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客咖啡 | 《咖啡知識大全》一

Theres A Password For Coffee

有關咖啡最早的記載,可追溯到公元900年,由一位叫作拉齊(Rhazes)的波斯(現在的伊朗)醫師所撰寫,在他的文獻中記錄了一種藥品,將咖啡樹的種子熬煮成汁,病人喝下後有改善胃部不適、提神利尿的顯著效果,這種藥品叫作「bunchum」,而它後來被視為咖啡的原型。從文獻中可以得知,咖啡在當時還不能被稱為飲品,而多是被當成藥物來看待。當然,當時也沒有咖啡豆烘焙之類的,更多的是連咖啡果實一起煮,最後獲得咖啡汁。

到後來,咖啡已不再是藥品,而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的一種飲品。差不多從13世紀中葉開始,到15、16世紀,咖啡慢慢從衣索比亞傳到阿拉伯地區,並成為一種商品。最早體驗到咖啡豆烘焙工藝、聞到那無與倫比咖啡香的人,也正是那個時期的伊斯蘭教徒。


被稱為神的」咖啡豆「COFFEE BEANS 「咖啡豆」這個給非洲及拉美人民帶來無限生機的果實在這一方水土中蘊育,後又養育了屬於這一方水土的一方人,這裡的人們都視它為寶,視它為神。到底是什麼,讓老天賜予了它如此強大的力量呢?說到這兒,我們得先從一顆果實談起。

果實

首先,讓我們先了解一下咖啡果。

相信好多人都不知道,他們每天喝的現磨咖啡都是從一顆紅色的果實里提取出來的。它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咖啡櫻桃(CoffeeCherry),這是因為隨著果實的成熟,其顏色會慢慢從綠色變成黃色,後再變成櫻桃般的紅色。

好多人以為一顆咖啡果里就有一顆咖啡豆,其實不然,一般一顆咖啡果里含有兩顆咖啡豆。剝掉咖啡果的果肉、果膠、內果皮後,你會發現有一對相對生長的咖啡豆,所以咖啡豆會有一面是平的,而這種有一面是平面的咖啡豆,我們叫它「平豆」。也稱為」母豆「

還有一些咖啡果由於某些自然環境因素,裡面只長出一顆咖啡豆,且個頭比平豆還要大,體形比平豆要圓。我們管這種圓形的咖啡豆叫作「圓豆」。也稱為」公豆「


精製

什麼是「精製」?

收穫來的咖啡果,通常要經過剝掉果肉,去掉果皮,取出種子這樣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叫作精製。精製的方式大概有4種,這也左右著豆子的品質。

第一種:乾燥式精製

乾燥式精製(natural) 是所有精製方式中最傳統的一種,可以稱之「陽光大曬場」。將收穫來的咖啡果實放在日光下自然乾燥,並同時將果肉和內果皮剝除脫殼。由於乾燥的過程需要極大的空間和時間,還必須經過複雜的工序才能製成獨具風味的咖啡,因此其中時常混有尚未成熟的豆子和雜質,所以要經過嚴格手工分揀來分出等級。這感覺就像一所學校的全體學生在做課間操,難免有幾個在裡面充數的,結果被點出來單練,前面的領操員還要喊:「陽光大曬場,曬足180天,就在這兒曬!」

第二種:日晒式精製

日晒式精製(pulped natural),就是將咖啡果實倒進果肉去皮機里,剝掉果肉之後保留著黏膜,不剝掉果殼內層薄膜的原豆狀態,放在日光下晒乾,像是給豆豆們來了個日光SPA。這種方法起源於巴西,與乾燥式精製相比,比較不容易混入未成熟的豆子,可以製造出帶有甜味的咖啡。

第三種:水洗式精製

水洗式精製(washed),就是將咖啡果浸泡在水中,把未成熟的豆子、雜質和碎石,以及沙礫加以過濾,再使用機器剝除果肉,去除果實內部的黏膜,放入水槽中等待發酵,經水洗的工序後再放在日光下或乾燥機中陰乾。這就像是給豆豆們泡澡,泡著泡著頑固的污漬和死皮就都不見了……

水洗式精製,是最常用的一種精製方法,能夠釀出純凈的咖啡香。但是,水洗式精製也僅在水資源豐富的地區採用,像一些非洲缺水國家,不太適合這種精製方法。

第四種:半水洗式精製

半水洗式精製(semi washed),是用果肉去除機將果肉和附在內果殼上的黏膜剝掉,再進行乾燥的精製方法。由於省略掉發酵的時間,精製起來效率較高,這感覺就像考試進考場,參考資料和小抄全部不許帶!與水洗精製相比,半水洗精製不需要太多的水,不會因為排水量過大而造成環境問題,而香氣卻和水洗精製相近,所以現在許多產地都改用這種方式,特別是一些非洲缺水國家。


分揀

咖啡果進行精製後,接下來就到了分揀階段。

在分揀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生豆?

當我們把收穫來的咖啡果實經過任何一種方式的精製後,所獲得的咖啡原豆,我們管它叫生豆。

而分揀就是要把這些生豆中外觀不佳或是有瑕疵的豆子先挑出後,再根據生豆的大小、外形以及相對密度分出等級,有些地方甚至會把平豆和圓豆分出來,例如夏威夷的科納豆,圓豆會被單獨挑出來作為特級品,再將它們分裝在密封的袋子里,出口到咖啡消費國。

兩張圖片,來了解一下咖啡豆豆們的命運

主演:圓豆、平豆


杯測

在咖啡生豆被送往世界各地之前,會由當地的咖啡農協會或精製工廠進行杯測(cupping),也就是先試飲一下,確認其咖啡豆的香氣及味道沒有任何問題,並再次加以分類,最後向世界各地的訂貨商出貨。

杯測的目的一是通過科學的方法來鑒定咖啡的品質;二是對於生產地相同但烘焙方式不同的咖啡豆,可通過這種方法判斷何種烘焙方式和烘焙等級最好;三是對於不同產地但烘焙方式和等級一樣的咖啡豆,判斷哪一個產地的豆子最好。

杯測需要準備的有:

1.用於測試的4-5種生豆與熟豆。

2.磨豆機、碟子、玻璃杯、湯匙、空碗、秤、電熱壺、水。

3.杯測表(每人一份),杯測師。

杯測步驟:

(一)先將裝有4種生豆和熟豆的碟子擺在桌面上(生豆和熟豆各選4種),每種生豆與熟豆的碟子旁配有玻璃杯、湯匙及空碗。

(二)然後分別拿起裝有生豆與熟豆的碟子,聞其味道判斷其風味,生豆是否發器,熟豆的香味如何,並在杯測表中記錄每種豆子的各自味。

(三)將不同種類的咖啡豆研磨後,分別放入8~10克的咖啡粉在玻璃杯中,接著將每一杯倒入92攝氏度左右的熱水120~150毫升,稍等片刻,待咖啡粉沉澱後觀察其溶解度。

(四)輕輕地用湯匙在厚厚的咖啡表面上攪拌,並將鼻子湊過去聞其味道,隨後在杯測表中記錄風味。

(五)用湯匙搬掉浮在咖啡表面的咖啡沫,然後舀一勺咖啡放在嘴裡。

這裡特別注意的是,要將咖啡吮飲進嘴裡,也就是「喂」的一聲吸進去,然後千萬不要肚子里,而是將咖啡液用舌頭頂到門牙處,來判斷其味道,隨後讓咖啡液在口中紫統一圈,再咀哪一下它的味道,最後將含在口中的咖啡液吐到一旁的空碗中。

(六)在杯測表中記錄咖啡豆在每一個階段的表現及風味,完成杯測。

下面則是杯測表所體現的主要內容,以及一款咖啡的風味和口感:

1.香氣(fragrance):咖啡豆的香氣。

2.香味(aroma):沖泡後的咖啡氣味。

3.醇厚度(body):咖啡液在口內的質感。

4.風味(flavor):咖啡進入口腔時的味道。

5.酸度(acidity):咖啡的酸味是否明亮、活潑、尖銳、沉悶。

6.甜度(sweetness):咖啡液在口腔內轉動時留下的甜味強度。

7.後味(aftertaste):在口腔內品嘗咖啡液並吐出後留下的風味和氣味。

而專業的咖啡機構SCAA(美國精品咖啡協會)的杯測表更為細緻一些,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還要分別對「一致性」(uniformity)「乾淨度」(clean cup)、「口感」(mouth feel)、「整體印象」(overall)、「污點」(taint)、「缺陷」(fault)等項評價打分。所以說,杯測是用一種極為科學的方法來判斷咖啡的風味和口感,以及鑒定一款咖啡品質的高低。

未完待續

......


文章由愛客咖啡整理

部分內容參考於貓頭鷹的咖啡館

旨在分享咖啡知識

轉載請聯繫我們,未經允許,禁止盜取用於商業

因為用心·所以專業

推薦閱讀:

TAG:咖啡 | 咖啡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