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扯出的奇異之點——拉氏點(2)告訴你嫦娥4號有多牛逼

眾所周知,受到地球的潮汐鎖定

,月球始終只有一面對著地球。關於神秘的月球背面,有無數的猜測和傳說,甚至有人幻想月球背面有外星人的神秘基地。

直到1959年,蘇聯發射的月球3號才拍攝到了第一張月球背面的照片。美國的遊俠4號在1962年在月球背面硬著陸,但沒有傳回任何信息。後來的阿波羅計劃中,美國人6次登月,卻都在月球正面著陸。地質學家施密特參與了阿波羅17號登月任務,他曾極力遊說,希望這次任務的登陸地點位於月球背面,NASA的管理人員以風險和資金為由拒絕了他的提議。誰能想到,阿波羅17號竟然成為登月壯舉的絕唱,施密特也因此成為最後一個登陸月球的人,未能抵達月背,讓他遺憾終身。

地質學家施密特正在執行阿波羅17號任務。

登陸月球背面為什麼這麼難呢?

很簡單,信號傳不回來啊。我們現在用的信號都是電磁波,光就是一種電磁波,小學生都知道,光線沿直線傳播。人類現在的生存範圍還很有限,局促在地球上,因此月球背面就如同一個盲區,探測器到了那裡無法直接與地球通訊,當然就不能直接將月背影像直接傳輸回來咯,地面的控制室也難以給登月艙實施下達命令。

開個玩笑,如果登月勇士真的撞見了外星人,地面上不光一點辦法都沒有,甚至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幻想圖,月球背面真的有外星人嗎?

上一集提到的位於日地L1點的DSCOVR拍攝的月球背面正掠過地球。

面對這重重困難,我們中國人竟然做到了。2019年1月3日,嫦娥4號登陸月背,這是第一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人造探測器。

她是怎麼做到的?

其實,壯志未酬的施密特當時就向NASA提出,在地月L2點放置一個中繼衛星,就可以起到幫助聯絡的作用。我們中國人當然想到這一點啦,早在去年5月,聯絡地球和月背的中繼衛星「鵲橋」就發射升空。這正是:「欲探月背,中繼先行!」

但是,這個L2點是什麼東東?

嫦娥登月背任務,鵲橋的作用不可或缺。

上一篇我們提過,在地球和月球的拉扯中,兩者之間的平衡點——L1點最容易想到,一般人很難想到在地月連線的延長線上也會存在平衡點。這是因為大家只想到了它們互相拉扯,卻忘了它倆實際上是在一邊拉扯一邊跳著華麗的圓舞曲,互相旋轉。

一般來說,一個衛星距離地球越遠,它的周期就越長。然而因為有月球的存在,月球引力不僅可以拉長內月軌道衛星周期,還可以縮小外月軌道衛星周期,在月球背面的某點,衛星周期和月球相等,這就是L2點,位於L2點的衛星和月球同步繞地球旋轉。

兩天體系統中,L2點位於較小天體的外側。

又有小夥伴要說話:「等等!從地球上看,L2點難道不是被月球遮住了看不見嗎?怎麼還能傳遞信號?」

其實,前面說過的L1點也好,L2點也好,都是一個隨遇平衡點,極不穩定,稍有擾動,便會偏離。如果你看過上一篇,一定記得,人類一直到1978年才發射探測器去了日地L1點。事實上,一直到1972年阿波羅計劃結束,美國人也沒有一次發射過衛星到達地月L2點,足以證明這是技術上的難點。

嫦娥4號的成功可離不開幕後英雄哦。

1968年,美國人法誇爾在自己的博士論文里將一種軌道命名為「暈輪軌道」(Halo orbit),那就是讓航天器圍繞著拉格朗日點旋轉,雖然L點不穩定,卻可以找到這樣一條較穩定的軌道,它與地月軌道平面垂直。從地球上看,在這個軌道上運行的航天器彷彿在圍繞月球運動,如同給月球增加了一圈月暈,「暈輪軌道」因此得名。

「鵲橋」選擇的正是這樣的「暈輪軌道」,它距L2點的距離超過3500公里,恰好讓地球上的人可以看到,月球背面與地面實時通信的困難得到完美的解決。

鵲橋(queqiao)實際上是繞著L2點轉,它處於一個暈輪軌道(halo orbit)上。

上一集提到的位於日地L1點的SOHO也是以這樣一種暈輪軌道而運行。

在嫦娥4號成功登陸月背後,央視播出了對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的專訪視頻。據吳總設計師透露,得知中國要發射「鵲橋」中繼星並探測月背時,美國科學家希望中方延長「鵲橋」的設計壽命,並提出了多項合作請求。

這就是太空時代下拉格朗日點的戰略意義,拉格朗日「劇場」畢竟容量有限,如果眾多航天器擠到這裡,非發生太空交通事故不可。可見在未來的宇宙「棋盤」上,拉格朗日點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宇宙級棋盤上,布局必爭拉格朗日點。

其實,地月L2點遠遠沒有日地L2點重要。

日地L2點位於日地連線上地球外側,距地球約150萬公里,這裡恰好是日光的死角。擺脫了日光的干擾,可以盡情的觀測太陽系甚至更遠的深空,因而是空間天文台的理想處所。

2001年10月1日,美國的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MAP)到達L2點,成為第一個常駐這裡的人造天體。它肩負的重任是檢測宇宙在各個方向上是否均勻,L2點這個引力潮汐最平靜的地方自然是最好的選擇,經過了9年的觀測,人類對宇宙有了比較完整的認識。

WMAP於2003年繪製的宇宙全景圖(下),與彭齊亞斯發現微博背景輻射(上)以及1992年宇宙背景探測器(COBE,中)的對比,可見WMAP對宇宙的描述更加清晰。

WMAP所在軌道並非暈輪軌道,而是一種「利薩如」軌道。

2010年,WMAP功成身退,而在這之前一年,普朗克衛星早已來到這裡,拿起接力棒繼續工作起來。根據WMAP和普朗克衛星的數據,科學家們繪製了一張宇宙的全景圖,這張全景圖顯示了宇宙大爆炸後37萬年左右的餘暉,圖片表明宇宙在大尺度上極其均勻,卻仍有一些微小的「漣漪」,來自宇宙創生後10^-30秒時的微弱波動,正是這些漣漪形成了現在由星系團和暗物質組成的巨大宇宙網路。

根據2013年的數據,宇宙的年齡是約138億年,可觀測宇宙包括4.9%的普通物質,26.8%的暗物質和68.3%的暗能量,哈勃常數約為67.74 (公里/秒)/ 秒差距。這些天文愛好者、科幻迷們津津樂道的數字,原來是WMAP和普朗克衛星一手測量出來的。

普朗克衛星(右)對宇宙的認知又進了一步,可與宇宙背景探測器(COBE,左)和WMAP(中)對比。

視頻封面

02:38對WMAP任務的採訪

去過日地L2點的還有歐洲的蓋亞空間望遠鏡,它繪製了一個包含約10億顆銀河系恆星的三維星圖,此外還偵測了50萬個類星體,也是大功一件。

我國的嫦娥2號在完成了月球任務後,也於2011年到2012年在日地L2點短暫停留,而後前往4179號小行星,並進入更加深邃的太空。

嫦娥2號任務:繞月軌道——日地L2點暈輪軌道——邂逅小行星——深空。

目前,日地L2點暫時虛席以待,之前的幾個航天器都退役了,然而在不久的將來,還有更多的航天器會來到這裡呢,比如歐洲的歐幾里得空間望遠鏡明年即將升空,它的目標是測繪宇宙中暗物質的大尺度分布結構,並確認暗能量的性質。

此外還有已多次推遲的詹姆斯韋伯望遠鏡,目前暫定於2021年發射升空,它將使用紅外線觀測宇宙的初期狀態。

隨著更多的觀測,我們對宇宙的認知將更加深入。

千呼萬喚不出來的詹姆斯韋伯望遠鏡。

下一篇我們繼續講L3,L4和L5,也很精彩哦。


推薦閱讀:

TAG:天文學 | 太空 | 科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