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扯出的奇異之點——拉氏點(1)

看完上一篇《拉拉扯扯搞出的大事》的朋友又有話要說了,宇宙中到處都是拉拉扯扯,為何夜空如此寂靜,我們好想天天晚上看「彗星撞木星」這種大事呢。

其實答案也很簡單:拉扯完了,大體上平衡了。

先看我們身邊最簡單的體系,地球和月球,如同宇宙角落裡的一對舞伴,跳起了華麗的圓舞曲,地球力氣大,月球個頭小,所以看起來幾乎是月球繞地球旋轉。前面提過,在地球上的我們也會受到月球的引力作用,因此有潮汐,同樣,在月球上的嫦娥也會受到地球的引力。在我們身邊,看似風平浪靜,實際卻糾纏於地球和月球的引力漩渦之中。原來,我們之所以蝸居地面,無法自由飛翔,乃是因為地球表面的強大風暴戰勝了月球;同理,廣寒宮裡月球的引力佔據優勢,將嫦娥仙子的衣裳牢牢拽住,讓她深居於廣寒宮而難以回到地球。

那麼,在地球和月球中間,有沒有一個地月引力的「暴風眼」?在那裡地月引力相互抵消,風平浪靜。

地月系,看似風平浪靜,卻處處存在引力漩渦。

18世紀的大數學家歐拉就思考過這個問題。

你可能以為,有了萬有引力公式,這是一道再簡單不過的數學題吧?你可以試試,難度相當大。而且,你第一次做這種題可能只會找到一個解,人家歐拉卻找到了三個「暴風眼」,這就是凡人和數學大神的差距了,我們後面再詳述。

話說歐拉早年去俄國皇家科學院任職,然而俄國持續不斷的內亂讓他難以安心工作,1741年他來到了普魯士的柏林科學院,在這裡他收到了一封來自義大利都靈的信,原來這是一個19歲小夥子嘗試用變分法求解等時問題,歐拉思考了將近一個月,在回信中表示這個工作非常有價值,這個叫拉格朗日的小夥子一下子在歐洲名聲大噪。

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讀讀歐拉,他是所有人的老師。

歐拉果然慧眼識珠,接下來的十幾年裡,拉格朗日不斷拿獎,他成功解釋了為什麼月球總是一面朝向地球。法國大數學家達朗貝爾甚至寫信給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柏林科學院就需要拉格朗日這樣的人!」 拉格朗日竟然拒絕了,表示不願與歐拉爭職位。他哪裡知道,這時候歐拉早已在腓特烈大帝那裡失寵,歐拉篤信上帝,在普魯士享有盛望的伏爾泰卻鼓吹天賦人權,更重要的是歐拉的研究幾乎完全是純理論的,腓特烈大帝曾譏諷他的幾何「連一個水桶都打不起來」!

好在這時俄國葉卡捷琳娜大帝登基,政治局勢好轉,女皇也向歐拉發出了邀請,於是1766年,歐拉回到俄國。拉格朗日也再無理由拒絕普魯士的邀請,繼承了歐拉的職位。在這裡他完成了自己的《分析力學》,這是牛頓之後最重要的經典力學著作之一。

拉格朗日堪稱分析力學之祖。

拉格朗日還重新查看了歐拉求解的「暴風眼」問題,他分析力學的水平果然更加了得,很快就發現恩師歐拉還遺漏了兩個點,3+2=5,於是這5個點一起被稱為「拉格朗日點」,簡稱拉氏點(L點)。下面我們一一詳述之。

五個拉格朗日點全貌。

大多數人一眼就能看出來的地月中間的那個點叫做L1點,在這裡地球和月球的引力拉扯相互平衡,然而千萬不要以為物體在這裡絕對靜止,因為地月都在運動啊,其實物體在L1點是繞地球運動的。

你可以這麼理解,對於圍繞地球旋轉的衛星,距離地球越近,它的軌道周期就越短。然而,有了月球之後,月球引力會減弱地球對衛星的拉扯力,因此增加了衛星的軌道周期,衛星距月球越近,這種影響就越大。當衛星到達L1點時,衛星周期恰好和月球軌道周期一樣。這裡是風平浪靜的暴風眼,衛星無需任何動力就可以跟隨著地月系在宇宙中繼續遨遊,媽媽再也不用擔心它會被拉扯到地球或月球上,或者被拋射到漫無邊際的深空中。

因此,地月之間和地球、月球相對靜止的L1點非常重要,在不久的將來,隨著地月航線的開闢,這裡是理想的地月星際間旅行的中間站。

來往地球和月球,必經站點:地月L1點。未來的差旅是這樣的:「從月球回地球的旅客朋友們請注意,地月L1站就要到了,請拿好您的行李物品,提前準備好下機,下一站:海南文昌發射中心。」

在任意兩大天體構成的系統里,都會有拉格朗日點,地月之間有,日地之間當然也有。如果說地月L1點是地月系的制高點,那麼地日L1點就可以控盤「內太陽系」。

地日L1點距離地球約150萬公里,已經越過了月球軌道(38.4萬公里),因此不會受到月球阻擋,任何時候都可以觀測太陽和地球的向陽面,是最理想的日地系統觀測點。已經有數個人造探測器到達L1點工作過,下面介紹幾個比較有名的。

第一個到達這個戰略制高點的是美國NASA和歐洲航天研究組織聯合發射的國際日地探測器3號衛星(ISSE-C),它於1978年發射升空,主要研究太陽風與地球磁場之間的關係。1985年以後,它被「借調」去研究太陽系內的彗星,成為第一個拜訪彗星的人工探測器。直到2014年,這顆史詩般的衛星才失去聯繫,消失在深空中。

ISSE有三顆衛星,第三顆衛星ISSE-C是第一顆去往日地L1點的人造衛星。

第二個則是歐洲的太陽和太陽風層探測器(SOHO),主要用於研究太陽,附帶發現了3000枚彗星。它於1995年發射升空,設計壽命為2年,卻一直工作至今,預計它還將繼續工作到2020年-2022年。

視頻封面

01:49SOHO觀察到的16枚太陽系內圈彗星

美國的深空氣候天文台(DSCOVR)也位於地日L1點,它於2015年發射升空,100多天後到達L1點。它的主要任務有兩方面,一是觀測地球,研究全球的日常變化,由於它正對著整個地球的向陽面,可以每時每刻拍攝地球的全景圖,從2015年9月開始,這些全景照片24小時之後就可以在NASA網站上查閱;另一方面則是監測太陽,太陽風總是先刮到L1點,60分鐘後才來到地球,因此在太陽風暴到來之前,DSCOVR可以為地球提供15-60分鐘的預警時間。

DSCOVR拍攝的第一張地球向陽面的全景圖。

更值得期待的是歐洲太空總署於2015年12月3日發射升空的LISA開路者號衛星,這名字有意思,它是為誰開路呢?

大家都還記得2016年LIGO發現引力波,時隔100年後證明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言的重大事件吧?

然而,地球上有各種各樣的干擾,對引力波天線的「雜訊」太大。也因此LIGO只能「聽見」黑洞的引力,稍弱點的引力波都被地表的雜訊淹沒了。最理想的地方當然是最大限度的減少引力干擾的地方啦,地球周邊引力最強大的當屬地球和太陽,L1點處,這兩者引力抵消,對引力波天線來說再完美不過了。預計2034年,新一代太空引力波天線——激光干涉空間天線(LISA)就將深入太空,而LISA開路者號衛星於2016年初率先抵達L1點,進行了多項實驗,就是為了測試LISA探測引力波所需的技術。

可以預想,有了太空中的LISA,人類將更加「耳聰目明」,我們一定會觀察到一個更加豐富多彩的宇宙!

藝術家想像圖:LISA由三個相同的航天器構成為一個邊長為五百萬千米的等邊三角形。

未來LISA將按照這樣的軌道運行。

好了,第一個拉格朗日點就如此五花八門,下一篇讓我們看看其他拉格朗日點的奇妙之處。


推薦閱讀:

TAG:天文學 | 科幻 | 科普 | 太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