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小妹一直提倡大家注重審美多樣,別被外表束縛;
「愛美」這件事本身,卻好像被矯枉過正了。
之前,馬伊琍發了一條微博:
秀出十歲的大女兒,和四歲的小女兒,一起為自己化妝「美顏」的照片。
興許是為了媽媽變更好看,女兒們對「化妝」躍躍欲試。
一個給媽媽畫眼影,一個給媽媽塗睫毛膏。
被化成熊貓臉的馬伊琍,只能苦笑感慨:
兩個女兒也到了可以打扮她們媽媽的年紀。
心甘情願做孩子第一位美妝研究對象的馬伊琍,怎麼看,對女兒的「臭美」行為,都是無奈在表面,實際用行動鼓勵著。
孩子對化妝、穿衣打扮的敏感,在她這裡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縱然被一些人評價為「早熟」,她也沒有因此阻攔。
一如之前被嘲的黃磊女兒,多多。
認為孩子不該「臭美」的人,不在少數。
在意形象,在很多人眼裡,是大人專屬,或者說大人也不能過度;
不到十歲的孩子太愛美、太在意外表,常會與誤入歧途划上等號:
是不是早戀了?不認真學習?還是和不「規矩」的孩子有來往?
因而許多和審美相關的行為,很難得到理解。
可孩子臭美,其實沒那麼可怕。
1
對美的生理表達
被「允許」很必要
朋友小時候,有過因臭美被父母奚落的經歷:
「小孩子的衣服能穿就行了,哪還那麼多講究?」
這句話,伴隨她走過了整個幼年。
她說,直到現在,都還能想起當年站在人群中,永遠都是路人甲的自己。
即使她本來很好看。
允許孩子「臭美」,比許多人以為的重要。
《想想辦法吧爸爸》中戚薇的女兒Lucky,憑藉幾段花絮,就做了一把小網紅。
節目里,Lucky聽說爸爸媽媽要帶自己錄製節目,立馬認真為自己挑選了一套漂亮的衣服;
看到媽媽在打扮,又走到戚薇面前,和她索要裝備:
「媽媽你好好看哦,我想要這個粉餅、想要這個口紅、想要這個睫毛,我想要這個刷子……」
當工作人員問起三歲的Lucky,將來想做什麼,Lucky沒有怎麼思考,就說出了答案。
如今的孩子,早就認識到了美。
小小年紀對美妝有一套的女孩,不止Lucky一個。
李小鵬的女兒奧莉,趁媽媽李安琪不在,偷穿高跟鞋。
小妹的小侄女,也和奧莉一樣,惦記媽媽的唇膏,把圍巾放臉上當面紗……
這些臭美的舉動,某種程度上說,是孩子們天性使然。
人們從出生起,就已經具備了情緒反應能力。
孩子們看到漂亮姐姐會覺得美,看到媽媽們塗口紅、穿高跟鞋會覺得美。
這是對美的一種表達。
兒童,早已具備了完整的審美情感。
劉燁曾在今年分享過一段兒時獲獎的記憶,連獲得了什麼獎勵都記得一清二楚。
「臭美」被允許產生的影響,比美無能,正面得多。
2
幼年審美階段被傷害
可能讓孩子自卑自怯
義大利幼兒教育家 Maria Montessori 在兒童教育的研究中,引入了敏感期的概念。
在成長的某些階段,兒童會對外在環境的某些刺激特別敏感,從而影響其生理反應和心智發育。
這個敏感期,恰恰是兒童性格培養與學習的最佳時期。
聯合國兒童發展基金會的一段視頻,則更直觀的表現出:
人們會通過兒童的外貌,來判斷他們的狀態,從而做出不同反應。
當小女孩穿著整齊、打扮精緻時。
路人們會對小女孩產生很好的第一印象,同時產生給予幫助的慾望。
但是換上破舊衣服、小臉滿是灰塵的小姑娘,卻無人理睬。
心理學上講「首位效應」,就是人們傾向於記住開始和末尾的事情。
外表給人的直觀感覺,恰恰影響結論。
外貌評價,是孩子們最容易理解和感知的評價。
霍思燕看到小泡芙,誇小泡芙頭髮卷卷的真好看,自己以後也要燙這樣的頭髮。
小泡芙害羞的反應,說明了一切。
父母總覺孩子小,卻不知道他們可能早有有認識:人,都偏愛美好的事物。
一位網友談起小時候的經歷,引起許多人的共鳴:
幼兒園時期跟媽媽說想穿裙子,不穿褲子。
媽媽一氣之下當著她面剪掉了所有裙子,還大聲叫嚷:「這麼小學會挑衣服了。以後還敢不敢挑衣服?」
那之後,她很少再穿裙子,看到漂亮裙子也會想起童年不愉快的經歷。
無關乎虛榮,只是會覺得自己配不上、不該。
金星說:「真正會穿衣服的女人,會知道什麼樣的衣服最像自己。」
那些被打擊、壓制著的小孩,可能長大後買衣服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光。
3
不打擊審美而告知多元
才是應許之道
關注孩子的愛好,其實是在尊重孩子。
該把握的尺度,就像王菲給竇靖童的歌詞:「你可以不太乖,你不能去學壞。」
看《爸爸去哪兒》,被一位家長的教育理念戳到。
夏天的媽媽黃嘉千,在改造夏天的房間時偏好簡約童話風,希望藉此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
夏天卻喜歡夢幻城堡風。
在聽過友人建議後,黃嘉千驚覺:學習環境固然重要,但孩子的天性更珍貴。
應該給夏天一個自由舒適的環境,不留下有遺憾的童年。
而允許孩子臭美,也並非一味讓他們去追求時尚的裝扮。
對孩子審美的引導,應該是多元的。
前兩天一位媽媽的視頻引發討論。
視頻里,媽媽教育女兒:
長得好看重要嗎?
重要。
但看第二眼就沒意思了;
文化素養才會伴隨一生;
美貌能複製,但修養是複製不來的,真正張口說話,才是驚艷四座之時。
好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
引導且尊重,莫過於此。
正如兒童心理醫生 Oliver James 所說:
「父母通過各種特殊的方式對待孩子,造成不同的言傳、身教及身份認同作用,通過特定方式來虐待或關愛孩子。
在某些情況下,這些行為模式已在家庭中相傳數代。」
孩子向前邁出試探性的第一步,你簡單的幾句話,至關重要。
張愛玲在散文集《對照記》中寫道:「我喜歡我四歲的時候,懷疑一切的眼光。」
把孩子四五歲時的「好奇」延續下去,比用權威直接否定他們的審美,強得多。
給文章點個贊吧,尊重每份好奇心,你也會是受益者。
參考資料:
[1]吳薇.塑造美的外表形象(二)——合理有度的修飾是交往成功的重要條件[J].中國會計電算化,1998(03):50.
[2]陳琛.人際交往中的心理學[J].法制與社會,2016(12):279-280.
[3]李同興.蒙氏教育理論及方法的概括總結[J].科學諮詢(科技·管理),2018(10):82.
[4]陳遷.學前兒童的審美感知特點及其培養策略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18(33):39-42.
TAG:家庭 | 教育 | 馬伊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