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條「17歲男孩跳橋自殺」的新聞在微博和朋友圈刷屏。
4月17日晚上10點左右,上海盧浦大橋上,一輛車在車流之間停了下來。駕車的媽媽下了車,比劃著數落孩子。
就在媽媽準備上車的一瞬間,男孩打開了車門,一邊抹著眼淚,一邊毫不猶豫地沖向橋邊。
等媽媽驚詫反應過來趕忙追趕時,卻已經來不及抓住孩子……
媽媽眼睜睜地看著孩子在自己眼前墜落大橋,不禁跪地失聲痛哭。
唉,短短几秒,一條正值青春年華的美好生命就這樣消逝,多麼令人痛心和惋惜啊!
更令人唏噓的是,事件的起因似乎並不複雜——17歲男孩在學校與同學發生了矛盾,因此在車上受到了媽媽的批評。孩子衝動之下,竟極端地選擇了輕生。
這起事件在網路上引發了熱議,有不少高贊評論批評這男孩:
「現在的孩子,抗壓能力太差,被寵壞了」
「從小寵的後果,受不了一點點打擊和挫折,太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後果!」
「天啊,現在的小孩越來越不好教育了」
甚至有人拋出冷語:
「這種小孩不要也罷」
「死就死了吧,活著也是一個沒有責任、沒有擔當的人」
……
但也有不少年輕人表示感同身受,因此引發了諸多往事的回憶,感嘆自己也曾被父母逼得想死。
試想,死亡本應是最令人恐懼的事情,能讓一個本應充滿生命力的孩子選擇自殺的,該是多麼痛苦和絕望的境地?
網上隨便搜索,類似這樣的青少年自殺事件並不少。印象最深刻的是之前在微博上熱傳的一個視頻:
一對泰國父子在店裡爭吵,父親暴怒,從懷裡掏出一把槍拍在桌上呵斥兒子:「有種你就殺了自己!」
背對著父親的孩子看了,決絕地拿起槍就沖自己太陽穴開了一槍。
父親以為兒子在放空槍,憤怒回頭,卻看到兒子已經倒在地上。愣了幾秒,這位父親才驚恐地意識到,兒子自殺了……
而就在上個月,江蘇一個9歲男孩撞碎了學校玻璃,被老師要求罰款500元。本來這件事情並不算嚴重,回到家裡告訴爸媽就可以了,結果孩子為了逃避懲罰,竟在留下一封給奶奶的遺書之後跳樓自殺……
「奶奶,我前天把學校的玻璃撞碎了,我知道要受到懲罰,所以我跳樓了。」
仍在上個月,一個19歲男生在長江大橋上,給媽媽打了最後一通電話:
「媽媽,我做錯事情了,你不要說我,也不要罵我。您別來找我了,也別想我,您和爸爸養我這麼大,我沒能報答你們,只能來生再報答了。我走了,不要來找我。」
然後男生一躍而下,結束自己的生命……
雖然至今不知道這個男生到底做錯了什麼事情,但近幾年,越來越多孩子因為考試沒考好、作業沒寫完、被老師批評、與同學爭吵等等看起來完全可以面對和解決的事情而放棄生命。實在令人感慨。
古人云:生死事大。還有什麼事情比生死更重大的呢?如果有,那就是關乎更多人生死的事情,比如正義。
我想,這個問題需要拿來教育孩子,也需要父母們對此有些反思。
如果在父母眼裡,孩子犯下的錯誤、經歷的失敗等等並非十分嚴重,那麼父母也許不會那麼情緒激動、暴怒,跳河男孩的母親也許不會非得在車流之間停下車去斥責孩子,泰國父親也不至於掏出槍威逼孩子自殺;也許那9歲男孩和19歲男生就不至於用死來逃避父母即將對自己的憤怒和懲罰。
當然,我相信,事故里的父母從未想過真的逼死孩子,他們也許只是望子成龍,只是他們不知道,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是最重要的人。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就是在塑造著孩子對自己的評價。
父母在孩子遭遇挫折、失敗等需要支持和幫助的時候,卻不斷澆冷水,一味指責、否定、懲罰,那麼孩子接收到的只有自己是多麼糟糕的信息,以及孩子在一次次無助之中體味著生存在這個世界是多麼不易。
孩子自殺確有衝動、不理智的成分,但也有在遭遇挫折和父母憤怒的剎那,感到整個世界崩塌,沒有父母依靠的孤獨、無助、痛苦、憤怒、委屈……那個時候,他們想不到可以面對這一切的方法,只能選擇死亡。
我們總是強調孩子需要接受挫折教育。如果孩子遇到一點令自己不順心的挫折就大哭大鬧,父母總是要皺眉頭的。
但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其實自己也需要接受挫折教育,尤其在教育孩子問題上。
現在父母對孩子期望很高,當孩子各方面都做得不錯的時候,大家喜笑顏開,相安無事,但當孩子犯錯、失敗、遭受挫折的時候,很多父母卻安坐不住了。
這些父母內心非常著急,焦慮自己孩子的過錯會讓自己丟面子,讓別人認為自己是個失敗不稱職的父母;害怕自己孩子不再聽自己的話,讓自己失去權威感和控制感;憤怒自己孩子未達到自己的要求,讓自己的生活有些不想要的麻煩……總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這件事情上,也遭遇了挫折。
於是,這些父母本應教育孩子從錯誤中學習成長,卻不知不覺變成了向孩子發泄自己遭受挫折的憤怒、焦慮、恐懼等情緒,跟一個大哭大鬧的小孩沒太大不一樣。
而被發火的父母一味指責的孩子,出於維護自尊的本能,他們會不斷去反抗和反駁父母。無論這場衝突的戰爭最後誰輸誰贏,都已經偏離了教育的初衷。
很多父母沒有真正意識到,在為人父母、教育孩子的這件事情上,他們不會永遠順心如意。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必然會犯錯,也必然會有與自己不同的觀念。而父母也需要克服困難,去學習如何理解孩子、與孩子溝通,如何給孩子更有力的引導。
真的希望父母在教育孩子、面對孩子犯錯的這個問題上,能夠看開一些。
如果父母能夠嘗試去理解孩子為什麼犯錯,理解孩子面對犯錯時已經有挫敗、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能夠心平氣和地與孩子好好說話,好好溝通,那麼孩子其實是會反思,會接受父母的教育的。
如果父母在孩子面臨犯錯、遭遇失敗挫折等時,能夠有一種更為從容淡定的心態去引導和幫助孩子,那麼孩子會從父母的態度中感受到更多面對問題面對生活的信心。
其實孩子也希望不犯錯,也希望能把事情做得更好,也希望父母為自己自豪……
TAG:父母教育 | 青少年心理 | 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