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外情,愉悅和痛苦伴隨

1

大概我是每天接收各種情感上的痛苦最多的人。就算已經停止諮詢了,但偶爾還是會有電話找到我,需要傾訴,或者需要真實的判斷。

昨天數了下樹洞里郵件,38封。我都讀完了,但並不一定都回復,有些也回復很簡短。我理解這些痛苦和迷茫,但是我並沒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一個個化解這些痛苦。

我理解人心突然被拽空之後的空洞,那種突然感覺整個世界都失去了意義的痛苦。因為你生命當中最重要的人,或者你認為是最重要的關係突然結束了。是明明白白的結束,而不是還帶著一點希望的期盼。

你明明白白的知道,對方還活著,但是你不可能走近他了。你會在自己的時空里,帶著無盡的思念生活,而他也會在自己的時空里,完成自己的社會責任。這是很多成年人之間感情的無奈。

有次我接到過一個郵件,她說自己經歷很痛苦的感情經歷以後,因為已經離婚,偶爾也會約其他男人發生關係,但是她好像從來都不能繼續投入。她在郵件里說:

火養,我的心早已經被挖走了。之所以偶爾想約男人,並不是說我對性有多大的需求,我只是想感受下真實的身體的氣息,感受下自己原來還活著。那種內心當中已經徹底愛不起來,也不可能全身心的投入愛一個人,但是生活又得繼續,所以只能這樣來感受下一個異性的氣息。

我接觸過很多類似這樣悲傷的故事。有的時候,也不知道如何安慰這些悲傷者,可能他們僅僅是需要一個樹洞接納這些情緒。

白天還是忙碌的職場人,生活里還是忙碌的母親,見朋友也還是滿臉微笑的美麗女人,但是只有自己內心的空洞,告訴她說,自己並不幸福。是那種孤獨的靈魂無所依託的彷徨和無奈。

2

雖然我經常說,人要學會忍受孤獨。但我更清楚,人活在這個世上,就希望自己並不孤獨,可以找到一個隨時可以聊天,也還能夠懂自己的人。

誰的內心不渴望愛?更何況本來就情感相對豐富的女性,這種對愛的渴望,對消解孤獨的渴求,所以會有那麼多人產生一種情緒上的依賴,並不是說自己生活不好,或者多希望通過男人來改善生活,很多很多,僅僅是希望這個人會懂我,會隨時都來回應我。

人與人之間,就是需要接觸,需要交流,需要彼此真實的氣息。

二戰後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曾經在集中營被關押過,體驗過最深的絕望。他在書中寫道:

心理治療不只是純技術,因為它是藝術,它超越了科學,因為它是智慧。不過,即便如此,智慧也不是最終定論。在集中營中,我曾看到一位自殺婦女的屍體。在她的遺物中,有一張紙片,她在上面寫道:『比命運更強大的是忍受命運的勇氣。』儘管有這句座右銘,她還是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沒有人之間的接觸,智慧是匱乏的。

就算你再有智慧,你能夠忍受再多的孤獨,但還是需要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而且越孤獨越豐富的人,其實內心越渴望愛,渴望高質量的交流,也更渴望匹配的人。

所以很多很多樹洞來信,是那種痛苦的呼喚。有的明明知道對方不是自己需要的人,但還是會因為可以暫時緩解這種孤獨而迷戀上,有些明明知道,對方其實並不能給自己多少的承諾和未來,但還是覺得可以消解暫時痛苦而形成依賴。

飲鴆止渴,也因為那時候是真渴了,不管是毒藥還是白開水,先喝了再說。

而一旦形成依賴,就會像吸食鴉片一樣,反反覆復,痛苦和甜蜜相互糾纏。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麼。在這種迷亂當中,迷失了自己的生性。

所以會有那麼多樹洞來信,也會有那麼多直接就在電話里哭泣的諮詢者。我接納這些情緒的時候,需要自己強大的化解能力。

我始終認為,每個人只有你自己能量足夠,具備好照顧自己的能力,才能夠去幫助別人。

就像你跳河裡救那個溺水的人,你自己的水性必須足夠好,保證不被溺水的人拖住,把你自己也搭進去一樣。如果你水性不好,乾脆就站在岸上看看就好了。至少保住了你自己的性命。

3

有的時候我也會反思自己回復這些信件的意義,或者接一些電話的時候該如何表達。

至少我自己的情緒在足夠的平穩以後,把這些痛苦能夠安然的接納,而不是因為自己的不穩定,或者焦躁而反饋過去一些不良的情緒。

在任何的交流過程當中,都會存在一些情感和情緒上的流動,如果我因為自己的焦躁或者不耐煩,而回饋一些不良的情緒,可能適得其反。

這段話還是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寫的:

最近,我在凌晨3點接到一位女士的電話,她告訴我,她正下決心要自殺,但很想知道對此我會說些什麼。我說了所有反對自殺和支持活下去的理由,一直和她談了30多分鐘——直到她最後答應我不會自殺,而且會到醫院來見我。不過,當她到醫院見我時,才發現我提出的所有理由都沒有給她留下什麼印象。她決定不再自殺的唯一原因是:大半夜我從熟睡中被吵醒卻沒有生氣,而是耐心地聽她訴說並和她交談了半小時,而這樣一個世界——她發現——能夠發生這樣的事,一定還是一個值得在其中生活的世界。《追求意義的意志》

可能我接收樹洞郵件,和前面那段時間電話諮詢,就是接納了一些需要幫助的人,最痛苦的情緒。

當最痛苦的點有了地方接納,一個人重新平靜下來的時候,會重新安置與恢復到其人性之中。

可能就是在那一瞬間,他極其想哭,想鬧,想訴說,想自殺,但是過了最痛苦的這個點之後,會發現原來還有更多的事情值得自己去做。會想著怎樣的改變,來緩解這些痛苦。

最近讀了本書《悲傷的力量》(不接諮詢以後,差不多每天讀完一本書),裡面提到了悲傷的悖論。

悲傷的悖論是,學會帶著痛苦活下去正是治癒我們的方法。應對悲傷並需要埋頭於理論;需要的是在悲傷來襲時(它通常有如風暴肆虐)忍受它,然後通過分分神,投入日常的繁忙中或做一些可以帶來安慰和平復心情的事情——來緩一口氣。

而痛苦可能也是一個改變的契機,讓你對生命的體驗和感悟都更上一個層次。

痛苦是改變的契機。這是一個很很理解的概念。但我們知道,如果一切按部就班,我們都很滿意的話,我們不會有動力去改變任何東西。如果相反,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被不安、厭倦、憤怒、焦慮或者恐懼等情緒折磨的話,通常我們會問自己出了什麼問題:是我們的人際關係還是工作出了問題?我們需要改變什麼才能重新感到滿意,甚至快樂?當一個人死亡,改變被強加於我們,我們感受到最大的痛苦,這種痛苦強迫我們去適應已經變得不同的外在和內心世界。

你正在經歷的痛苦,可能也正在幫你一點點的改變。如果你覺得自己有足夠的反省和反思能力的話。

而如果你缺乏自省和學習的能力,可能還是會長久的在這種痛苦當中循環。人最大的本領應該是學習和成長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的讓自己在痛苦當中不能自拔。

我希望某天樹洞來信會減少很多,而我也再次擁有足夠的能量來接納和化解這些情緒。


推薦閱讀:

TAG:婚外情 | 痛苦 | 糾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