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國若烹小鮮|重解道德經 第六十章
作者:星賢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說明
本文將通行本《道德經》與本人以多部簡帛古本合校的版本一併列出,以便讀者比較閱讀。
我在對《道德經》重新解讀的過程中驚訝地發現,老子之說絕非我們平時所能看到的那樣平凡,其中所含深意超乎了我之前的想像。因此本人這版《重解道德經》顛覆了之前所有的版本,是對「古本道德真經」的全新破解,想必應該更為貼近老子的真意了。
究竟如何,請讀者自行品鑒,也歡迎探討交流。如有不喜請略過。
通行版本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古本合校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
非其神不傷人也,聖人亦弗傷也。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古本注釋
立:通「蒞」,臨,在此有治理之意。
古本釋義
治理大國如烹煮小魚。
以道治理天下,那鬼怪不神異。
不是那鬼怪不神異,那神異之能不傷人。
不是那神異之能不傷人,聖人也不傷鬼怪。
他們兩不相傷,故此德就交相歸屬了。
真經解讀
本章講的是治國、治天下之道,是老子無為而治思想的最佳詮釋。
治大國若烹小鮮。
這是《道德經》中流傳最廣的千古名句之一,以烹小鮮來比喻治國,畫面極其生動,含義非常深刻。河上公註:「鮮,魚。烹小魚,不去腸,不去鱗,不敢撓,恐其糜也。治國煩則下亂。」河上公這個註解很準確。治國,尤其是治大國,要像烹煮小魚那樣,越簡單越好,越不折騰越好。統治者要像等待小魚出鍋一樣耐心細緻地照看他的國家,並愉悅地享受這個過程。小魚只有如此烹制,才能保持它的完整,且味道鮮美;國家也只有如此治理,才能國泰民安、平靜祥和。
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
以烹小鮮的方式治國便是以道治國,把這種無為而治的治理方式運用於天下,便是以道治天下。聖人以道治天下,順其自然、清靜無為,天下一片和諧美好,於是乎鬼怪精靈也能與人類和睦相處,似乎並不顯得很神異。
有人說老子是無神論者,實際上是他們不願意正視老子樸素的鬼神觀。老子在《道德經》中有三次提到了鬼神,第六章的「浴神不死」,第三十九章的「神得一以靈」,再有就是本章的「其鬼不神」。鬼神的存在是全世界遠古人類的共同認知,那就像人們對風的認知一樣自然。只是現代人已經失去了認知鬼神的能力,就好比人類不能如動物一般預知地震等自然災害,功能退化了。
這裡的「鬼」指的是鬼怪精靈,是一些自然界的特殊存在。它們一般居住在深山老林之中,與人類保持著距離。如果天下有道,那些鬼怪精靈是不會騷擾人間的,因此人們幾乎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於是也就感覺不出有什麼神異之處了。
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
老子進一步講到,並不是那些鬼怪精靈不神異——它們本來挺神異的,而是它們的神異能力不用來傷人。這就很明了了,鬼怪精靈畢竟是鬼怪精靈,怎麼可能不神異呢?只不過因為天下有道,它們不出來傷人罷了。
天下有道,則鬼不傷人;天下無道,則鬼易傷人。我們且不說鬼神傷人的事是否發生過,只是從文學名著《水滸》中便能得到一些啟示——當天下無道之時,那一百零八位天罡地煞便化作英雄好漢,大開殺戒,攪亂人間。
非其神不傷人也,聖人亦弗傷也。
這裡的「聖人亦弗傷也」不傷的是誰?受通行本《道德經》中「聖人亦不傷人」的影響,主流的解釋都是聖人也不傷人。但聖人既然叫做聖人,沒事傷什麼人啊?根據帛書《老子》的文字內容推斷,只有一種解釋是合理的,那就是聖人不傷鬼。
老子又進一步講到,不只是鬼怪精靈不用神異能力來傷人,聖人也不去傷害那些鬼怪精靈。聖人如烹小鮮一般地治理天下,他連小魚都不願意弄碎,更不會去傷害什麼鬼怪精靈了。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鬼不傷人,聖人亦不傷鬼,所以說「夫兩不相傷」。如果是鬼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就不能叫做「兩不相傷」了,那應該寫為「夫兩者不傷人」才對。正是由於鬼與聖人相安無事,故此和平之德便能既歸於聖人又歸於鬼,於是雙方的功德都可以得到積累。
本章評述
聖人無為而治,他不會去折騰自己的國家和百姓,而且也不會去招惹鬼神精靈,那麼鬼神精靈自然也就不會來傷人了。以道治天下就是要讓世間萬物和諧共生,所有的一切都在道的沐浴之下自然生長,去完成它們共同的目標——修道積德。這便是天下大同的真正含義。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