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遠古的最高準則|重解道德經 第六十八章

作者:星賢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說明

本文將通行本《道德經》與本人以多部簡帛古本合校的版本一併列出,以便讀者比較閱讀。

我在對《道德經》重新解讀的過程中驚訝地發現,老子之說絕非我們平時所能看到的那樣平凡,其中所含深意超乎了我之前的想像。因此本人這版《重解道德經》顛覆了之前所有的版本,是對「古本道德真經」的全新破解,想必應該更為貼近老子的真意了。

究竟如何,請讀者自行品鑒,也歡迎探討交流。如有不喜請略過。

通行版本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古本合校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古本釋義

善於做士人之人不動武,善於作戰之人不發怒,善於戰勝敵人之人不參與對戰,善於用人之人在人下,這叫做不爭之德,這叫做用人,這叫做配天,這是古時的最高準則。

真經解讀

本章是對不爭思想的進一步闡述。老子對各類高人進行了一系列描述,以便從他們身上找出一些共同特徵。具體如下:

善為士者不武

「士」是古代對人的美稱,同時也表明此人有別於普通百姓,是一個習文練武之人。「善為士者」即善於習文練武的高人。這種有本事的人不會輕易動武,他們總是能忍則忍,盡量不出手,出手也是點到為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武德。優秀的武者是不會好勇鬥狠、耀武揚威的,他們會把自己的武力隱藏起來。深藏不露、以和為貴,這應該是真正的武者所共同尊奉的信條。

善戰者不怒

善於作戰之人不發怒,這是一種軍事素養。之所以發怒大多是由於爭強好勝的心理在作怪。放不下這個爭心,情緒就很容易失控。可是打仗並不需要怒髮衝冠、暴跳如雷,那隻會使其因不冷靜、不理性而導致失敗。傑出的將領必須平心靜氣地面對戰事,避免因情緒不穩而方寸大亂,或被激怒而誤入敵人設下的陷阱。

善勝敵者弗與

本章僅在此處用了「弗」字,體現了「弗」與「不」字用法的區別。一般在「弗」字之後都省略了賓語「之」,因此「弗與」的意思其實是不與之。這句話是說,善於戰勝敵人之人不參與雙方的直接對抗,也就是善勝敵者不與爭。這是一種避敵鋒芒的謀略。這樣的謀略家講究以奇用兵、出奇制勝,避免因正面交鋒而造成巨大的士兵傷亡和物資損失。因為最好的戰略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善用人者為之下

善於用人之人甘為人下,此乃用人之道。為什麼要為人下呢?因為總是高高在上的人是留不住人才的。那種人常常對別人頤指氣使,慣用權威或金錢來迫使人們為其賣力,甚至是賣命。人們迫於權勢的威壓或金錢的挾制而不得不去做事,心裡一定是不爽的。壓迫越大,反抗越強,一旦人們對管理者的不滿超出了限度,就不會再為其努力工作了,於是就開始消極怠工,甚至是罷工鬧革命。

反之,甘為人下,則「天下樂進而弗詀」(詳見《重解道德經》第六十六章)。人們都樂意親近他,不反對他,自然就願意為其所用而毫無怨言了。另外,對人謙下一些、尊重一些,人家做事也會開心一些,事情自然就能做得更好。這樣大家都愉快,何樂而不為呢?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是謂配天

不動武、不發怒、不與爭、甘為人下,這四條講的都是不爭之德。同時,甘為人下也是一種用人之道。無論是日常的為人處事,還是在戰爭中,這種不爭之德都能為人們帶來極大的益處,所以叫做以德配天。也就是說,那些善為士者、善戰者、善勝敵者、善用人者的德行都是與天道相匹配的。

古之極也

本章最後,老子對不爭之德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古之極也」說明不爭之德是從遠古流傳下來的最高行為準則。古人對不爭原則確實很重視,即使在戰爭中也要以不爭之德來戰勝敵人。像這種連戰爭都要講道德的行為準則,誠可謂配天之德。

本章評述

老子在本章中將不爭之德提到了「配天」的高度,並指出這是來自遠古的最高行為準則。可見,「不爭」的確是每一位求道者都應該努力踐行的無上法門。


推薦閱讀:

TAG:道德經(書籍) | 文化 | 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