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是不是真的挺好

幾個朋友推薦最近討論聲很高的一部電視劇《都挺好》。這個名字跟劇情的落差諷刺得人心口酸疼。

看著蘇明玉,也看到了很多人,看到了這一代人,也看到了上一輩人,一幅社會群像總是在我企圖犯懶放鬆大腦的時候突然給我迎面一擊迅速展開畫卷,猝不及防,深深的嘆息過後是沉重的思考。

好多人嚷著說不要大團圓結局,其實明玉一出場就是大團圓結局了。雖然嘴毒面冷,但重情重義心腸軟,關鍵時刻總是衝鋒陷陣,還背地裡忙著給家人解圍。

而且那強大的獨立職場女性霸道總裁氣場,車一開就是賓士,手一撒就給老爸填上6萬塊的窟窿,這些你們看著爽不爽,解不解氣?明玉職場事業成功,感情上收穫靠譜暖心男神,性格還沒有大缺陷,這難道還不大團圓?

這個劇雖然現實但並不瑪麗蘇,而且這種人物的設定倒是給了很多跌在原生家庭傷痛里出不來的人些許希望,不管它是一個夢想、還是成長的一種可能性,它並不虛假。

但是我卻並不想用明玉世俗上的、職業上的成功去定義她成長過程中家庭給她帶來的負面影響。

我們好像習慣了一些簡單的邏輯,比如那句爛大街的殺不死你的會使你更強大,我們也被尼采

的超人哲學迷了眼。

這句話在蘇明玉身上彷彿得到完美印證,它有一定的道理,但這個邏輯也有陷阱。

我們會忽視變強大之前的種種經歷,凌遲的過程里複雜難捱的情緒,也不在意是不是每一個活下來的人都變得強大了,還有抵達目的地以前那個治癒履歷的漫長;甚至有時會幫助那些惡意的傷害找到一個合理的借口。

明玉被二哥打了之後,她爸假借看望之名想讓她放棄起訴蘇名成,明玉失望至極,她爸還在勸她,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

明玉喊出了糾纏在心裡多年的呼聲,我過不去,我永遠過不去。這不僅僅是一個主觀的感受和判斷,這也是一個事實。我們看看明玉的狀態,她真的過去,並且變得更強大了嗎?

明玉的傷痛

人面對危險的時候,有三種應激反應:fight-flight-freeze (Gallup, 1977),翻譯過來也就是戰鬥-逃跑-凍結。明玉身上有兩個很明顯的特質,第一說話帶刺,第二特別要強。

明玉作為一個職場老手,每次三言兩語卻是針尖麥芒,笑著把難聽的話說得漂亮。她卻也能把這種能力充分地發揮到親情關係和親密關係里。明玉的家庭就是她的軟肋,卻也是她的戰場。她每次都遍體鱗傷,但是每次見到她媽,她爸,她二哥,都是句句帶刺,每一個字都是直指心靈的拷問。

明玉從小被欺負長大,她沒有從家庭中獲得關愛,她二哥就像是那個危險環境的提醒,明玉需要用一個堅硬的外殼保護好自己。她每次都在fight。吵架只是一個信號,告訴我們她內在的感受是受到威脅。

她像一個刺蝟,有了外面的針才能保護好最柔軟的內里。但這樣長時間的戰鬥,沒有人是能夠吃得消的,戰鬥時需要付出巨大的體力和精力,每一個回合下來都是疲憊。

如果一個人一直處於高強度、緊張的應激狀態,卻沒有方式放鬆、充電,最後也許就是失去全部力氣選擇放棄,或者越來越緊張而進入預警恐慌的狀態無限放大現實中來自微小威脅的可能性。

這種保護自己的戰鬥狀態在特別親近的人面前有所緩解,明玉在她師傅面前可以展現一些自己脆弱的部分,但是她面對別人的關懷還是會彆扭。她身上有一些非常固執迂腐的部分,她從不跟師傅講家事,即使說出來會讓別人理解她的處境。

當母親去世讓她工作受到重大影響的時候,當她被二哥打了躺在醫院身心俱疲的時候,她面對她師傅,這個培養她多年讓她可以多少信任的人,她總是告訴他自己沒事,也不想解釋。她沒有習慣於一種健康透明的溝通。比如小石關心她的近況,一開始觸及到家庭話題,明玉馬上進入一種戰鬥模式,轉頭就走,告誡他不要操心別人的家事。

明玉的反應和小石真實的意圖中間有一個裂痕,這就是家庭多年來傷害對明玉造成的負面的情緒處理反饋機制。即使面對善意和關懷,只要明玉嗅到一絲危險的氣息,她就包裹好自己,套一個硬殼,或者直接變成刀槍不入、鐵石心腸的冷麵女將。

親密關係的阻礙

明玉真的都挺好嗎?這些負面的影響,會為明玉擋掉一些傷害,但也妨礙真正愛她的人走近她,了解她,保護她。這些影響也許在平日生活里不會對她的普通人際關係或者工作造成重大困擾,但卻妨礙她建立親密關係,享受深層溝通和聯結。

而我們每個人作為有感情和精神的物種,都有被愛的需求。在工作中,明玉也同樣對自己兇狠,隨時隨地都在工作,如果說工作給明玉提供了那種被需要的滿足感和安全感,那麼明玉在證明自己的過程中卻是外強中乾的。

證明自己這個慾望本身就很無助,活在別人的眼光里、世界的標準之下,一個人需要有多麼靈活隨機,甚至於媚俗屈從大眾才能獲得肯定。而被認同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悖論,一個捆綁。

我們生活在這個金錢和慾望被捧到神壇的世代,覺得明玉瀟洒強大,但是她活得並不自由。她也沒有從物質上一無所有的恐懼中徹底逃離出來,所以她需要事業成功並且擁有資本,才能夠感覺到強大。當然明玉獨立而不是選擇去依附別人本身是很勵志的。只是精神層面,我們也能夠感受到明玉的脆弱和孤獨。

精神創傷

最後我們要說說真正的創傷後應激性反應在明玉身上的體現,也就是我們常說的PTS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DSM-5, 2013)。經歷暴力,兩個明顯癥狀就是記憶閃回,重複性經歷。

她助手關掉病房裡的燈,想讓她睡覺休息。明玉馬上反彈,她害怕,二哥的行為是童年被施暴場景的重現,那些記憶、以及同記憶相關的情緒全部被激活,她聽到母親的咒罵,親人在耳邊的嘲笑和爭吵。

這些被埋藏了太久的回憶涌了回來,因為它們從來沒消失,只是被時間掩埋。這些沒有處理過的信息有的被人自己的自我恢復力(resilience, Werner, 1971)治癒。有的人需要更主動積極的專業治療,才會在同過去的爭鬥中慢慢平靜下來。

原生家庭之罪?社會問題的癥結

重男輕女

蘇明玉的原生家庭,有個失語的父親,還有一個強勢卻代表了權利壓制的母親。我想起巴金的《寒夜》,裡面的母親本是男權社會的犧牲品,卻又完成了新一代男權代言人的轉型。

雖然後面的劇情企圖為母親不喜歡明玉提供了其他解釋,然而這一切都無法為母親重男輕女的言行開脫,無視明玉的升學理想,直接安排到附近去讀免費的師範學校,只是因為女人應該找一個穩定的職業然後嫁人。

道德綁架+貼標籤

這裡的家庭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用道德去指導行為,甚至是壓制人的內在感受。不孝,不忠,「白眼狼」這些大帽子動輒就被搬出來,壓得人喘息不得,束手就範。好像這樣的綁架跟批判獲得的妥協很光榮。

而活在這個社會中的人又對家庭有著那麼大的依戀,因為懼怕這種緊密的最基礎的聯結,好多人不得不做著違心的決定。

父親的缺失與規則的缺乏

蘇明玉的父親,蘇大強在家庭里的角色也很值得玩味,他永遠迴避責任,永遠沒有直面任何問題的勇氣,卻有著保護自己的狡猾。

原本因為女兒的出世,保住了愛人和婚姻的蘇爸卻陷落在埋怨明玉降生阻礙妻子發展的邏輯里,他跟蘇母都是借著受害者名義行劊子手之實的無意識殺人者 。

中國父母跟孩子之間是雙向依賴,父母也需要從孩子身上找到存在感和被需要的感覺。

邊界感缺失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母親對她的管控,當然這也是男權社會在家庭生活中的顯現。但是這種為兒女做決定,為家庭犧牲的思想往往是模糊了情感、道德和法律的邊界。

一個依附於道德和情理的社會就會出現明玉被打,全家求情放二哥的局面。明玉在被二哥打了之後,他的父親,大哥,二嫂,許許多多的人都在追問明玉,為什麼不能原諒二哥。

那麼多聲音在明玉腦子裡盤旋,」你把名成放出來「」都是一家人「」你二哥後半輩子怎麼辦「都在勸明玉為了家庭犧牲自我,在家庭家族面前,明玉身體上的傷都被最小化處理,那麼心理上的傷口不可見的精神之傷就更不在家人的考慮範圍里了。

情緒處理+互相責備

《都挺好》裡面有一些我們太熟悉的鏡頭,受集體主義文化漸染醒過來的我們也發現,模糊了個人邊界感的家庭,當父母沒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就會隨意把自己的焦慮,對生活的不滿投射或是發泄到孩子身上。而沒有學會成熟處理個人情緒的父母,也會收穫一批無法獨立,卻知道抱怨父母不盡責的孩子。

所有人的話語都是讓明玉否定自己受到的傷害, 拒絕迴避造成的後果是什麼呢?是一個人對被傷害這個事實的懷疑,對自我的懷疑和否定,最終帶來的對自身治癒的需求的忽視。

她會不會在這些聲音中繼續責難自己,認為自己也是大家口裡那個不近人情不念親情的人?她的是非觀被眾人的聲音隔離甚至混淆。

而這些家庭中還沒斷奶的巨嬰們,為非作歹的時候要自由,需要承擔後果的時候要別人(妻子,父母)來買單。

一個沒有法制依託的社會,也是一個持續用禮義道德來約束的社會,在家庭中的體現就是捆綁和犧牲。當缺失了愛和尊重,這些制度就會成為傷人的工具。

然而在明玉身上我們也看到了「失望之於虛妄,正與希望相同」。當所有人都活在一個缺失了邊界感的家庭社會關係中時,明玉因為能夠認同自己被家人傷害的情緒,認清個人能力的局限,有合理的邊界感,在複雜的家庭關係中做出判斷,並且保護自己。

關於暴力和原諒

有沒有人有資格讓明玉忽視自己的疼痛?為什麼我們對於語言的暴力,身體的暴力所造成的不可逆轉的精神傷痛如此麻木不仁,只是因為我們看不到這些傷口嗎?

我們今天的社會對於家庭暴力,對於性侵有了更多的認識。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用一些比較極端的例子,我們會不會要求一個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去原諒施暴者,我們會不會強行給有過創傷被性侵害的人洗腦,要ta去理解或者原諒施暴人,不是很可笑很過分?

那為什麼當我們面對血緣,親人,就要否定傷害的性質,在這個本應是有愛有尊重的家裡,難道暴力就應該被合理化,或者被最小化?

如果明玉最終都不原諒她母親,她二哥,她父親,其實都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你,我都不是那個承受了痛苦的人。我們都沒有資格去評論這個治癒的過程需要多久,以及治癒的最終方向或是果效。

同過去和解

關於和解,我們總是強調自我和解。這就像是告訴一個失去雙腿還沒有裝上義肢的人要學會站起來,叫他們去外面走路、跑步。一個能夠同自我和解的人,一定是有自我和解能力的人。

這同讓一個沒嘗過甜味的孩子去渴望吃巧克力,一個不了解愛的人去渴望親密一樣,都是不切實際的。

從小長大從家庭習得的是自我厭棄和自我羞辱,那點骨子裡帶出的主見和聲音,在日積月累中消磨殆盡,學會的是無助。

有目標,沒方法,失去橋樑的兩個懸崖,下面是深淵,越凝望越懼怕,也越無力。蘇明玉也不是超人,沒人能做尼采眼裡的超人。她是在關係里學會了和解。

resilience與自我修復力

然而我相信每個人的天性中也都有良善和堅韌的一面。不是每一個受過精神創傷的人都在日後過的悲慘或者有心理疾患。就像每個人都有天生的性格氣質一樣,我們能夠突破很多家庭的束縛對自己的人生內心有更多的體悟和認知。我們也不是要怪罪父母是否沒有成為合格的養育者。在禮義之邦,我們好像很少在家庭內部探討愛的命題。夫妻之愛,親子之愛,甚至於信仰之愛。愛裡面的原則和要素很多時候我們在日後的成長中一點點摸索、習得。

我佩服明玉也欣賞她。從她每次無意傷人後都願意主動跟親人摯愛低頭認錯,從她冷靜克制自己的情緒化干戈為玉帛,從她在職場不卑不亢還能開自己玩笑。她也反映了好多我們東方文化中特別堅強,善良,勤勞的一面。她脫胎於一個不那麼完美的原生家庭,卻開始看上去像一個好的長輩一個好的伴侶。她對待父親拿捏分寸,不寵不嬌。她甚至學會使用暴露療法治療創傷和恐懼(然而這不是科學依據最有效的治療anxiety和ptsd的方法嗎,明玉還是學術大神)。她對小蒙的無禮也不輕發怒,但是也知道怎麼治理他。一個孩子需要的愛和尊重是被肯定,被關懷,卻有秩序感和原則感。明玉更像是一個合格的母親,有威嚴也給信任的空間。

在親密關係里學會自愛和愛人

如果沒有小石,明玉會不會迷失在渴望親密卻拒絕/迴避的怪圈裡,我們並不了解。但是我們看到小石肯定明玉的感受和傷害,並且溫柔耐心的對待她和她內在的情緒。

明玉的和解其實不是依靠自我的強大,恰恰相反,明玉是在人群里完成了自我的救贖。

心理諮詢中的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Bowlby, 1971 & 1973)認為早期童年建立起來的與看護者的關係會影響到一個人的親密關係模式,而由此發展而來的IPT (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Klerman & Weissman, 1979, 2000)和interpersonal process approach (Teyber & McClure, 2000)認為在心理諮詢中,諮詢師通過跟來訪者建立起新的人際關係模式,幫助來訪者掌握新的情緒處理模式和人際交往關係,並通過不斷地練習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建立起新的健康的人際交往關係。

充當了家庭角色的職場———人群中的醫治

明玉的職場和家庭的角色互置幫助明玉建立起新的自我認知,職場和家庭重疊在了一起。

有趣的是明玉在家庭裡面的缺失在成人生活中得到了補償:父親角色(師傅),兄妹關係(柳青),親密關係(小石)。所以明玉說在小石的飯店裡邊吃飯邊工作是最輕鬆快樂的事情。明玉的自我價值在工作成就上,她的同事戰友就是她的親人。

她師傅在明玉最絕望想要輕生的時候完成了一個父親的擔當,幫明玉扛起了過錯,讓明玉有了第一次跟父親關係的和解和重生。

在明玉住院的開始,明玉沒有讓大嫂進來探望,但聽到柳青的聲音馬上就讓秘書放人進病房。

在明玉心裡,血緣並不是關係親疏的標準,而是感情紐帶,他們建立起新的健康的人際關係,讓明玉有能力替換掉以前的舊的abusive的關係。

在所有人都質疑明玉不近人情的時候,小石給明玉的是愛,當明玉說,我想讓我二哥坐牢的時候,小石跟明玉一樣,劈開了混亂的中國家庭關係,來看待個體的傷痛,以及造成傷痛的成年人應當負責的後果。

他對明玉情緒的認可,對她思想價值觀的肯定,才是讓明玉站起來,有能力修復親密關係,並且重新出發的動力。所以明玉可以不用執著於或是重複過去的模式,而是在不斷的自我情緒處理的掙扎中做出能動地調整。

這世界上沒有人可以做孤島。尼採的信仰之神死掉了,所以他需要一個超越常人的意志作為拯救。但是我們大多數人只是普通人,有人性的光芒和軟弱。我們做不了尼採的超人,也不能完成意淫式的自我救贖。

最後我想說說愛。什麼是愛呢,我們的上一代人活在被時代裹挾的動蕩中,總是因為各種政治的國家的決策改變著人生和家庭的命運,也因此沾染了許多年代的氣息。所以愛跟孝順、聽話這樣的字眼比起來,實在很是匱乏。然而在精神自由的凈土中,我們了解到「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哥林多前13:4-7)。

轉載請註明出處。請勿擅自拷貝抄襲。


推薦閱讀:

TAG:原生家庭 | 都挺好(電視劇) | 心靈治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