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克服恐懼?——《都挺好》觀後感
今天凌晨刷《都挺好》的23-24集,看到女主蘇明玉說「我反覆看這視頻是想要克服我對他的恐懼」時停下來思考了許久,因為我從她身上看到了自己。
明玉幾次被兄弟打到幾乎死掉,我也有過類似經歷。我哥哥不會用腳踹我全身,但是會打我耳光並用力掐我脖子,所以我對於窒息感有著極大的恐懼,這似乎還導致了我游泳能力不見提升,不愛穿高領毛衣,以及,幾年前剛與BF在一起時,嬉戲打鬧時他的一些小動作會引發我的死亡恐懼。健康的親密關係已經讓我的自我接納水平越來越高,甚至在上次與哥哥見面時除了輕微的厭惡之外已經沒有太多的負面情緒。但昨天看到那一段時,我突然想:我現在不再害怕面對我哥哥是因為有BF一直保護我,但如果他不在,我還會如此自信么?
從理性角度我確實是自信的,這麼多年的心理學學習及諮詢實踐讓我已經有了足夠的理解他的能力,完全可以保證自己不說可能導致他情緒失控的話,而只要情緒穩定,他就沒有施暴的動力。
但感性角度的我是什麼樣子?在聽他發表如蘇明哲一般的「身為兄長的高談闊論」時,我的表現往往是微笑傾聽打哈哈,不發表任何與他相悖的觀點,內心活動是「要是能跳過這一段就好了」,或者「果然,他的這些語言顯示了他雖然比之前多掌握了一些知識,但在本質的世界觀上與之前沒有變化,依然認為人的本質就是要服從『三綱五常』,做好『份內之事』」。
當我完全不懼怕一個人時,我是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的,我的「打哈哈」仍然是源於一種「如果我不這樣做而是童言無忌胡說八道的話,我可能會挨打」的恐懼;「厭惡」的本質也是恐懼,其指向的對象一般是「有可能傷害到我的對象」;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厭惡某一對象時的表情與聞到腐爛食物氣味時的表情極為相似,主要體現在「皺鼻」上(減少有害物對自己的影響)。
所以我對他仍有恐懼。打初中起我便會用各種借口來減少回家的頻率及時長,潛在地也是迴避與之發生衝突的可能性,現在更是不主動為任何事情聯繫他。但成年後也有過那麼一段時間與之交流略為頻繁,表面上是「盡家人的義務」,實質上,我想,就如明玉在母親過世之後不完全拒絕與家人溝通一樣,一方面想要通過父兄更理解自己的過往,另一方面是想要獲取他們的理解與承認。劇中的明玉在挨打之後說「我一直很恐懼,現在依然害怕他突然找到我暴打一頓」,但她已經擁有了巨大的財富,完全可以遠走高飛,在任何一個家人無力抵達的地方買個別墅過上安全的新生活,但她依然留在故土,並不是為了報答師父的恩情(這有許多種方式),也不是為了報仇(她其實是有能力實現在不危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物理上消滅明成的),而是為了理解家人、理解完整的自己。
「追求和解」是消除恐懼的一個很好方式,也是個體在自我認識之路上的重要環節。其內在邏輯是:「我想要證明我是理性的,但我來源於那個家庭,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我比他們更理性,所以如果他們一直不理解我、一直想要傷害我,似乎可能確實是我在哪裡做得不到位。」這邏輯看起來無懈可擊,但問題是沒有理解「意識發展的階段性」,即「個體潛在地擁有深刻理性」不等於「個體此刻已經擁有了上帝般的洞察力」。
處於「想要證明我家人有能力理解我」階段的人很容易不小心將自己放到「拯救者」的位置,即,「我要拼盡一切教育他們,讓他們成為像我一樣理性的人,這樣才能讓他們理解我。」
在「渴望拯救他人」階段的人,也很容易有一種依附權威的心理,即「我是如此努力地拯救別人,我也好希望有人站出來拯救我」。(這也是「被師父拯救」之後又「被廚師拯救」這兩件看似偶然事件所反映出來的必然性。)
不管是「拯救」還是「被拯救」,體現出來的都是外在的和解。真正的和解是個體內部的事情,即,理解並接納自己的一切過往,從所有看起來「正確」或「傻」的決策中看到自己的理性。
比如,「克服恐懼」顯示出了對於「恐懼」這個對象的不理解,我們需要的不是「克服」,而是與之共存。
如果我真的完全不恐懼我的哥哥,在他面前如在自己的小家一般自在,想說什麼說什麼,那麼,我隨時可能將自己置於險境,再次被我哥扼住喉嚨;反而,當我心存恐懼,在與之交流時多去感受、思考他的立場時,我將獲得永遠的安全。一個人不可能毫無來源的情緒失控並傷害他人,特別是與自己的自我概念有關的親屬。「不挑對象地隨機殺人」一般只會針對陌生人。當然,「在外面受氣後回家欺負比自己弱的老婆孩子弟弟妹妹」也是家庭暴力的一個重要邏輯,但已經成年並分開居住之後的親屬再互相傷害的話,就往往是雙方的自由意志共同作用的結果了。
所以現在的我依然對我哥及所有與他相似的人心存恐懼,我會減少與他們的正面交流,但這並不影響我在與他們交流時保持理性,讓現場看起來很和睦安好。
我想,或許這才是「與自己和解」的涵義:理解自己的恐懼,從這恐懼中發現自己的理性,並從中更加欣賞自己。
.
李慧敏,2019.3.14,於縉雲山
我是人本主義心理諮詢師李慧敏,我相信每個人都潛在地擁有理性,而心理諮詢的過程,就是去認識自己的每一次決策背後的理性,讓歷史有意義、讓生命有意義起來的過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