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蠶食的滿足感:那些混淆的體驗正製造著痛苦
文丨王雪岩(簡單心理認證·心理諮詢師)
編輯丨鹿仙貝
朋友半夜發來消息,說終於與家人開戰了,我給她回了一個大拇指,表達對她的支持,支持她與家人幹上這一仗,這大概是只有心理諮詢師才幹得出來的事情。但幸虧這個世界上還有心理諮詢師這一類人存在,才使那些混淆的情感得以明晰,使那些混亂的靈魂得到安寧。
01.背叛「家族文化」的她
朋友與家人之間的情感糾葛很複雜,她是家裡最小的一個孩子,這在她那個崇尚權力的家族中,使她處於一個很微妙的位置:作為最小的孩子,她得到了很多來自上一代人及上上代人的特別照顧,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如果只有一個好吃的東西,一定是她的,而輪不到其他的哥哥姐姐,這讓她既有優越感,又對其他年長於她的孩子充滿內疚;另一方面,因為她是最小的孩子,所以其他所有的人都可以理所當然的驅使她,「指導」她,而她,只有服從的份,否則就被家人認為「不知好歹」。
這樣的家庭傳統一直持續到她成年,她中年。
在她的孩子只有幾個月大的時候,她的丈夫調到外地工作,一個月也未必回得來兩天,於是她一個人帶著孩子,既要上班,又要照顧孩子,還要與保姆鬥智斗勇,還要忍受經濟上的巨大壓力,常常是給保姆發了工資,就沒有錢給孩子買生活用品。我看著她日漸憔悴起來,問她為什麼不找家人幫忙,因為她父母那時候已經退休了,而且她父母的收入遠遠高出當地的平均收入水平,她說「我寧願自己帶孩子,還輕鬆些」。
慢慢我就知道了,她所說的「輕鬆」到底意味著什麼。她的孩子每個月的月中左右都會發高燒,於是她常常半夜出去給孩子買葯,回來時就聽到孩子因為發現媽媽不在身邊而哭得上氣不接下氣,但她不想把這些情況告訴她的的家人,因為每次她說到她的困境,她都會從姐姐那裡得到一頓批頭蓋臉的「指導」,核心意思就是她一定是做得不夠好,所以才讓孩子生病;媽媽對待她的方式是一天會打無數個電話,憂心忡忡的不斷為生病的孫子擔心,但從來不會關切的問一句自己的女兒,她的感受怎麼樣,她需要不需要幫忙;而她的丈夫,每次也不過是嘆口氣,就沒有了下文。
TAG:心理諮詢 | 原生家庭 | 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