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乖孩子」|家庭教養篇
不管我們的事業有多麼成功,或者被多少人冠以「成功人士」的頭銜,只要我們抱有讓孩子「乖」一些的念頭,我們就是扼殺孩子獨立思考和面對真實自我的劊子手。
寫給孩子的一封信
寶貝,
你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便多了一個身份——媽媽。你的到來,帶給媽媽的不只是驚喜,更有學習、思考、改變和成長。
你會每天追在爸爸媽媽屁股後面問十萬個為什麼;你會對爸爸媽媽說「NO」;你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和真實感受,你會跟媽媽講自己的開心、難過和憤怒;你會要求爸爸陪你玩遊戲,讓爸爸給你買你想要的玩具;你不一定要跟所有孩子一樣,你有思想、有看法;面對阿姨的「乖,叫阿姨,阿姨給你買糖吃」時,你可以過濾掉那個「乖」的標籤。
「乖孩子」的標籤太沉重,乖孩子像一隻蝸牛背著重重的殼。
媽媽曾經是大人眼中的乖孩子,聽父母和老師的話,不頂嘴、對大人的話深信不疑,對家長的命令堅決執行,但是卻違背了自己的本性。面對生活中的選擇,我習慣以大人的選擇為標準。很多時候,沉默和屈從代替了反抗,原則和底線只能在自己的內心偶爾出來活動一下。
有一天,我發現我不是沒有想法和觀點,只是習慣性不表達。我終究還是背負不起這份沉重的期待,我終於不再那麼乖了,我終於不再為了別人的期待而活,我如釋重負,我徹底撒歡兒了……
我發誓,我以後堅決不對你說「乖孩子」,我要給你表達、思考的機會和自由成長的空間。
你的出現,媽媽是欣喜的,但是這份欣喜中又有焦慮和恐懼。
媽媽擔心自己不會帶孩子怎麼辦,不會餵奶,不會換尿布,不知道怎麼抱你你會更舒服,你會不會感覺熱或者冷……媽媽擔心你不夠茁壯,擔心自己不會教育你,擔心你輸在人生的起跑線,擔心我忘記自己的初衷,更擔心我在對待你時,重複自己曾經感受過、排斥過的教養方式。
我們小時候,被貼上「乖孩子」、「壞孩子」或者「幼稚」的標籤,我們深受控制和權威的迫害,我們發誓「長大後,我一定不會這樣對待我的孩子」,當我們長大後,卻又在沿襲著這種我們討厭至極的教養方式。
太多小時候「受虐」的孩子,長大後成為「施虐」的家長。
大人們習慣性地把孩子作為自己的一部分,媽媽希望自己可以免俗,希望這封信可以時刻提醒自己:
你不哭不鬧時,媽媽不會講「乖孩子」;
你可以自己吃飯時,媽媽不會講「乖孩子」;
你稱呼阿姨時,媽媽不會講「乖孩子」;
你認真寫作業時,媽媽不會講「乖孩子」
總之,媽媽不會用「乖孩子」綁架你。
你是媽媽的寶貝,媽媽是你的精神支柱,但你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媽媽永遠愛你,但你是你,媽媽是媽媽。媽媽會選擇尊重你,給你與你年齡相符的權利,給你選擇的機會,你只需要盡情表達自己,面對真實的自己,而不是做其他人眼中的「乖孩子」。
你在成長,媽媽也在成長!
愛你的媽媽
心理學家Diana Baumrind將家庭教養模式分為四種:專制型教養、權威型教養、忽視型教養、放縱型教養。
最適合亞洲人的教養方式——權威型教養
接納和控制,鼓勵孩子獨立,同時會有適度的限制和控制。親子間的語言交流比較多,大人對孩子也會更溫和並充滿感情。權威型的家長支持兒童的積極行為,並且鼓勵兒童成熟、獨立、進行與自己年齡相符的行為。
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孩子比較快樂,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和獨立能力,社會化程度比較好,能跟同齡兒童和諧相處,具有合作意識和較強的抗壓能力。
想測試自己的教養模式或者了解其他教養模式相關知識,關注「咚小喵」,留言或者點擊文章下方的「寫留言」,咚小喵一定快馬加鞭回復你。
推薦閱讀:
TAG: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