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德國教育中的自由與規則

近年來在世界範圍內,幼兒戶外活動明顯減少這一現象愈發受到關注。

正如美國著名作家Richard Louv在他的書《林間最後的小孩》中採用『大自然缺失症』一詞描繪現代社會的孩子們與大自然缺乏聯繫的事實。

甚至很多醫學專家認為自然環境中的居所的減少是幼兒肥胖,注意力紊亂,抑鬱的重要原因。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種將森林作為教室,讓兒童回歸大自然的森林教育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在森林幼兒園,孩子們在大自然中爬樹、玩火、堆雪人……

因為每天都在新鮮空氣中長大,並在大自然中得到各種歷練,所以這裡的孩子身體素質非常好,很少生病,戶外跌倒摔傷的事故更是大大低於常規幼兒園。此外,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做事情的專註程度都很好。

自然教育的興起來源於一個疑問

德國卡羅鎮的Pankgrafen森林幼兒園現有21個孩子,無論颳風下雨每天早晨他們都來到「教室」學習,即使零下28攝氏度,孩子們也在室外呆著。

孩子們從來沒得過感冒,在少數格外嚴寒的日子裡,孩子和老師會鑽進露營帳篷或木頭建的小教室暫時躲避一下,但院長萊內克表示絕大多數時間都是戶外活動。

孩子們最近的學習主題是野外生火,儘管要接觸火這樣的「高危物品」,孩子們還是像學習其他課題一樣被置於「無人管」的狀態。當篝火因受潮而要熄滅時,4歲的芬恩馬上撿起新鮮樹枝投進火里,其他小朋友也拿一些小樹枝撥弄火苗讓它重燃。

其實,森林學校的興起來源於一個疑問:在溫室中長大的孩子能夠適應這個世界嗎?

實踐證明,將孩子放到可控的、有一定危險的環境中,孩子會建立起自己的「危險管理能力」,知道如何去評估事物發風險,知道自己能否應付這種風險帶來的不良後果。

世界上第一所「森林幼兒園」於20世紀50年代成立於丹麥。研究認為,與傳統幼兒園教育出的幼童相比,由森林幼兒園走出的孩子們身心發展更加平衡。

到20世紀90年代,森林幼兒園開始在德國得到快速發展,後被陸續推廣到北美和日韓。

目前德國的森林幼兒園共有1500多家。這些幼兒園裡的孩子們,幾乎整天都在森林裡度過,爬樹,玩泥巴,踩水坑,用木頭、樹枝做各種裝飾和工具等。那裡的孩子們不接觸現代電子玩具,也不學算數和認讀。

德國的家長們和老師認為,德國是從森林裡走出來的民族,森林是大自然的象徵。培養孩子熱愛森林、敬畏自然的精神,會讓孩子的一生充滿靈性,懂得抵抗無窮慾望,享受單純質樸的快樂。

德國自然教育好在哪?

森林幼兒園幼兒園可以被描述為一個「沒有天花板或牆壁」的地方。託兒所工作人員和孩子們花時間在戶外,通常是在一個森林。森林幼兒園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強調玩玩具,這些玩具都是可以在自然界發現的,而不是通過購買得來的。儘管有這些差異,森林幼兒園還是為了滿足相同的基本目的:照顧、刺激和教育孩子。

研究人員多年的跟蹤調研發現,相比沒有受過森林教育的兒童,受過這種教育的孩子在自信心、注意力、學習積極性、語言能力、交流能力、行為習慣、主動思考及身體素質方面更為突出。

此外,森林教育對身患自閉症、焦慮症等心理疾病的孩子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總結下來,德國自然教育模式就是:森林教育+主題教學模式

德國做的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1、德國人對於環境保護的意識比較強;

2、德國很早就開啟了自然老師的認證;

3、學習時間是2年,幾百個學時,理論+實踐,然後以論文的形式提交給到評委會評審,通過後頒發證書。

森林教育在自然環境的狀態下,不是老師們特意造就了一個場景或者困境,而是孩子自然地在森林裡和他的夥伴去維持一個遊戲。

老師不插手,孩子自己學

大部分情況下老師和家長不插手孩子做的事情,只是保證孩子們在自己的視線之內。孩子們在沒有老師和家長插手的情況下會更能發揮想像力,會自己權衡危險,會自己學習,會互相學習,從經驗中學,從失敗中學。

你會難以想像:一群3-6歲的孩子在沒有任何大人的協助下搭了一個避雪小屋,他們會自己點篝火,並且在火快滅的時候往裡面添加木材,這裡的孩子很少接觸商業性的玩具,而是選擇就地取材,在森林中尋找玩具。

大自然的玩具不像商業玩具以及被賦予了特定的意義,森林裡面找到的樹枝、泥巴、小蟲等更能發揮孩子的想像力,語言描繪能力。

主題教學

主題課程一般都是安排好的,比如關於蜘蛛,看到蜘蛛網以後孩子們就會去思考為什麼蜘蛛網不會粘住自己?

老師就會做一些功課一步一步跟學生探討,孩子們就會模擬自己被蜘蛛網粘住了,通過很多藝術形式做了一系列活動。

這些活動無論是從專業角度還是藝術角度都能夠打動人心,所以最有說服力的就是這些案例,對老師來說這就是最好的培訓材料,特別需要老師有能夠捕捉問題的能力。

做這個項目的時候,孩子們遇到阻力無法繼續推進的時候,老師能不能夠助力一把讓項目延續,所以老師非常關鍵。

結束後,老師們直接把這些案例做成一個冊子。

對孩子有什麼幫助

專註:森林學校每天下午都有一段時間是聽故事或者唱歌,這些平常瘋玩的孩子在這個時候反而很專註。聽故事的時候特別專心,一起唱歌的時候也一點不亂,玩的多反而將來學習更好,能力更強。

協調:長時間的戶外玩耍已經被證明,對孩子的平衡能力、靈巧度、身體協調性、觸覺靈敏度和深度感知能力都非常有益。(這是我經常和大家說的感覺統合,這是身體在環境中能很好運作的基礎)

自信:大部分森林幼兒園的小朋友在進入小學後,在閱讀、寫作、數學和社交方面都會提高的很快,這些孩子通常也更自信、更外向。

缺點:如果非要說有什麼劣勢的話,就是他們在剛剛進入小學的時候在認字、閱讀量上有所欠缺,只要小孩子有興趣就能很快跟上。

國內教育的反思

最近兩年,中國的自然教育也開始蓬勃發展起來。中國最開始提到的自然教育,還是指以十八世紀法國教育家盧梭「回歸自然」為根基的自然教育觀,主要還是圍繞著對人尤其是孩子「天性」的「尊重和釋放」。如今,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為應對環境問題的挑戰的「環境教育」,開始將「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重新思考,以改善「環境」作為教育的使命和目標。

現在中國國內的孩子「自然缺失症」非常嚴重,家長用給孩子買很多玩具取代孩子和自然接觸的機會。

設想一下如果我們的戶外場地沒有這麼多人工玩具、教具的話孩子們會怎麼玩呢?

這就是簡單和豐富的意思,有的時候環境簡單點,人造玩具少些,這對孩子來說可能不是件壞事。他們會想辦法怎麼樣玩得更有趣,根據環境去做成一個自己想要的東西,他們會去加工組合,擁有無限創造力。

生活和教育環境,給我們的孩子造成了自然的碎片化。

孩子們看到桌子,知道是木頭做的,但不知道它是怎麼來的;擰開水龍頭,水就來了,至於它從哪兒來,並不在乎;垃圾扔出去,就沒了,至於去哪裡了,也不知道;食物從哪裡來,不清楚。這樣導致我們對自然的認知是不完整的、碎片化的。

現在的孩子缺少「自由」。他們時間是被父母安排好的,上各種的輔導班。等孩子真到了自然中,又怕臟怕不安全。我們提倡「把生命還給自然,把童年還給孩子,把教育還給生活。」

社會集體價值觀的導向性問題,非常功利。家長們都想讓孩子上好大學、找好工作、過物質條件優越的生活,這些都變成了生命的終極目標。

但關於生命的關懷以及生命的價值,卻很少有人真正關心。比如,很多家長的首要問題就會問「到自然中體驗有什麼用,鍛煉什麼能力,獲得什麼知識」,而且必須速成。

但自然教育不是教孩子們認識動植物,一些小孩可以背下整本的昆蟲圖譜,但卻可以隨便踩死昆蟲。

沒有同理心,情感的激發和愛的生髮,知識再多,也無用。其實體驗自然,可以完整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增強探索的精神,激發對學習興趣和保留,這些是更有價值的。

一提「自然教育」,大家更多想到的是針對孩子,但其實成人更需要。孩子們普遍對自然的感知力和敏感度要比成人強,但當他們回到家,受家長的影響容易重回起點。因此家長在這方面需要更下功夫,但成人的變化比較緩慢。

其實,在自然教育中,大自然是唯一的老師,蘊含著無窮的智慧。大自然作為一個承載,一個大家共同想要了解的目標,增進了大家彼此的交流。

去潛水,感受海的溫度

去摸魚,明白萬物的神奇

我們的自然這麼美

去哪學是一個彙集眾多專業、知名培訓機構的移動端APP平台,專註於為0-18歲學員提供針對性的海量課程。藉助去哪學APP的定位功能,我們用心"繪製"一張你掌中的移動培訓地圖,讓您輕鬆知曉附近優質培訓機構的位置分布。

歡迎您關注去哪學(qunaxue_shanghai),隨時了解最新的教育政策解讀以及切實可靠的升學意見。

推薦閱讀:

TAG:規則 | 自由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