上好大學,為了找好工作,為了掙錢、買房……全部目的都是圍繞著生存展開,然而,生存之後呢?該追尋什麼?能做點什麼?活著是為了什麼?怎麼做才能賦予自己存在的意義?沒人教給孩子。他們要麼迷茫,只好麻木地活著,進入放羊、生娃、放羊的西西弗式循環;要麼墮落,依靠各種成癮性事物麻痹自己。

——教育的內容

教育的目的決定了教育的內容,在生存與生活的目的之下,教育應包含兩個維度,共五個方面的內容。

身體維度:一是健康的教育,鍛造一個強健的體魄,包括各科目的體育訓練、身體知識、性知識、營養醫學知識等等,只有強壯的身體才能容納強大的靈魂;二是勞作的教育,學習各種生活技能,如針線活、烹飪、電工木工、農活等等,這都是自理所必須的基本技能。

心靈維度:一是愛的教育,學會用正確的方式去表達愛和接受愛,知道如何去愛人和被愛,對親人、朋友、陌生人乃至世間萬物都抱有同情心和同理心;二是邏輯的教育,邏輯就是講道理的規則,懂了邏輯就會講道理,也能識別謬誤,不被愚弄;三是美的教育,美的範疇很廣,文學、繪畫、音樂、數學、哲學,乃至自然萬物,無處不有美的存在,不能感受美、欣賞美的人是可悲的,也是無趣的。

拿這五方面內容對照當下的教育,我們可以發現,現在教育的中層問題就在於:健康、勞作、愛、邏輯、美都沒有被當作教育的主要內容,只是作為「花邊」存在。在這種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人:一來身體孱弱,要麼大胖子要麼小瘦子,基本都戴眼鏡,我那地命海心的媽媽曾憂心忡忡地說「都這體格,要小日本打過來可咋整」;二來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雖然四肢健全、智商合格,但就是生活無法自理;三來不懂愛不會愛,用錯誤的方式,乃至仇恨的方式去表達愛和接受愛,家暴、冷暴力、舔狗、綠茶婊……其實現在年輕人中流行的種種感情病症都是可以歸結為沒有接受過愛的教育;四來缺乏邏輯,雖然學過邏輯學知識,在考試中能熟練運用各種公式解題,但在生活中,尤其是公共生活中不用邏輯,不會說理,熱衷於人身攻擊、訴諸感情;五來沒有審美,甚至是審丑、愛丑,所謂的「直男穿搭」其實就是缺乏審美的表現,還有很多人不僅自己不能理解文學、藝術的價值,還去貶低它們,與塔利班毀佛也只有一線之隔了。

我以上這番話並非是「馬列主義尖朝外」,只盯著別人批評,其實最開始是基於自己的體驗。總結反思我前二十多年人生,其實上述五毒樣樣俱全,這就是我從中國的教育中得到的「財富」。據我觀察,這也是大多數人被中國教育所造就的模樣。在健康、勞作、愛、邏輯、美這五個方面,大家都是「駕校除名,自學成才」,自己改變自己、療愈自己。當然,還有很多人,他們深陷迷途,以至於不能發覺自己病了,醫治更無從談起,只能繼續這麼活下去,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

——教育的方式

教育的內容又決定了教育的方式。

健康、勞作、愛、邏輯、美這些都是無法通過應試、重複性訓練的方式教給孩子們的。我說過我不是什麼專家,無法很精確地論述,只能憑感覺說,應該通過體驗的方式、遊戲的方式、引導啟發的方式去教育。重複性訓練、應試確有一定作用,但遠遠不夠。而且按照邊際效用遞減的原則,將大量時間投入在這上面,收益會越來越小,直至得不償失,這是不划算的——這也就是現在教育的表層問題了。

這就是我的教育觀。我也到了準備做家長的年紀,這樣的教育觀中蘊含了我對自己孩子的期待:我希望他/她是一個身體健康強壯、能夠自己照顧好自己的人;希望他/她懂愛、會愛、不缺愛;希望他/她懂邏輯、會講理、不被愚弄;希望他/她能夠感知到美的存在,欣賞得了人類文明的瑰寶,無論中西。

希望他/她不僅能生存,更有生活。

這些都是我未曾擁有,而希望他/她擁有的。


推薦閱讀: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