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完美主義帶來自責和失落感?

可能是因為從小一直被爸媽責怪,沒有被認可過,讓我非常怕犯錯和出醜。每當我在做一個決定之前,都要去考慮這樣做對不對,會不會有更好的選擇,做錯了怎麼辦?變得有點討好型人格,做事首先考慮其他人,自己變得沒有主見。當自己作對了一件事之後,心裡很開心,但是也不敢表現的太自信,怕自己把控不住,別人說自己裝逼。在意別人的眼光和說話。其實我是很想綻放自己的,覺得自己還有很大的潛力沒開發出來,怎麼克服這種自卑心理和讓自己不要自大呢?


首先要走出視野狹窄和自我恐嚇。

其次,停止為別人眼中的自己表演,紮實地為自己人生的意義而活。

1、

絕大多數時候,因為完美主義帶來高強度的自我否定,根源是沒有自我、自我太弱,但直接原因往往是因為:視野狹窄+自我恐嚇。

看不到現實的真相,所以只能被自己的原生家庭經歷、過去的情緒創傷、一直以來錯誤的觀念等等所束縛————視野狹窄

而上面這些東西,所具有的共同點是:

告訴你——你必須如何如何,否則你就完了。————自我恐嚇

你不聽話,你就完了

你這次考砸了,你就完了

你考不上好大學,你就完了

你考不上公務員,你就完了

你30歲以前嫁不出去(娶不到老婆),你就完了

父母、學校、他們這個說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全信,沒有質疑,沒有評估,沒有自己的判斷。

這些話並非全無道理,他們只是過於絕對。

對於父母也好,學校也好,灌輸這種觀念是有動機的,甚至現在也做了父親的我,某種意義上可以體諒(不是認同和理解)這種動機,但是,如果你自己也被這種觀念控制,那就是非常可悲的。

說到底,人只能對自己負責,別人無法對你負責,別人也不想對你負責。父母也好,學校也好,他們說這些話,也只是盡自己的責任,沒有要為你一生的全部負責的意思。

我話說到了,也管了,如果你不聽出了事,那是你自己的問題,不要來找我————父母和學校的心聲。

注意,你父母說了什麼,責怪了什麼,只是從他們自己的角度出發,去作本能的反應,或者盡自己的責任————他們並沒有要為你一生如何如何負責的意思和動機。

你的人生成功與否,唯一的責任人是你自己。你要打開視野,去看到這個世界的真相,不要活在某種被故意狹窄化的邏輯里。

你要看看,你要想想:

你以前做成功的事情,是因為你做到完美了嗎?

你看看那些偉人,或者非常成功的人,是因為他們做到了完美嗎?

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完美。問題和缺陷才是這個世界的真相。

完美只是一個妄念。我們永遠需要做的,是評估和取捨,根據我們的資源和條件,去尋求一個稱得上好的結果。

2、

你要做事,你關注的點就在事情上,就在現實上,就不可能去追求完美,因為你會明白條件的制約,明白完美是不存在的。沉浸在完美主義中無法自拔的人們,往往是因為沒有真正在做事,或者做的事情太單純和簡單。

或者更直接一些:你沒有在為自己做事,你只是在表演做事。你所有的努力,都只是為了別人眼中的自己,更光鮮亮麗一些。

所以,不要表演了,我們不是演員,那些虛幻的光環遲早會消散,唯有真正的事業、成績和能力,才能支撐我們的人生之路。

支撐起我們內心的安定,也順便帶來外在的肯定。

去找一件真正能夠支撐你這一輩子存在意義的事,去做它,然後一切就會改變。

做個為自己意義而活的人,不要為別人口中、眼中、耳中的自己表演一生。


完美是優秀的敵人。追求卓越沒有錯,但是苛求完美就會帶來麻煩,消耗精力,浪費時間。關鍵是找到平衡點。——伏爾泰

完美主義(perfectionism)分為兩個方面:

第一,是對完美的渴望和追求,這一傾向在很多時候是具有優勢的,這給予他們強烈的動機去努力達成目標。

而另一方面,是對錯誤的規避。犯錯、失誤、哪怕是一點瑕疵,都是不能容忍的。

從題主的描述中,似乎兩種情況都有出現,那我們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完美主義吧~

完美主義家族中都有誰?

有研究者將完美主義劃分為適應性與非適應性兩種類型。

適應性完美主義是設置高成就標準、努力追求成功的傾向,反映個體對高個人標準和成就的主動追求,可以容忍在達成標準中的失敗,不會對自尊造成無法恢復的損傷。

非適應性完美主義,往往是在追求避免犯錯,而不是追求完美心理學家Brene Brown這樣解釋何為非適應完美主義:

「它其實並不是對於完美的合理追求,它更多的像是一種思維方式:如果我有個完美的外表,工作不出任何差池,生活完美無瑕,那麼我就能夠避免所有的羞愧感(shame)、指責(blame)和來自他人的指指點點(judgement)。」

非適應完美主義通常有以下幾點表現:

  • 拖延

    完美主義和自我妨礙行為(self-defeating behavior)有很高的相關,尤其是過度的拖延。由於對與犯錯和失敗的恐懼,完美主義者們往往很難開始著手去做一件事情。一旦預期到中途可能會有的失敗,那麼他們可能幹脆就徹底放棄了。畢竟,什麼都不做就不會錯。
  • 容錯力差

    完美主義者容忍錯誤的能力非常差,任何事情只要有一點瑕疵,就全盤否定。但現實生活永遠不可能毫無瑕疵,所以他們經常陷入沮喪和自我懷疑。「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聽完之後,大家會誤以為「這個人總能做到最好」,但現實卻是:Ta往往什麼都沒做/做不成。

  • 過於抵觸負面意見

    完美主義者對於他人的批評和挑剔非常反感,不允許任何反對意見。

我是哪一類?

以下是能夠幫助你判斷自己是否具有完美主義特質的一些問題:

1.你總是全力以赴地追求高標準嗎?

2.是否只關注沒有完成什麼,而不是完成了什麼?

3.他人是否曾認為你的標準過高?

4.你是否總擔心自己無法實現既定的目標嗎?

5.在實現目標後,你會反覆回顧自己的努力情況並設定一個更高的目標嗎?

6.你的自我價值建立在目標達成情況上嗎?

7.即使會錯過一些事情或者導致一些消極後果,你還是會堅持追逐自己的目標嗎?

8.你會由於想要逃避工作、學習、人際交往或因為害怕失敗而拖延要做的事情嗎?

完美主義家族明星的誕生

如果你已經認定自己有過度的完美主義傾向,你可能會覺得這些是與生俱來的,沒辦法徹底改變。

其實,完美主義的形成是遺傳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有研究表明,完美主義遺傳給後代的機率在25%-40%。與此同時,父母教養方式、親子依戀關係、父母人格特徵等家庭環境因素也會對子女是否具有完美主義人格造成影響。

父母教養方式指父母撫養子女時,表現出的一種不隨情境改變而變化的、相對穩定的教養態度與行為風格。

如「焦慮撫養」型父母,會過度關注子女的錯誤和消極面,同時會過度保護子女以避免犯錯。他們會教育子女「當心不要犯錯」。這樣的教養方式會使子女發展出完美主義的傾向,目的是避免犯錯和遭受懲罰。

依戀是指個體在生命過程中與重要他人建立的親密、持久、強烈的情感連接。

根據依戀風格可判斷其完美主義類型。適應性完美主義者與父母之間一般是安全型依戀關係,較少關注「如果不能達到高成就目標,會導致社會的不讚許、拒絕或放棄」。他們能無拘無束地追求具有一定挑戰的目標,同時可以很快從失敗中恢復。他們擁有更靈活且具有良好適應性的解決問題策略,可以更好地調整情感和情緒,有更一致整合的自我形象。

父母的人格特質則會直接影響父母的教養方式,從而形成不同的親子互動模式,導致不同的親子依戀關係,最終影響子女不同層面完美主義的發展。

你的完美主義形成可能大部分都不是你的責任。但要不要去改善,從困境中走出來,你確實需要負全責。

如何不與「完美主義家族」談崩

遺傳和環境的共同影響,並不意味著過度的完美主義是無法修正的。後天的行為和認知的矯正,還是可以從很大程度上幫助你去改善,甚至超越。但是修正認知可沒那麼容易,一些自助的行為,需要持之以恆的練習,才能在螺旋中持續上升。

你可以嘗試先從以下方面做一些調整平衡:

1.原諒自己的缺點。

每個人都不完美,都有優缺點。這並不是說你可以自暴自棄。你可以不斷學習與進步,但是在無能為力的時候就應接收現實,承認自己的局限。不要浪費時間做超出能力範圍的事。

2.關注真正有意義的事。

判斷自己的動機,只為了完美的結果,還是想解決問題?哪個更重要?完美經常妨礙及時性,不確定帶來拖延。

3.設定目標。

明確目標不僅能指引方向,還能跟蹤進度,讓你清楚地知道任務已完成。

4.別讓他人的評判影響結果。

盡你所能做到最好。不要因為害怕他人的批判而影響發揮。優秀的定義很廣泛,優秀不等於完美。在過程中學習,而不只追求完美的結果。正確飲食和鍛煉是為了健康,而不只為了理想的體重。如果過於擔心別人的評價,害怕自己不完美,這種完美主義就具有自毀性。

5.從批判中學習。

獲得認可只是成功的其中一步。不要苛求他人給與完美的評價。從批判中可以學到很多。應該接收批判,從中提高,而不只期待獲得認可。徵求多方面意見。

6.著手做事。

即使你不確定能否干好一件事,你也應該嘗試。你可能做得比預料中好,可能這件事比想像中簡單。就算第一次嘗試失敗了,你也因此知道自己有哪些問題,該請教什麼人。或者能總結出一些弊端,學會避免。大多數時候,實際遇到的障礙比想像中小得多。

7.設定時間限制。

有些事情永遠做不完,比如家務。不管你今天把地掃擦得多乾淨,只要有人走,明天一樣會臟。不要不停地擦地板,應該設定一個合理的時限。你一樣能擦乾淨地板,別太糾結細節,你會更有效率。為日常事務制定時限,如此以來你能井井有條地把一切處理得相當好。對於長期的細緻的項目,要自己設定最後期限,監督自己的進程,別糾結細節。把大項目分成小項目,設立階段性目標。

8.你不必樣樣精通。

每個人都有不同專長。就算他人擅長的你不擅長,也不用責怪自己。因為你擅長的別人也不一定擅長。你可能以為別人總是在評判你,其實別人也有同樣的擔心。

9.新嘗試。

常用的辦法不一定是最好的,也不一定總是有用。一開始嘗試新事物,學習新語言,自然會遇到問題。越新鮮的挑戰面臨的波折越多。但是,你可以從錯誤中學習。

非適應完美主義給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其實是深遠的,如果追求完美的傾向已經嚴重影響了正常社會功能,比如,在生活、工作中,你會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糾結於自己犯的錯,那麼可能就需要試著做出一些改變了。

參考文獻:
[1]《克服完美主義》羅茲·沙夫曼〔英〕莎拉·伊根〔英〕特蕾西·韋德〔英〕
[2]《完美主義人格的成因及教育策略研究》周亞娟
[3]《碩士研究生學習成功感、學習投入和積極完美主義的現狀及關係研究》高顯文
[4]《完美主義研究述評》佟月華
[5]《打破完美主義之魔咒》蘇曉憶


最後,動動手指點個讚唄,一門學了就能用的心理諮詢實操應用課程免費贈送給你~

關注公眾號:簡單心理uni(ID:jdxl-uni),回復「365」即可獲得《每天學點心理諮詢》課程。

課程學習你將收穫:

  • 掌握理解情緒,識別自我情緒、正確對待情緒甚至「雙向情感障礙」的方法
  • 了解人格障礙、抑鬱症、進食障礙等常見心理疾病的識別與治療
  • 學習團體諮詢、藝術治療、曼陀羅彩繪心理治療等心理技術的實操和應用
  • 懂得像諮詢師一樣建立關係、理解情緒、打開胸懷接納更美好的世界
  • ……

尋求心理幫助請直接添加簡單心理諮詢助理微信:jdxlzxzl,給你最溫暖的心理支持。


首先想起了兩個故事:

一個跳蚤從小就被裝到一個瓶子里,等它長大放出來後,它跳得也只有瓶子那麼高。

一頭小象被鐵鏈子拴在木樁上,等它長大有力量能掙脫了,但是依然不去掙脫鐵鏈的束縛。

一開始看到這兩個故事,認為這是無聊之人編的雞湯文。等我做了很多的心理諮詢之後才發現,這真的不是雞湯文。我們很多人在重複著這個模式。題主也是一樣的在重複著這個模式,把在童年時期形成的行為模式,在不斷的重複,而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不是小時的自己,外界也不是你的父母了。而你卻像這個跳蚤和大象一樣一直在玩「刻舟求劍」的遊戲,在強迫重複著童年的生存模式。

就送你一句話吧「這個世界已經做好準備,接受你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湧出」。世界是安全的,別活在被害妄想之中,別把任何選擇都當成事關生死的大事,人生哪有那麼多大事,很多事情這樣做也可以,那樣做也可以。你的需求也不是只有一個方法才能滿足,而是有很多途徑。


先不要想著去「克服」什麼,先接受自己就是這麼個自卑又自大的人,充滿缺陷的一個人。

當你的心變得開闊,耐受力更高,做事自然會不一樣。

羅顥譯:024 精神系統的結構——「精神格式」是什麼??

zhuanlan.zhihu.com圖標


你的本我從小被父母壓制,你認同了大量的他們對你的要求,以至於即使是父母不在身邊,你也依然有被壓制感。

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要處理你內在被壓制的情緒和情感,然後真確認識自己的訴求,藉助強大的自我,完成人格的重新整合。

處理情緒的方法需要專業的人來輔助你,你自己可能做不到。最好找好的諮詢師。

你的情況還是比較清晰的,要有信心


推薦閱讀:

TAG:心理 | 心理健康 | 心理調節 | 完美主義 | 克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