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鋒打磨之爭:龍與派克

同以往一樣在之前聲明一下:我就是一個比較愛顯擺的人,寫文章主要就是記錄自己玩筆的步伐,寫出來的東西都是目前自己了解到的來自諸多筆友的發言,在我自己的篩選整理之後呈現出來,如蒙斧正,不勝感激。

【前言】

玩筆的人,都知道兩種打磨手法:一種是長刀研,一種就是刀鋒打磨。關於長刀研的問題,以前我轉載了一位筆友的文章,已經集大成之:

木罹:長刀研的控制與失控?

zhuanlan.zhihu.com圖標

而刀鋒打磨究竟是什麼?這一次就來談一談這個問題。主要拿來對比的是刀鋒比較出名兩種:萬寶龍老產刀鋒和的刀鋒,這裡龍用貴族來代表,派克用45來代表。

【龍刀鋒】

刀鋒打磨其實是指把銥粒兩側削去許多,使筆尖寬度變小的打磨方式,筆尖的厚度沒作改變。在正常握筆姿勢下這樣筆尖輕觸紙面接觸面小,然後用力書寫接觸面逐漸加大,能靠書寫力度不同輕鬆寫出粗細變化。

其實刀鋒沒那麼玄學也沒那麼神話,就是和磨刀一樣把筆尖兩側磨的很尖,好比一個球形銥粒削去兩邊,得到粗細變化的靈活,失去了球形筆尖的順滑。更加形象的就是派克一般都會有水滴尖和刀鋒尖,就是一個磨掉了兩側,一個沒有,所以刀鋒的派克一般比水滴貴一些,畢竟多了一個步驟,不過也遠遠不到稀有的地步,最多貴一個10%。

這裡還是看看我手上的這隻老貴族: 老龍的筆尖打磨多為刀鋒打磨,銥粒有傾斜角度,順滑缺不無腦,流暢卻不水槍,銥粒尖端略有上翹的為上品。

這樣的打磨方式,比較適合書寫中文。也不難理解,球型打磨的銥粒,每個方向都差不多,書寫粗細變化也就相對不明顯。而刀鋒打磨,隨著筆尖方向改變,更容易有些粗細變化,也就是說所謂的容易「出鋒」。

現產龍的方頭打磨就是刀鋒打磨里一種特殊打磨方式,一般的刀鋒都是把筆尖磨成錐形,兩側和方頭沒區別,方頭就是筆尖現狀是圓形偏方形。在漢字表現能力上差一點,而且需要磨合,算是一種半成品打磨,不可能上手就好寫。

現產龍的打磨所花的人工時間較老龍短很多是一定的。包括龍把硬橡膠切削筆舌換成注塑筆舌,硬橡膠控墨更精準,注塑筆舌容易飛白斷墨,但是因為切削筆舌花的人工時間遠遠超過注塑,所以龍從90年代開始換成了注塑橡膠筆舌。所以,從價位和手感兩個方面綜合來看,我最喜歡60-90年代的149和146。

現產(前幾年)EF尖的打磨,是兩片式刀鋒打磨,這樣的打磨一樣出鋒明顯稜角分明。但是相對比老龍F的刀鋒打磨有個致命的缺點,那是寫捺,因為這個角度就是順著金片的刀鋒寫,只能寫出很細的捺,而老龍卻能寫出豐滿的捺。

這個應該就也是刀鋒吧

好寫的龍尖,金片厚薄合適以及銥粒厚度足夠挺重要。

筆尖觸紙面的長度較大但不寬,橫粗豎細,額外的筆畫變化由筆尖彈性和準確的控水提供。最重要的是筆尖觸紙的弧度造型,一般有兩個主要的弧面,一個弧面貼合筆桿放在食指肚上的書寫(筆尖和紙面夾角約45-42°),一個弧度貼合筆桿置於虎口 處的書寫角度(筆尖和紙面夾角約37-35°)。多數的鳥的刀鋒打磨和一些龍的刀鋒打磨筆尖書寫面的弧度太圓,導致寫出的中文筆畫雖然銳利但變化不夠豐富。

至於筆尖頂部磨平這塊,感覺沒任何實質性作用。筆尖略上翹主要是為了找更好的書寫觸紙角度,以及讓筆尖銥粒不用做的特別厚。

來自某位筆友的老龍尖,存了很久,記不清ID了

【派克刀鋒】

有關於刀鋒打磨的部分,在龍的那一部分已經說明過了,在最前面的圖可以看見龍的刀鋒除了兩邊銥粒削薄之外,還有一個上翹的弧度,是為了尋找更好的書寫角度。而派克的上翹沒有弧度那麼明顯,反而筆肚子更突出。

不過這兩個沒有什麼本質區別,與紙張接觸的書寫面都是一個狹窄的銥粒,派克小肚子的上半部分一般都不會與紙張接觸,所以與紙張接觸的下半部分的形狀和龍是差不多的。

但是不知道因為什麼,或許是因為龍的筆尖修長,所以有軟彈感,而我這個 45 很硬,反正我覺得龍的刀感更強一點,寫起來也確實是這樣。。。

由於關於 45 刀鋒的資料甚少,在此更進一步的介紹是拿 51 做對比的,內容來自於筆友:貼吧ID:青二十七27。這個人是一個玩 51 的大佬,寫了很多關於 51 的知識貼。

要說派克51筆尖,大約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各有各的特點。當然,相同時期不同筆尖也有一定差異,不同時期之間也有一些交叉過渡,只能相對而言說個大概,總之並不絕對。

此圖來自筆友:貼吧ID:青二十七27

早期,包括真空時期和氣壓前期,大約在1941—1950年吧。這個時期以長條形銥粒居多,銥粒和金片之間一般有明顯的分界線,可見焊接痕迹,銥粒的特點是硬、脆,書寫總體硬滑,一般阻尼較為明顯,書寫有些顆粒感,寫起來有「沙沙」的感覺。

1941年筆尖

中期,約為50年代初至50年代中後葉,這個時期的筆尖明顯比早期的滑,彈性增大,銥粒樣式也相對多一些。這個時期算是51的成熟期,整體性能較為均衡,除了美產採用金屬導管相對容易腐蝕之外,沒有特別明顯的弱點,筆尖書寫較為順滑,性能相對穩定,因而比較受一些51玩家的推崇。

1951年筆尖(輕微磨損)

後期,大約50年代末到派克51停產,期間51筆款經歷MK1、MK2、MK3的變遷,但筆尖基本一致。後期的筆尖基本為雙孔尖,有品牌和產地銘文,沒有年份銘文;大多數筆尖的金片和銥粒之間有互相交叉滲透的感覺。前面說到的刀鋒打磨,基本都在這個時期。這個時期的筆尖,比之前的更軟、更滑,有些甚至達到「無腦滑」。

50年代末筆尖(美產)

派克51筆尖的變化,基本上是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從硬到軟、彈,從澀到滑。早期細尖多一些,後期粗尖多一些。英產筆尖和美產筆尖有些差異,一般會更彈一些,更滑一些,粗尖也更多,英產筆尖的過渡變化,比美產要滯後一些。加產、阿產筆尖比較接近同期美產筆尖,由於阿根廷生產51時間比較晚(大約1958年開始),因此多數為後期筆尖樣式。

0970年左右筆尖(MK2,美產)

總體來講,派克51由於暗尖的設計,可能無法像彈性尖那樣大劈叉的,總體還是屬於硬滑類型。個人感覺,和其他的老鋼筆相比,51筆尖的最大優勢,一是穩定,出墨比較順暢、控墨較為精準;二是均衡,沒有明顯的弱點,但也沒有特別突出的表現力。

至於哪個時期的筆尖好用,那就因人而異了。細尖比較好爬格子,粗尖則在書法上可以有更多的表現。較硬、阻尼較大的筆,相對容易控制,表現力則要遜色一點。越軟越滑的筆,寫起來可能更瀟洒,卻未必好控制,有其長必有其短,就看用筆人的需求和喜好了。

【總結】

總的而言,反正不必迷信刀鋒,刀鋒是不是好要看個人是不是適合這個手感,我也遇見過喜歡水滴尖的筆友,圓形銥粒在他手裡面也可以寫出很明顯的粗細變化。

對派克而言,刀鋒也是產量很多的,如果炒得很高,我覺得真的是沒有必要。而老龍與現產龍之間,現產龍由於是奢侈品,所以價格高了許多,老龍我覺得性價比挺高,不過這個性價比也是相對於現產龍來說的,畢竟小百花有信仰加成對吧。

當然啦,刀鋒還有鳥,但是鳥實在是貴的沒邊,特別是貴的沒邊粗細還玄學,我湊不起這個熱鬧。


推薦閱讀:

TAG:鋼筆 | 萬寶龍(Montblanc) | 派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