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以來,經常兩三點睡,當有一天我試著早睡,卻發現是一種。。。。。奢侈
明明第二天6點就要起床擠地鐵上班,明明累了一天到家就9點多了,明明知道今天應該早早睡覺,然而即使困得眼皮打架,明明還是選擇在凌晨2點的時候繼續玩兒著手機...
還有多少年輕人都像明明一樣,每天再累再困也不捨得輕易睡去,彷彿只要自己不睡,這一天就不會結束,第二天也不會到來,他們以犧牲自己的健康為代價,企圖通過熬夜重新獲得對生活的「可控感」。最近有個新詞稱之為「報復性熬夜」,白天沒有可以支配的自由時間,就在夜裡通過不睡覺進行報復性的自我補償。
什麼是「心理補償」:
我餓了,於是我要吃一碗面——這是適當的補償我餓了,所以我要吃一碗面再加10顆滷蛋,再來兩斤醬牛肉——這是過度補償(over-compensation)
我餓了,於是我要吃一碗面——這是適當的補償
一味的強調自律、自控、自主調節,雖然在短期內會有一定效果,然而要知道自律也是需要消耗精力的,久而久之反而會讓人更加抗拒。既然是「補償」,我們就要先看清「缺失」何在。
學生也是一種「職業」
選擇「報復性熬夜」的人一定也會對下面的描述感同身受:
1.我感到每天上課如上墳,工作毫無激情,未來毫無期盼。常常期盼有假期可以稍事休息。
2. 我感覺自己每天都充滿怨氣,對同學或是家長耐心不足,很小的事情就能讓我窩火半天。
3. 我感到自己的學業毫無意義,背書、完成作業也力不從心,每天努力和不努力一個樣,都像一拳打在棉花上
這其實就是「職業倦怠」對應的三個核心維度:
1. 情感衰竭
2. 去人格化(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對象間保持距離,冷漠、敷衍)
3. 無力感或低價值感
正是因為對自己白天工作的「不認可」,才會想要去「補償」自己這一天之中浪費掉的時間。
A —Action 開始行動:通常職業倦怠是工作遇到了瓶頸,或是日復一日機械性完成高度重複的工作讓自己心生倦意。行動,改變,往往是最佳的解決之道。如果失眠控制不了,至少可以從早起開始,到了晚上自然就困了
B—Belief 調整心態:越是爭強好勝、追求完美的人,越是會產生職業倦怠。正確的認識自己,不要讓不恰當的期望和失敗的努力引發職業倦怠。
C—Catharsis抒發情緒:由於社會中固有的性別偏見,男性往往被塑造成堅強、獨立的形象,面對挫折更願意一個人承擔而非找人傾訴。找朋友傾訴一番,將困難說出來往往困難就已經解決了一半。
D—Distraction適當迴避:暫時轉移注意力,一方面可以培養生活中的愛好,另一方面可以適當迴避工作中的難題,轉而從事一些得心應手的工作。
E—Existential-ism發現意義:很多人倦怠是因為感覺自己的工作失去了意義。反求諸己,自己追求的目標是什麼?這個工作對自己、對別人的意義何在?再卑微的工作也會有它存在的意義。
F—Fitness積極鍛煉:有氧運動時分泌多巴胺和內啡肽,自然就會讓人心生愉悅。不如多和朋友打打球,辦張健身卡。
G—Goal-Setting設定目標:「目標設置理論」(Goal Setting Theory)最先由美國心理學家E.A.Locke於 1967 年最先提出了。他認為目標本身就具有激勵作用,目標能把人的需要轉變為動機,使人們的行為朝著一定的方向努力。職業生涯需要有長遠的終極目標,也要有「一個億」的小目標。為自己每天的工作設置一個有挑戰又切實可行的小目標,為自己每天的工作創造更多的意義。
「沒有比漫無目的地徘徊更令人無法忍受的了。」如果今天的你還沒有任何目標,那麼明天的清晨,你用什麼理由把自己叫醒呢?——荷馬《奧德賽》
試著寫寫日計劃,一天之初為自己制定好每日的小目標,完成後可以輕鬆標記,讓每天的學習多一些方向感和成就感。
定期的回顧日誌,自己所做的學習路徑也就一目了然。
我個人失眠成疾
前幾天破罐子破摔熬了一晚上都沒有睡覺
然後第二天困得不行但我仍然堅持早上中午下午都不睡覺
晚上那個困啊...8點倒頭就睡
第二天7點醒了 晚上10點左右又困了
忍到10點睡了
然後這幾天睡眠就竟然規律許多????
這是啥操作
如果是工作問題,就換一份工作,不是工作問題你就應該問一問你自己都做了什麼。業餘時間可以看看書。
堅持熬夜 你會發現身體一天不如一天
不堅持熬夜 你會發現一天精神狀態不錯
長期熬夜 大腦習慣這種興奮狀態 那麼改正過來 以後還是會犯
辦法就是把對智能設備依賴症轉移一部分到其他方面 減少智能設備的蠶食
可是試試睡前運動,讓自己累一點,睡得快,再就是手機定時關機,關了就不要再開
長久以來,生物鐘已經發生變化。
要想改變只能儘早躺下扔掉手機睡覺,強迫多次。
TAG:睡眠 | 熬夜 | 早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