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宜懷念

世上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

清明,踏青、掃墓、祭奠先人,這一天既是逝者的節日也是生者的節日。

除去墓邊的雜草,將墓碑仔細的擦拭,再擺上鮮花與冷酒,默默的懷念著逝者生前的音容笑貌……

我們從出生那一刻就開始了世間的緣分,我們與父母、與愛人、與朋友及其他在人生中相遇的人結下緣分,我們珍惜著相處的時光,直到終結的那一刻。

人總要離開,各有歸處。

活著的人還要繼續生活,不必過於悲傷。所以到了清明,我們便用來懷念、祭奠。

懷念在我們人生中曾經相伴的靈魂,懷念難以割捨的情感,懷念那些無法挽留的過往。

剛剛離去不久的霍金生前說過「我的一生都生活在早逝的預期之中,我並不恐懼死亡,但我並不著急赴死。」

只有懂得尊重死亡,才能更好的體會人生。

如果一個人不明白人生的意義,就讓他到三個地方去感受:讓他去醫院感受生命的脆弱;讓他去牢房感悟對自由的渴望;讓他去墓地感嘆人生的短暫。

人畢竟是恐懼死亡的,對逝者的尊重就是對生命的敬畏,於是葬禮和祭祀成為了人類最有儀式感的行為。

生者站在墓碑前,感受著與另一個世界中靈魂的交集,這觸手可及的距離,卻是生與死的分界線。

世界上各個國家和宗教都有關於人死後歸處的描述。

中國死後的說法大致要接受六道輪迴,要過黃泉渡,奈何橋,喝孟婆湯忘掉前世記憶;

在西方就是美好聖潔的靈魂可以去往天堂;

還有的不知去了哪裡、變成什麼,但一定也會是另一種形式的存在吧。

生者在祭奠逝者這一刻似乎會產生一種奇妙的平衡和溝通,彷彿他們就在墓碑的另一面看著我們,他們也一定在懷念著我們吧。

我們的思維似乎可以與逝者連接,甚至可以感知到他想對我們說什麼,我們也能將對他們的思念傳達過去。

但是卻未免有些傷感,有些事還是要在生前做完,不然人生太多遺憾。

一天很短,

短得來不及擁抱清晨,

就已經手握黃昏了;

一年很短,

短得來不及細品初春殷紅竇綠,

就要打點素裹秋霜了;

一生很短,

短得來不及享受年華,

便已遲暮。

「清明思人人不歸」,逝去的不會再來,而生者終究也會逝去。惟願逝者安息,生者珍重。

普助聯會 公號:CNPUZHU

推薦閱讀:

TAG:中國文化 | 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