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舌尖上的清明節,還有這些「食俗」

清明節又叫寒食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是冬至後的第108天。在中國,這是一個較為重要的祭祀日子,人們會在這一天為祖先掃墓。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約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1. 在廣東這邊,每逢清明節不管是在海外的還是離家不遠的,都要趕回老家,同家裡的親戚一起去祭拜先人。

清明節就慢慢成了合家團聚的日子。祭祖掃墓的同時,廣東人過清明也有製作許多不同的傳統美食的習慣。那麼廣東清明節吃什麼呢?

蕎菜

蕎菜是廣東人清明節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時令蔬菜,因與「轎」同音,寓意先人坐轎歸去,免受乍暖還寒之苦。

廣州人祭祀完了後,分了豬肉,並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會將豬肉帶回家後,配上清明時節的菜蔬「清明蕎菜」去炒著吃,還有不嫌麻煩的人家另外用這個「清明蕎菜」配一些雞蛋絲燒肉絲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這些菜肉,這一年的「行清」任務才算完成。

薺菜

薺菜是陽春三月的應季時蔬,又因其與「聚財」的諧音,而頗受百姓喜愛。

關於薺菜,有這樣一種民間傳說,清明節在祭祖的時候,藉助祖先的神靈和財氣,人們會將新鮮薺菜洗凈後捆紮成一小束,放入雞蛋、紅棗、風球,再配兩三片生薑,煮上一大鍋。

艾粄

清明節的艾粄被稱為「清明粄」,清明節前夕,市民到野外採摘艾葉,剁爛成漿後與米粉和糖做成粄糕,蒸熟後分給大家吃。

由於艾葉有祛濕、健脾胃的功效,所以有吃清明粄身體強健之說。

做艾粄,一般要先將搗碎的艾草加上糯米粉、水、糖,一起拌成團,然後把麵糰捏成一小團,搓圓捏扁,把搗碎的花生、芝麻等餡料包進麵糰里,再封口捏成扁圓形等形狀,墊在芭蕉葉上放入鍋中,隔水蒸約20分鐘,清香怡人的艾粄就可以出爐了。

菜包糍

清明前夕生活在粵北山區的南雄客家人流傳著吃「菜包糍」的傳統習俗。

不起眼的菜包糍其實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菜包糍原本是南雄湞江一帶船民的小吃,所以又名「船佬糍」,南雄珠璣巷是著名的廣府人南遷的中轉驛站,也是客家人的聚集地。

相傳唐宋時南遷的中原地區先民春夏季節原本習慣用麥子做成麵粉來做菜包,一路南遷至嶺南後,由於麥子甚少,便用水磨將白米磨成的米粉來替代麵粉,做傳統的菜包糍的風俗也由此在南雄地區流傳至今。

粽子

現今仍有許多地方流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吃粽子的民間風俗。據廣寧縣誌記載,當地清明祭奠祖先的祭品中,粽子必不可少。「粽子」是「眾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

廣式粽子的著名品種有「鹼水粽」、「燒鴨粽」、「豬油豆沙粽」、「叉燒蛋黃粽」、「鮮肉蛋黃粽」、「椰蓉粽」等,裹包形式有「四角粽」、「五角粽」,其中「什錦裹蒸粽」,一隻重量達500克。

螺螄

清明時節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

廣東和廣西人炒螺螄時,喜歡用蒜頭和鮮紫蘇葉做作料,這不僅能使螺肉的味道更加鮮美,還有一定的殺菌作用。

薄餅

清明食薄餅在潮汕很盛行,幾乎每家每戶都不例外。據說這是從古代的寒食節習俗演變而來的。

明郭子章《潮中雜記》說:「潮之蔥糖,極白極松,絕無渣滓。」由此可見,潮汕在明代已有食糖蔥薄餅之俗。

薄餅分皮、餡兩部分,皮是烙成圓形的熟麵皮,以薄得像紙的那一種最好;餡有鹹的、甜的兩種。鹹的主要是用蛋、鮮肉、臘肉等製作。

可以把蔥末混入香菇、豆芽、韭菜等已經做成的熟料中,混合起來。如果做的是甜餡的薄餅,就經過特殊加工成為『糖蔥』,做好後就放起來,到時候就用薄餅皮捲起來吃。

朴籽粿

製作朴籽粿,首先將朴籽樹葉和果實(核)搗爛,與大米舂成粉末,然後發酵再配糖,最後再用陶模型蒸或梅花模型蒸熟而成。

一般朴籽粿有梅花型和桃型兩種,也有叫碗酵桃的。蒸熟的朴籽為草綠色,個個咧開嘴大笑,總是給人春天很美好的感覺。

甘蔗

廣州人稱掃墓為「拜山」或「行清」。拜山後分食甘蔗,並將吃過的蔗渣丟於墳前,還要將包子掰碎撒於墳前。甘蔗寓意節節高。

清明節肇慶也有吃甘蔗的習俗,寓意歡歡喜喜、甜甜蜜蜜。大人都會叮囑小孩子,吃甘蔗要從頭吃到尾,不能沒吃完就扔掉。據說這樣子以後做事情才會有頭有尾,善始善終。

挑選甘蔗可以注意3個原則。一是摸,檢驗甘蔗的軟硬度;第二看,看甘蔗的瓤部是否有變色;三是聞,鑒別一下甘蔗有沒有異味。

乳豬

在廣東地區,烤乳豬是不可或缺的清明祭祖佳品,廣東人也給它起了一些非常好意頭的名字—「鴻運當頭」、「紅皮赤壯」等,向先人奉上脆皮金豬,希望保佑子孫身體健康、家庭和睦、宏圖大展。

各位資深飯友,還知道廣東清明有哪些地道美食?歡迎大夥分享哇~

【素材部分來源網路,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推薦閱讀:

TAG: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