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書導讀|蔡襄《茶錄》竟然還有這種打開方式

上次我們說過唐代茶書《茶經》

這次我們聊起宋代茶書《茶錄》

其實,《茶錄》絕對不僅僅只是一本茶書

當然我們還是先從茶說起

茶錄的作者蔡襄

福建人,曾任福建轉運使,後知福州,愛民、愛茶、愛美食。除了茶葉專著《茶錄》外,還寫過美食指南《荔枝譜》。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他的弟弟是在去年展出並走紅的《千里江山圖》中題跋的蔡京。

《茶錄》是一本茶書

宋代流行福建建甌(古屬建州)鳳凰山一帶產的北苑茶,蔡襄就去建州建造入貢的小龍團茶。蔡襄回京後,當時的皇帝宋仁宗誇獎他進貢的上品龍茶好。蔡襄回去就琢磨著《茶經》從沒有提到到北苑茶,前人丁謂也不曾說過北苑茶該怎麼喝、怎麼品。

本著對皇上負責讓皇上喝其茶知其所以然的態度。蔡襄寫了這本北苑貢茶品飲、收藏要點及品鑒器具指南。

沒錯,茶錄分類上下兩篇,分別說的就是怎麼品鑒、收藏北苑茶和品鑒北苑茶所用到的茶器。

上篇 論茶

作者蔡襄分別從色、香、味三個方面分別提出了當時評價茶葉好壞的指標,同時指出了貢茶在口味上值得向民間借鑒的地方。比如,茶有真香,添加了龍腦的貢茶影響體會茶的真味。

提出從色、香、味三個方面評價茶葉是極具意義的。直到今天,我們依然遵從著這樣的評價思路。只不過將色細分為干茶色澤、茶湯色澤和葉底色澤;將香細分為干茶香、含水蓋香、出湯後的蓋香以及杯底香等;將味分為滋味和口感。這些都是反應茶葉品質的重要指標。蔡襄《茶錄》首次全面地提出了茶葉的評價標準,這是該書重要的貢獻之一。

茶的飲用方式從唐到宋經歷了從煮茶到點茶的變革。陸羽在《茶經》中描述的是流行於唐朝的煮茶法,也就是將茶葉投入燒開的水中煎煮。而宋代則流行將茶碾碎後放在碗中用沸水沖。這種飲用方式的改變,成為日後也就是今天仍然採用的泡飲法的雛形。蔡襄在《茶錄》中描述了這種沖點茶飲的方法,之後的宋徽宗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和複雜化。

下篇 論茶器

既然說到了飲用方式那就不能不說說適應於這種方式所採用的器具。在陸羽《茶經》中提到過,茶器和茶具所指並不相同。茶器指的是飲茶所用的器皿、工具,茶具則是指生產茶葉用到的設備。

「茶色白,宜黑盞」這裡說的黑盞指的是同樣生產於建州的建盞。這裡的土質含鐵量高,因此燒造出的盞色澤紺(gan 去聲,深青透紅之色)黑。宋代四大名窯鈞、汝、官、定、哥中並無建窯。可見蔡襄的推薦並不附庸當時的主流審美,而是從茶性本質出發選擇適合的茶器。這也是我們今天在選擇茶器時應該重視的。雖然現在流行的岩茶產地和當時的北苑茶相近,但如今的飲用方式已不同於當時將茶湯攪打出泡沫比試的方法。生搬硬套「茶色白,宜黑盞」未免可笑。

《茶錄》是一帖書法名碑

最早記住蔡襄是中學時背的文學常識——「蘇(蘇軾)、黃(黃庭堅)、米(米芾)、蔡(蔡襄)」宋代四大書法家。

《茶錄》最早當然是由蔡襄手書,並且蔡襄的書法在當時就很有名。蔡襄第二次知福州的時候《茶錄》手稿竟被手下的掌書記偷去,後被淮安知縣樊紀購得從此流傳開來。但就古代傳播靠手抄的水平,越傳謬誤越多。這會兒蔡襄還在世呢。於是蔡襄重新用小楷抄錄全文及新撰後序並刻在石頭上。

書法家歐陽修說「善為書者,以真楷為難,而真楷又以小字為難」,就是說小楷書法是很難的,寫得好的作品很少。而「勁實端嚴」的蔡襄《茶錄》就是流傳著為數不多小楷佳品之一。

所以蔡襄《茶錄》不但極具茶史、茶文化研究價值,同時亦是練習書法的良好樣本。

《茶錄》是一篇經典讀本

蔡襄還是文學家啊。要知道這篇文章可是寫給日理萬機的皇上看的。皇上那麼忙,能寫很多廢話么。而且,中文向來講究凝練和韻味,不寫一個多餘的字。蔡襄《茶錄》不但從用字並且從語法上體現了這一精髓,不但表達簡潔並且更具說服力。

誦讀全文,在幫助理解文意、了解宋代茶事的同時也增強了中文古典文學的語感。

習茶、書法和增強語感,三位一體。

參考文獻

[1]曾幼冰.以《茶錄》為例探究古代茶學典籍的翻譯策略[J].福建茶葉,2017,39(09):360-361.

[2]水賚佑.蔡襄《茶錄》帖考[J].中國書畫,2006(06):183-184.

[3]朱自振、沈冬梅、增勤.中國古代茶書集成[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7:99-104.

——END——

想更加了解詠甘華,添加陳老師微信asd7533773

線上茶葉知識系統課程:荔枝微課搜索「紫筍的茶學課」

抵抗忽悠從建立知識框架開始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 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