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果這一段便秘,在喝益生菌疏通腸胃,每天放學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火急火燎地上廁所,在陪著她聊天的過程中,我意外的得知,即使有點想上大便,果果寧願忍住,也不願意在幼兒園便便!
頓時,我好奇+震驚,再問,也問不出個所以然來,她只是說自己沒有便便或者沒有很想上,我氣急敗壞的凶了果果一下。
果果委屈的哭了,我反而冷靜下來,認真的向果果道歉之後,開始思考這個小問題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
80% 的孩子不願在幼兒園大便
晚上,我給果果在英國的小姨打了電話,向她說明果果的問題和我的擔憂。 小姨發了一份來自全國幼兒成長研究中心的報告:80%的孩子不願意在幼兒園大便,只有20%的孩子不受影響。
原來,這不是單個孩子的問題,而是大多數孩子共同存在的問題。那麼,有危害嗎?我第一時間查找了資料。
「孩子的身體器官還沒有完全發育完整,長期憋便,會使體內毒素增加,腸道負擔增重。大便長時間留存,水分會丟失,變得乾結,孩子輕則如果果般便秘,重則還可能導致肛裂。」
看完這段話,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果果這幾天會便秘了。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在幼兒園大便呢?
為什麼不願意在幼兒園大便?
帶著這個問題,我每天去接果果放學的時候,都會詢問果果班級里不同的小朋友以及周圍媽媽們家的娃娃,在詢問了近50個不在學校大便的孩子之後,最具代表性的回答是:
我不會擦屁股;
我怕大便臭著老師;
我就是不想在幼兒園大便;
美國心理學家海德(F.Heider)於1958年提出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他指出人的行為的原因可分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兩種。內部原因是指存在於行為者本身的因素,如需要、情緒、興趣、態度、信念、努力程度等等;外部原因是指行為者周圍環境中的因素,如他人的期望、獎勵、懲罰、指示、命令,天氣的好壞、工作的難易程度等等。
根據海德的歸因理論,我開始嘗試找出孩子不願在幼兒園大便的原因:
生理因素
1.5-3歲,孩子會進入肛欲期,通過憋大小便,體驗肛門、尿道括約肌收縮和放鬆帶來的生理快感。
這讓孩子從中獲得了愉悅,並領會到掌控感、力量感,以及與別人區別開來的邊界感。
孩子通過控制大小便,明白到自己可以控制、影響自己的行為,從而為學習、遵守外部世界的規則奠定了基礎。
但有時在幼兒園來不及去廁所,一個沒憋住,孩子就會解到褲子里。
弗洛伊德說,很多孩子進入肛欲期後,至少會持續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有的4歲前後都會出現憋大小便的現象。
缺乏安全感
每個陌生的環境,對年幼的孩子而言,都是極大的挑戰,此時他們心理的恐懼感勝過了環境的新奇感。
當內心的安全感尚未得以建立時,孩子只能用盡全力來應對周圍的環境,對身體里發出的信號會自動忽略。因此孩子往往會拉在褲子里或到家了才意識到要拉大便。
但每個孩子對於新環境的適應期一般是不超過一個月。
如果孩子超過了一個月,還不能在幼兒園正常解大便,說明孩子的安全感並沒有很好地建立,沒有完全地融入幼兒園裡。
羞恥意識的萌發
3歲以上的孩子,他們不僅僅有強烈的自我意識,還會有非常明確的選擇傾向。
對他們而言,屎尿屁屬於自己的隱私。
在他們心裡,只有親近的人,才能知道他們要尿尿、要拉粑粑,才可以幫他擦屁股。
如果由他不認可的人來幫忙,孩子心裡會不舒服,因為這意味著心裡的安全界限被打破。
孩子唯獨在能讓他們感到輕鬆、自在、有歸屬感的人面前,才能自由地、無拘束地大便。
老師的忽視
我們每個參加過開放日的家長都知道,幼兒園的教學注重統一化、整齊化、規範化。
很多幼兒園並沒有給孩子隨意大便的時間,孩子要在規定的時間做規定的事情,而大便是規定之外的「意外」。
如果孩子在要解大便的時候,遭到老師忽略、冷淡的態度,或看到老師嫌棄「臭臭」的神情,那麼在孩子的潛意識裡,就會避開這項讓老師不喜歡的事情,寧可把大便憋回家,也不「麻煩」老師。
此階段的孩子,以觀察和模仿為主要的學習方式。一旦孩子觀察到老師不喜歡這種「意外」,他們很可能就會刻意避免這種「意外」。
所以說,孩子在幼兒園能不能正常解大便的背後,是關乎他在幼兒園是否找到自己的歸屬感與安全感的秘密。
怎麼樣才能幫助和正確引導孩子呢?
1 提前訓練孩子自己擦屁屁
果果是會自己擦屁屁的,但是有一次卻告訴我說,他們班小朋友(包括她),每次自己擦屁屁時,都擦不幹凈,有時候還弄到手上,老是被別人嘲笑,所以他們班小朋友都不上大便了,她也不願意自己擦了。
所以,不管多難,一定要在家多訓練孩子自己擦屁屁,學會這項「本領」,也會大大減少孩子的羞恥感。
2 讓便便成為輕鬆愉快的話題
當我們幫孩子擦屁股或訓練孩子自己擦屁屁時,要帶著愉悅的心情跟孩子對話:
「哇,今天看起來消化得不錯哦,便便顏色很正常呢。」
「好了,讓我們一起來擦得乾乾淨淨的。」
……
諸如此類的話,能幫助孩子放鬆因便便而帶來的羞恥感。
同時藉助一些繪本讓孩子知道,拉便便是基本的生理需求,就像吃飯、喝水一樣自然。
可以給孩子講一些關於便便的繪本,比如:
《拉便便真舒服》:會告訴孩子大便形成的詳細過程,大便為什麼是黃色的等。
《小狗便便》:小狗便便的價值——犧牲自己,做花朵的肥料。
《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通過尋找是誰嗯嗯在小鼴鼠頭上,來認識各種動物的便便。
3 允許孩子在便便上的小失誤
孩子都是敏感的,當偶爾尿褲子或是大便拉到身上時,千萬不要當眾粗暴地處理,更不要批評,否則可能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我們可以這樣安撫孩子:「你還小,控制不了大便,拉在褲子上沒關係,媽媽幫你換掉就可以了。」
對於自己屁屁擦不幹凈的孩子,也要溫柔地引導和鼓勵孩子。
沒了恐懼,孩子就不會驚慌失措,更不會抗拒。
4 主動與老師溝通
對孩子而言,老師是成長環境中的重要因素,是學習的榜樣。
我們要主動與孩子的老師溝通,可以向老師介紹孩子大便的一般規律和特殊需要。
比如孩子不會解褲子、習慣性便秘、需要幫助擦屁股等,提供足夠的信息,老師才能適時給予孩子關注和照料。
5 不給孩子增加心理負擔
不要讓大便成為每天的必須話題,孩子偶爾排便困難、不規律,並沒有什麼。如果天天問他:「今天在幼兒園大便了嗎?」
孩子反而會因緊張形成習慣性躲避,更容易誘發代謝紊亂,對良好習慣的養成非常不利。
我們需要做的是,留心幼兒園為孩子預備的食譜、老師為孩子們做的午睡、排便記錄表,及時和老師溝通、交流。
果媽寫在最後的話:
TAG:孩子 | 幼兒園 | 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