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對兒童進行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的原理可以比作一幅有很多方法和理念組成的拼圖。如果你沒有把態度和工具結合起來用,這個方法對你來說就沒有意義。 ——簡 ·尼爾森

什麼是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

七項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

1.對個人能力的感知力——「我能行。」

每次家長諮詢中,我都會提到我們的孩子的「習得性無助」。家長談論看到的孩子在新事物出現時候的很多的退縮,很多的逃避、很多的 情緒問題之前,先考慮自己是否維護孩子「我能行」自信心?

2.對自己在重要關係中的價值的感知力——「我的貢獻有價值,大家確實需要我。」

家務活動能讓孩子參與的就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因為覺得孩子「生了病」就更加嬌寵,須知:你讓孩子做家務,其實是給孩子機會參與生活,貢獻自己的力量。相信我,鼓勵到位,孩子都是喜歡幹活的。這種簡單重複工作來得快感和滿足感可比單純的自我刺激來得好極了。這可是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呢~

3.對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響的感知力——「我能夠影響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對自己「能」的控制情況:自我賦能效應。在家長諮詢中,我們鼓勵家長在規則基礎上給兒童足夠的選擇權。讓兒童覺得是他的自主選擇決定了事情的發展,而背後實際引導行為功能性的是大人,也就是我們說的「上帝之手」。

4.內省能力強:有能力理解個人的情緒,並能利用這種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心智理論的東西,常說,說太多,家長自行翻看其他文章理解或參加心智力個訓/小組課

5.人際溝通能力強:善於與他人合作,並在溝通、協作、協商、分享、共情和傾聽的基礎上建立友誼。

6.整體把握能力強:以有責任感、適應力、靈活性和正直的態度來對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限制以及行為後果。

7.判斷能力強:運用智慧,根據適宜的價值觀來評估局面。

大人與孩子之間三種主要互動方式

  • 嚴厲(過度控制)

有規矩但沒有自由;沒有選擇;「我要你怎麼做,你就得怎麼做」

  • 驕縱(沒有限制)

有自由但沒有規矩;無限制的選擇;「你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 正面管教(有權威的,和善與堅定並行)

有規矩但也有自由;有限制的選擇;「在尊重別人的前提下,你可以選擇」

我們必須明白,在相互尊重和共同承擔責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合作,遠比專橫的控制更為有效。

嚴厲型——「這些是你必須遵守的規則;這是你違反規則會收到的懲罰。」孩子不參與決策的過程。

驕縱型——「我們沒有規則。我相信我們會愛對方,並且會幸福,我相信你以後會選擇自己的規則。」

正面管教型——「我們一起來制定對雙方有利的規則。我們還要共同決定在遇到問題時對大家都有益的解決方案。當我必需獨自做出決斷時,我會堅定而和善,維護你的尊嚴,給予你尊重」

當大人用過度控制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時,孩子們依靠的是「外在的控制」,是大人始終在為孩子的行為負責。父母和老師們最常使用的過度控制方式就是獎勵和懲罰。在這種方式下,大人必須隨時捕捉孩子的好行為並加以獎勵,隨時捕捉孩子的壞行為,予以懲罰。是誰在承擔責任?顯然是大人!那麼,當大人不在場時又會怎樣呢?孩子們沒法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有效管教的四個標準

對於理解正面管教來說,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孩子們更願意遵從他們自己參與制定的規則。當孩子們學著做一名對家庭、班級和社會有貢獻的成員時,他們就會成為有健康自我概念的高效決策者。這是正面管教要達到的重要的長期效果,這裡我們可以歸納如下:

有效管教的四個標準

1.是否和善與堅定並行?(對孩子尊重和鼓勵)

2.是否有助於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心靈紐帶)

3.是否長期有效?(懲罰在短期有效,但有長期的負面效果)

4.是否能教給孩子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人生技能,培養孩子的良好品格?(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善於解決問題、敢於承擔責任、樂於貢獻、願意合作)

懲罰不滿足上述任何一條標準,正面管教方式中的任何一種方法都符合這四條標準,第一條標準——和善與堅定並行——是正面管教的基石。

和善與堅定並行

魯道夫·德雷克斯把對待孩子時和善與堅定並行的重要性教給了我們。

「和善」的重要性在於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

「堅定」的重要性,則在於尊重我們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專斷的方式通常缺少和善,驕縱的方式則缺少堅定,和善而堅定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所在。

得強調的是,太多的父母認為在生氣時就要解決問題。

其實這是最不適合解決問題的時候,在生氣的時候,人們接通的是原始腦——其選擇只有「戰」(爭奪權利)或者是「逃」(後撤,並且無法溝通)。我們不可能用「原始腦」做出理性的思考。我們會說些過後就後悔的話。

在處理一個問題之前,先讓自己冷靜下來,直到能夠用理性大腦來思考時再解決問題才有意義。這也是我們應該教給孩子的一項重要技能。有時候「決定你要做什麼」。要比試圖讓孩子去做什麼好的多——至少在孩子願意合作而不再和你較勁之前是如此。

所以,要記住:和善等於尊重。

當然,對於4歲以下的孩子限制的設立是不一樣的。

父母需要為他們設立限制,但仍需要以「和善而堅定」的方式實施。

當一個孩子違反了限制時,不要懲罰,也不要說教。

要繼續以尊重的態度對待孩子。

要避免由你來告訴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情以及應該怎麼辦。

你最好問一些啟發性的問題:「發生了什麼事?你覺得原因是什麼?你現在打算用什麼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你從中學到了什麼能避免下次再出現同樣的問題?」(家長諮詢中發現大部分家長只重視給孩子封閉式的問題,但是卻希望孩子能夠很好社交:這是很難的。我們要盡量給孩子思考的空間,獨立解決問題的思路以及適當的支持和提醒。孩子自己想出來的才是印象最深刻最有可能在社交中去應用的。

在這裡提個醒:如果孩子習慣了父母的說教和懲罰,他們可能會說:「我不知道。」這時,你應該說:「你是一個很會解決問題的人。為什麼不想一想呢,半個小時以後我們再碰頭,看看你想出了什麼好辦法。」

父母和老師們會習慣性對孩子進行說教,並對孩子提要求。孩子們經常以抵制或反叛作為回應。

以下是一些「和善而堅定」的常用語,有助於你避免使用不尊重孩子的話語,並增進孩子們的合作:

  • 等一下就輪到你啦。
  • 我知道你能換一種尊重人的說法。
  • 我很在乎你,會等到我們能相互尊重時再繼續談。
  • 我知道你能想出一個好辦法。
  • 要做,不要說。(例如,平靜地默默握住孩子的手,向孩子演示該怎麼做?)
  • 我們待會兒再說這件事。現在應該上車了。
  • (當孩子在商店發脾氣時)「我們現在要離開商店,待會兒(或明天)再來。」

懲罰短期有效

  • 懲罰無助於孩子培養歸屬感和價值感。
  • 幫助孩子體驗到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心靈紐帶)
  • 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是所有人的首要目標。
  • 是否長期有效?
  • 懲罰有效——短期有效。

懲罰通常會立即制止不良行為,但問題在於成年人不了解懲罰的長期效果。受到懲罰的孩子不可能會想:「噢,謝謝你,這對我太有幫助了。我幾乎都等不及讓你幫我解決所有問題了。」

相反,他們想的是反叛(只要逮到機會),或者以嚴重的喪失自我為代價而屈從。

成年人使用懲罰——儘管它並沒有長期效果——的最後一個原因是,他們不知道還能怎麼辦。

矯正錯誤的三個R

1.承認(Recognize)——「啊哈!我犯了一個錯誤」

2.和好(Reconcile)——「我像你道歉」

3.解決(Reslove)——「讓我們一起來解決問題」。

當我們向孩子道歉的時候,孩子在聽,甚至那些語言能力「很差」的孩子,也能給予你「沒關係,我原諒你」的回應。很多時候,你可能錯過了很多非言語的溝通形式,這篇文章幫助你關注孩子非言語的表達。

人類93%社交是非言語溝通能力,您對譜系孩子的社交訓練方向找對了嗎?

當我們把犯錯誤看作一個學習機會,而不是什麼壞事時,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就變得容易多了。如果我們把犯錯誤看成一件壞事,我會傾向於覺得自己無能,感到灰心,並且可能會為自己辯解、推脫、輕下判斷或者好批評——既對別人又對自己。另一方面,但把犯錯誤看作是一個學習機會的時候,承認錯誤就好像變成了一次讓人興奮的探索,「我想知道我能從中學到些什麼」。自我原諒是「矯正錯誤的三個R」中第一個R(即承認)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歸屬感和價值感得到保障的同時,通過不斷的實踐,幫助孩子逐漸形成責任感、自律和自信,這是教育目的。解決不良行為只是手段,目的是培養一個心理健康,人格完善,並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足夠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
推薦閱讀:

TAG:正面管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