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二胎兩個孩子經常在家裡爭搶玩具打架,我該怎麼辦?
謝邀。
家裡有兩個小朋友,特別容易發生爭搶,即使已經給他們買了一屋子的玩具,他們也總喜歡玩對方手裡的那一個。
這種情況,實在是太常見了,即使在我家也不例外。
通常遇到這種情況,成人的處理方式特別容易出現幾大誤區。
- 誤區一:要求大寶讓著小寶。
「你是姐姐,所以你要讓著弟弟!」
「你是哥哥,你怎麼能打妹妹呢?」
「弟弟不懂事,你讓著他唄,讓他玩兒一會兒唄!」
「妹妹還小,他下手沒輕重,你怎麼能還手呢?」
- 誤區二:嚴懲大寶,放過小寶。
懲罰的時候,大人容易對大寶下重手,對於小寶則秉持縱容或和稀泥的態度,這種做法對大寶並不公平,而且很容易激化大寶和小寶之間的矛盾。
- 誤區三:拿小寶當榜樣
大人在教育大寶的時候,常常會拿小寶作為正面的例子:姐姐你就讓著弟弟吧,上次,弟弟不就讓著你,把他的玩具分給你了嗎?
這容易導致小寶往往得了便宜還賣乖。當大人批評大寶的時候,小寶往往會跳出來說,我做得好,哥哥/姐姐做得不好!
用不了幾次,大寶就會對小寶產生本能的厭惡和防禦。
- 誤區四:貼標籤和誇大其詞
父母尤其是老人,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常常容易貼標籤。
「你這樣做,就不是好孩子了!」
「你怎麼這麼壞,能對自己的親弟弟下手?」
「你怎麼能對妹妹這麼重地拳打腳踢呢?」
這些說法非常容易強化孩子不良的行為。
有的孩子會自暴自棄,認為反正都不是好孩子,也就沒必要表現好了,反正自己壞,乾脆就做個壞人;大多數孩子會覺得自己受了冤枉,當他認為成人並不了解自己的時候,心裡自然產生了隔閡,不想和成人進行深層次的溝通,因此接下來的話也聽不進去了。
這也是為什麼總有父母抱怨,什麼都跟孩子說了,為什麼孩子就是不聽呢?
雖說忠言逆耳利於行,但事實上,很難有人能聽得進去直接的批評。作為成人,我們尚且會因為被批評了,就認為對方不理解自己,從而豎起心防,拒絕採納建議;孩子更是如此。
- 誤區五:帶著情緒處理孩子的問題
經常有媽媽吐槽,本來正在跟孩子溝通,但因為孩子的一兩句頂嘴或者沉默,就導致屋外的爸爸突然衝進來,對孩子大打出手。
孩子確實是做錯了,但是爸爸的大打出手可能僅僅來自對幾分鐘前和媽媽吵架的怨氣,或者事業受挫的難受,甚至僅僅是因為上一局遊戲輸了。
父母可以懲罰孩子,但前提是合理的度,而不是將懲罰作為家長自己的負面情緒的出口。
言歸正傳,當兩個孩子玩玩具時爭搶起來了,家長應該怎麼處理呢?
- 積極暫停
我家的積極暫停,其實就是要求孩子罰站——但並不是真正的懲罰,只是為了讓家長和孩子都冷靜下來。
很多家長也會讓孩子罰站,但是在罰站的過程中對孩子的要求太過嚴厲。例如需要站得筆直,貼緊牆壁,一動不能動,這種要求反而背離了罰站的初衷——積極暫停。
當你對孩子罰站姿勢和小動作也過於嚴格要求的時候,就更容易激發自己的怒火。而家長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很容易產生踢貓效應,也就是在接下來處理孩子的問題時,帶著情緒。
所以利用積極暫停時間,讓孩子們分開坐/站在不同角落,家長也藉此機會通過深呼吸等方式,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再來處理問題。
- 搞清原因
孩子搶玩具的行為背後,一定是有原因的。
有時候,孩子爭搶的通常是新玩具。因為玩具很新奇,而是帶來了新鮮的刺激和誘惑,所以都想去玩。
有時候,孩子爭搶的是有明確物權歸屬的玩具。一方意識到玩具只屬於自己,有權不予分享,也容易發生爭搶。有時候,孩子爭搶的是對方玩得正好的玩具。看到對方玩的很開心,自己想去試著玩一下。這時候,爭搶就容易發生了。有時候,孩子爭搶玩具僅僅是想和對方一起玩。三歲以前的孩子通常習慣自己玩,即使兩人待在同一個環境中,也是自己玩自己的,這種現象是受限於自己社交能力的。當孩子想和對方一起玩時,會直接去搶對方的玩具,因為這樣能引起對方的注意。有時候,孩子是想要回屬於自己的東西。孩子們也許一開始溝通好了交換玩,但時間到了,一方玩的停不下來,另一方也想要回屬於自己的東西,也容易發生爭搶。……
- 處理問題
現在父母才開始對症下藥,處理問題。
1. 了解情況,酌情處理
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複述事情的原委,例如他們是不是都想去玩那個玩具。
正常情況下兩個孩子都會點頭,並且都認為你理解他的想法,和他是同一戰線上的。
此時再讓兩個孩子分述事情的原委。注意一個孩子說話的時候,另一個不能打斷他,我等他說完了,再說出自己的觀點和描述。
這一步也是很考驗家長的,需要在兩個孩子不同的說法,找到事情的真相。
不過即使兩個孩子的說法互相矛盾,也不是沒有解決方法——只需要讓他們兩個站在同一戰線上即可。
例如可以告訴孩子,如果再次發生爭吵,兩個人就不能在一起玩玩具了;要麼去看書,要麼幫家長做事,要麼去睡覺,總之就是不讓玩玩具。
會讓兩個孩子試著自己去溝通和協調問題,而不是爭吵打鬧。
2. 重申規則:交換、排隊、分享、等待、玩別的玩具等
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相信很多家長也提前建立過規則,那麼現在就是重申規則,並且教孩子如何運用的時候了。
孩子都想玩同一個玩具,其實有好幾種處理方法。
例如可以交換玩,但是後玩的小朋友可以多玩一分鐘。
例如需要排隊,先拿到的小朋友先玩五分鐘,拿到了小朋友後玩5分鐘,然後繼續排隊,輪流玩。如果玩具有明確的物權歸屬,例如屬於大寶,可以引導大寶分享,但並不是由大人來說,而是由大人來教小寶,拿大寶喜歡的東西和他交換。工作的好處是向孩子真正示範了如何去溝通交換,而不是由大人代勞。……3. 學會溝通:不能動手,語言溝通,求助成人
在重申規則之後,就要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了。在鼓勵的過程中,需要以哥哥作為榜樣,去引導整個事態的發展。
大寶不用讓著小寶,但是年齡擺在那裡,大寶的社交技能,語言能力等等都是遠強於小寶的,我們在教導規則的時候,記憶也是比小寶更加深刻的,所以要引導大寶進行溝通。
這個溝通的過程可能會很漫長,也充滿了曲折,大人在一旁需要做的就是,在孩子尋求幫助的時候再給予鼓勵,但是絕不主動代勞。
即使並建立了規則,也已經有多次處理問題的經驗,但是孩子們還是難免發生衝突。今天下午,大寶和小寶又開始爭搶玩具,於是我錄製了下面一段真實的視頻,問明緣由鼓勵他們自己解決問題。
孩子們爭搶玩具,家長如何處理?
從視頻中可以看到,哥哥開始語言溝通以後,弟弟也從原本的哭鬧,變成了開始用語言來表達。
哥哥做得比較好的一點是,弟弟明確的想要電話,於是他意識到了這一點,並且在後來的交換中,不斷將其他的東西都比作是電話,例如自己創造的雞蛋電話,城堡電話和子彈電話等,來滿足弟弟的需求。
家長首先要積極暫停,然後重申原則,最後鼓勵他們自己解決問題。
在問題解決以後,還可以鼓勵他們互相表達對對方的關心和建立牢固的友誼,這樣即使有爭執,也不會影響孩子之間的感情。
此外,在日常的生活中,給孩子建立物權意識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整個家庭賴以良好運行的原則和邊界。
有時候小朋友會搗亂,把媽媽的口紅弄的一塌糊塗(別問我怎麼知道的,哭),大人就會告訴小朋友哪些東西是只能大人碰到小朋友不能碰的,同樣,一些玩具也需要在孩子之間明確物權。
有一些東西只屬於大寶的,
一些東西是屬於孩子們的,還有一些東西是全家可以公用的。這一過程肯定比較麻煩,但是一旦清晰的規定了邊界和規則,執行起來就會有所依據,也令人信服。
如果孩子們實在不能自己去解決問題,大人可以一開始的時候多介入引導,但是也要遵循以上的規則,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的鼓勵孩子們試著互相溝通和解決問題。
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容易二字,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又何嘗不是如此。
孩子不可能永遠在家長的看護下,讓家長來解決問題——教會他們解決問題的原則和方法,鼓勵他們不斷嘗試,即使家長不在場,他們能用平時學到的社交和溝通技能,去獨立處理問題。
換個角度來想,這也正是讓孩子成長的好機會!
很簡單,取消玩具私有制。
所有玩具,既不是哥哥的,也不是弟弟的,而是你們兩個的。買玩具,也不刻意買兩份,這個是你的,那個是他的,沒這回事。
玩具是共有的,不但要輪流玩,還要一起玩。
不願分享,爭吵哭鬧,怎麼辦?
簡單,都不要玩,玩具沒收,捐給別的小朋友,省著佔地方,less is more.
我的思路是這樣,除了父母,你們倆就是最親近的人,哥哥要保護弟弟,弟弟要愛護哥哥,長大了,還要彼此依靠,彼此幫助。所以,從小你們就是利益共同體,不分彼此,有好玩的,就一起玩,沒有,就都不玩。
沒有你的玩具,只有你們的玩具。
買兩份。
兩份還要搶?那就打
買兩個 必須私有 要分清楚哪個玩具是哪個孩子的 什麼交換什麼的也是不好的
不要聽他們的取消私有制
如果他們不早適應私有制 上學了會搶別人東西 甚至偷東西 有這麼個機會樹立物權 私有財產的觀念最好不過了 這個觀念很重要 不深刻明確這個觀念的人 或多或少在小學期間會犯事情 在今後的人生中也可能會因為不尊重物權 比如拿別人的東西自說自話 可能在學習生涯里 甚至在職業生涯中 會造成一定的後果 所以要盡量規避 從小灌輸物權觀念很重要的 如果小時候灌輸 那麼物權就成為了一種原則 心中有把尺繩 今後會鞭策他們一身的 如果鞏固得牢 他們一輩子都懂得尊重別人的所有權 也會被他人所尊重 再窮也不會走上盜竊的路
就算是兄弟姐妹 今後也不是什麼東西都能公用的 鍛煉兩兄弟 兩姐妹的這種獨立精神其實蠻重要的 而不是你的就是我的 我的就是你的 越早樹立這個觀念 以後兄弟姐妹的類似矛盾也會越來越少 這和雙胞胎要儘早給他們買不一樣的衣服一樣 獨立很重要 先會獨立 才能合作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買兩個玩具。
不是在開玩笑。
現實中,絕大部分家長都沒有那個「時間」、「精力」和「腦力」來解決很多事情。
與其像某高贊回答那樣,說的一大通,看似很有道理,實際上很難做得到的方法,不如直接就讓問題扼殺在萌芽之中。
很多心靈雞湯都是在「理想狀態」下給出答案,然而,這是不行的。
我舉個栗子,你找一下你身邊最蠢、最笨的那個人,假設他就是處於題主的狀況,你認為這個蠢人可以執行某高贊回答的一系列行動嗎?
做不到的。
為什麼呢?因為他蠢嘛,你知道他做不到的嘛。
對於小孩來說,公平性是最重要的,錯誤的分配方式,是問題的根源。
買兩個玩具是最好的做法。
——
再講幾句,很多評論者說,就算這樣,小孩依然會搶。
有些小孩會想要兩個玩具,有些小孩覺得就是別人的玩具比較好。
有些小孩自己玩具壞了,就會搶別人的玩具。
我覺得吧,做家長,是有教育的義務的。
不是說你要讓每個孩子順心如意就行,而是要教育他們什麼是「正確的,應該的。」
一個小孩,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
或者是貪心想要兩個。
這是好事嗎?
並不是。
評論區的一些人的想法,就是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覺得作為家長,讓所有孩子滿意就行。
這就是一種惰政懶政,只管表面,不管內在。
這是不對的。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