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教育的最大「陷阱」,讓成千上萬留學生跌入深坑

赴加拿大留學的中國留學生已突破14萬人。其中,入讀高中及以下學歷的小齡學生佔中國留學生總數的36.6%。這些小小年紀遠赴重洋的孩子,絕大多數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追求更好的教育。

當他們來到加拿大後,很多孩子找到的不是「學園」,而是「樂園」。

在國內時,最多的是課後作業,最少的是自由時間。到了加拿大則全然相反:課堂活躍、課程豐富、課業輕鬆,下午三點就放學,與國內不到十點不罷休的晚自習形成鮮明的對比。

「輕鬆」成為了加拿大教育的關鍵詞,被許多人視為加拿大教育的核心精神。

通過走訪許多留學生和留學家庭,我們發現,很多小留學生在這樣輕鬆自由的學習氛圍下,體驗過最初的愉快之後,取而代之的是「茫然」。每一個早早放學的下午,變得愈發無所事事。

此時,缺乏足夠的自控力和監督的孩子們,開始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打(浪)發(費)時間。遊戲打到最高段位,考試卻只求低空飄過。時尚單品了如指掌,專業規劃卻一臉迷茫。

一年又一年的留學生活就在這樣的輕鬆之中過去,轉眼來到11、12年級,突然與「雅思考試」、「學業成績」和「大學申請」三座大山正面交鋒,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學習的壓力,卻發現自己彷彿中了「軟骨散」,壓根兒提不起勁兒來應戰。

可是,同樣的教育環境、教育資源與教育模式之下,為何一些加拿大學生能成長為自己期待的模樣,有思想、有能力、有激情,而有些留學生卻一手好牌打得稀爛,不僅沒有收穫,甚至變得不如從前?

這是因為,他們錯誤理解了加拿大教育,中了「輕鬆學習」的毒。

加拿大教育的核心從來不是「輕鬆」,

而是自覺。自覺,指自己有所認識而主動去做。「有所認識」按理說,早早放學意味著充裕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為什麼許多小留學生卻只覺得空虛和無聊?

因為他們缺乏充分的自我認知,從而並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自我認知(self-cognition)指的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我是什麼樣的人?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的興趣何在?我未來希望向什麼領域發展?

對在家長、老師和學校的安排下按部就班成長起來的中國孩子來說,這些並不是他們會主動思考的問題。

這種自我認知的缺乏,在許多中國留學生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學校能出色的完成安排的作業、考試和任務,卻在放學後可以自由安排的時間裡不知所措、無所事事;

缺少對某一事物或領域的激情與熱愛。聊天和面試中經常談及的「愛好」問題,只能靠提前準備甚至編造來應對,眼睛裡缺少熱愛的光芒;

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當孩子們開始為大學申請進行準備和規劃時,連自己想申請什麼專業都一臉迷茫。常見的三種選擇便是從眾學習熱門專業;挑簡單、好申請、好畢業的專業;或者無所謂,乾脆由老師和家長決定。

在這種心境之下,留學生們打心底里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想做什麼,只能靠電腦遊戲、購物、Party來打造一個看似充實的生活。於是,這種生活顯得無比「輕鬆」。

「主動去做」我們經常看到,北美的孩子會為自己喜歡的事物去主動爭取、主動行動。

他們會自發地投入時間去進行研究和探索,即便老師在課上沒有要求,他們同樣願意為之努力;

他們會向父母爭取機會去發展自己的愛好,即便這些愛好可能與學習無關或不被看好,他們仍然會堅持並據理力爭;

他們會熱情地展示自己的興趣與成果,即便不是多麼偉大的科研發現,他們仍會為探索的過程與成就而自豪;

他們會在自己感到迷茫、沒有方向的時候主動去尋找資源和幫助,大膽嘗試和探索,從而找到出路,而非得過且過、坐以待斃。

這些都是自主行動的表現。

而中國小留學生們在缺少自我認知的情況下,的確很難要求他們在行動上的主動性。

為何會對加拿大教育產生理解偏差?雖說中國小留學生們缺少自我認知和自主行動,將加拿大教育簡單理解為「輕鬆」,但這全然怪他們嗎?當然不,這是各方面因素綜合造成的。

中國學生們從小在國內接受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塑造了他們的行為習慣:

密集的學習和生活安排,讓學生們無暇思考更長遠、深刻的問題;

完成眼前繁重的學習、作業、考試任務已經困難重重,哪裡還有時間和精力去發展額外的興趣愛好;

即使興趣班、課外班報了一大堆,又有幾個是孩子自己真心感興趣,而非迫於家長壓力、同伴壓力和社會壓力才去的呢?

而這些看似充實的生活,有多大的比重是孩子自主決定,而非家長和學校全權操辦安排的呢?

當孩子真正想要為自己的生活和未來而奮戰,捍衛自己的選擇,家庭和社會又會給予多少重視和鼓勵,而不是用「你還小」、「你不懂」、「我是為你好」等說辭來打擊呢?

由此看來,國內長期的教育模式並非以「自覺」為核心。老師和家長們所強調的自覺,也並非孩子們的主動地「自我認知」和「自主管理」,而是被動地「遵守規矩」,按部就班地成長。

當已經習慣了這種學習、生活和思考模式的小留學生們來到加拿大後,想要迅速把握加拿大教育的核心、適應其模式,必然非常困難。

失去了老師和家長的「安排」,卻突然被賦予大把的「自由」,此時,該如何利用這些自由、時間與機會,是沒有人教過他們的。

於是,這些空閑被理所當然地當做是一種「輕鬆」。

理解偏差將造成什麼後果?

首先,當一些孩子懂得自覺,有所認識且能主動去做,而另一些孩子不知該如何把握生活,把寶貴的時間和機會浪費在無意義的消磨之中時,差距自然被拉開了。

第二,錯誤地理解加拿大教育,讓極多留學生缺失該有的緊迫感和個人規劃。

學生們在低年級學習時可能還感受不到,但真到了12年級申請大學,要和所有同齡人一起面對大學的檢驗和挑選時,才真正意識到問題:

我的成績真的足夠優異,還是因為一直自恃基礎好而沒有努力,最終也不過成績平平?

我的社會活動經驗,是否足夠豐富、深刻,還是敷衍了事完成義工小時而已?和那些有個人項目與亮點的學生競爭,我是否立刻黯然失色?

我的語言能力,是否在這些年的留學生活中有所提升,讓我能夠真正地交流並理解我所在的社會?

我選擇的學校和專業,是否真的代表我的興趣所在?我的優勢所在?我能否真誠而從容地說出我選擇它的理由,還是不過簡單從眾而已?

最後,當留學生們從始至終未能正確理解加拿大教育的真諦時,他們又怎麼能夠充分地利用其資源和機會,為自己帶來期望中的收穫與成長呢?

想要一步到位、改變十幾年培養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並不現實。

但是,希望小留學生們在看過這些言辭懇切的分析以後,能夠有所觸動,並開始進行一定的調整。

也希望留學生家長們,能夠更加有效地陪伴和幫助孩子,一起成長與進步。

從今天起,對自己的留學生活負責,對自己的長線規劃負責,對自己的未來人生負責。

推薦閱讀:

TAG:留學加拿大 | 加拿大移民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