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無事使天下|重解道德經 第五十七章

作者:星賢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說明

本文將通行本《道德經》與本人以多部簡帛古本合校的版本一併列出,以便讀者比較閱讀。

我在對《道德經》重新解讀的過程中驚訝地發現,老子之說絕非我們平時所能看到的那樣平凡,其中所含深意超乎了我之前的想像。因此本人這版《重解道德經》顛覆了之前所有的版本,是對「古本道德真經」的全新破解,想必應該更為貼近老子的真意了。

究竟如何,請讀者自行品鑒,也歡迎探討交流。如有不喜請略過。

通行版本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古本合校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使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

夫天多期韋而民彌畟,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知而奇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盜賊多有。

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註:

1、這裡的「使」字,在楚簡《老子》中寫作左耳右攴,其意為使,現代漢語已無此字。此字在帛書《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經》中都為「取」,應為抄錄筆誤。本合校版選用楚簡古字,故以「使」字替代。

2、這裡的「畟」字,在楚簡《老子》中寫作上八中夂下田,即「畟」的異體字。此字在帛書《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經》中都為「貧」。本合校版選用楚簡古字。

古本注釋

彌:古同「弭」,停止。讀mǐ。

畟:耕地。讀cè。

古本釋義

以正道治國,以奇法用兵,以不亂生事命令天下。

我為何知道要如此呢?

天多違期而人民則會停止耕地,人民多武器而國家則會更加混亂,人們多知識而奇異之物則會大量產生,禮器彰顯而盜賊則會多有。

所以聖人之言講:我不亂生事而人民自然富裕,我不刻意而為而人民自然化育,我喜好清靜而人民自然正直,我的慾望不渴求而人民自然淳樸。

真經解讀

老子在第三章曾對無為而治的方法做過詳細的描述,本章則是用反證的手法進一步闡明無為而治的重大意義。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使天下。

治國與用兵有兩套相反的規則,這是老子的一貫思路。老子在第三十一章也講到,「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說明日常生活與用兵所遵循的行為方式完全是相反的。治國必用正常之法,打仗則需要用非正常的手段才能出奇制勝,這可以說是統治者治國與用兵的總原則。

而本章的重點並不在於如何以正道治國,也不在於如何以奇法用兵,老子想說的是更大層面的問題,即如何管理整個天下。應該怎麼管理天下呢?要無事。這個「無事」與無為類似,就是不做多餘的事,不做勉強的事,盡量少生事。只有這樣才能使天下繁榮興盛、安定祥和。

本章是寫給統治者的,治國與用兵之道是寫給王侯或者說國家元首的,而治天下之道則是寫給當時的周天子的——放到現代就是那些能影響世界的主要領導者。老子告誡統治者,要命令天下盡量保持「無事」,別總嫌事兒不夠多,弄一堆幺蛾子出來。

本來是告誡統治者如何管理天下的命題,可在帛書《老子》和通行本《道德經》中卻都變成了「取天下」。這一字之差很容易就讓人聯想到奪取霸權。而實際上,老子根本沒有教人們如何奪取天下,因為那是一種極大的虛妄。

吾何以知其然也?夫天多期韋而民彌畟,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知而奇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盜賊多有。

老子是怎麼知道這個道理的呢?他是從眾多的世間亂象之中悟出來的。他舉了四個反例來說明「有事」將會對社會造成什麼樣的負面影響。我們分別來看:

天多期韋而民彌畟

老子先拿「天」來說事兒。古人按照二十四節氣來從事耕作,老天爺要是經常違背時節,該熱的時候不熱,該冷的時候不冷,那農民就沒法種地了。農民種不了地就沒有糧食吃,於是就會造成嚴重的饑荒。這種由於氣候異常而影響農業生產的情況是很多見的。老子以此來說明,老天爺「多事」將會對天下造成巨大的損害。

民多利器而邦滋昏

第二個問題是民多利器。這個利器就是鋒利的兵器。老子認為,民眾手裡兵器多了就容易造成國家混亂。這個觀點被中國大部分朝代的統治者所認同,現今亦是如此。

這本來是一個很淺顯的道理,但又很容易令人疑惑,因為這牽扯到民眾的權利問題。民眾持有武器大多是為了防身自衛,也有一些是為了收藏,看起來很合理,但這也為一些人持械鬥毆或者傷害他人提供了便利條件。因此從商鞅變法開始,中國的統治者就極力禁止民間私鬥的惡習,總是以嚴厲的法令來管控民間私藏武器。為了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這樣做無可厚非,也確實是能給社會帶來安寧的好舉措。

但是像美國那樣的發達國家為何不禁槍呢?因為他們希望用這種方式來保證民權,以制衡政府的權威,防止政府濫用公權力。這種注重人權的初衷是好的,但問題是,對武器的管控不當就很容易發生各類槍擊事件,而這種不良後果現在已經很明顯了。這不得不讓人們反思,人民持有武器的權力與國民安全相比,到底哪個更重要一些?

答案顯然是後者,如果人民的生命安全都沒有保障,談權利還有多大意義?而武力對抗也不是民眾抗議政府的唯一途徑,最好的辦法還是通過和平手段來解決問題。比如印度聖雄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就是最好的案例。可見,老子提出的這個觀點是極具現實意義的。希望美國政府也能聽一聽老子的勸告,把民眾手裡的武器控制住。

很顯然,民多利器就是「有事」,而利器就是事頭,管住這個事頭,社會就能減少很多混亂。但是,為了減少民間的利器,政府也大可不必走向另一個極端,弄成民無利器。如果像元朝那樣,連菜刀都要控制的話,同樣也是多事之舉。

人多知而奇物滋起

第三個問題是人多知。由於人的知識越來越複雜,於是就創造出很多的「奇物」。這個「奇物」指的是稀奇古怪的東西,是與大自然極不協調的人造之物。人們學了太多無益的知識,這就叫「有事」。其結果就是反自然的有害物品泛濫成災。比如大量人工合成的食品和藥品,吃多了必然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甚至是危及生命,這已經被無數事實所證明了。還有各種塑料製品,在自然界中難以降解,其在方便生活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當然,任何事都是有利有弊的,有些「奇物」還是有其存在的意義的。比如飛機、汽車、計算機這類東西,按照老子當時的看法,應該都算是「奇物」吧。但這些「奇物」產生之後,對社會發展還是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的。至少人們出行方便了,去別的城市用不著騎馬跑半天了。

所以,老子提出的這個問題還得一分為二地看,不能一概而論。對創造新鮮事物一味地反對,其實也是一種執著。老子所一貫主張的「無知」、「絕知」與「絕學」,主要是針對那些無益的知識和學問。如果連對人有益的知識也都不要了,那可就是顧此失彼了。

法物滋章而盜賊多有

第四個問題是法物滋章。法物即祭祀儀式用的禮器。奢華的禮器太過顯擺也是沒事找事,難免會引來盜賊。這可以引申到日常生活中,比如貴重物品不應過於彰顯,富貴之人不能太過招搖,否則就容易招來禍患。

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老子舉了四個例子來說明「有事」對社會的負面影響,接下來他用古時聖人(聖王)的四句格言來申明本章的主旨——以無事使天下。古聖曾說:我不亂生事,人民自然就會富裕;我無為而治,人民自然能化育;我喜好清靜,人民自然會正直;我的慾望不去渴求,人民自然可以淳樸。聖王主張無為而治、無事而治,可是他的無為和無事如何能實現人民的自富、自化、自正和自朴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我無事而民自富

就像老天爺不打亂時節,農民就能按時耕作一樣。如果統治者不沒事找事,人民就可以正常地進行生產創造,生活自然就能富裕起來了。有些時候,就是由於統治者的無事生非,導致了社會發展的停滯和人民生活的貧困。這種例子在歷史上比比皆是,很多統治者因大興土木或發動戰爭而強行徵發徭役,致使民眾無法休養生息,造成了無數家破人亡的悲劇。秦朝修長城、建皇陵、造阿房宮,動用了數百萬勞力,逼得百姓怨聲載道,直接導致了秦朝的二世而亡。而中國的改革開放則可以很好地證明「我無事而民自富」的道理。一旦人們把注意力從「以階級鬥爭為綱」轉移到正常的生產生活上來,社會很快就恢復了生機,人民也終於得以擺脫貧困奔小康了。

我無為而民自化

如果統治者能做到順其自然、無為而治,人民就不需要準備那麼多利器來保衛自己的財產和權益,人們也就可以自然和諧地繁衍生息了。統治者對社會和經濟減少人為干預,人們將會自己選擇最合理的生活方式。比如政府若不過分鼓勵生育,就不會造成人口快速膨脹的社會壓力;若不強制實行計劃生育,就不致造成快速老齡化的社會問題。在自然條件下,人們既不會生育太多,也不會生育太少,人口一般不會有太大的波動。所以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是統治者必須要知道的一個道理。

我好靜而民自正

如果統治者喜歡清靜淡泊,他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各級政府官員;如果各級官員都願意清靜淡泊,那就會影響到整個社會風氣;如果社會風氣崇尚清靜淡泊,那麼人民就不會集體浮躁,人們自然就能靜下心來找到自己的良知。出於本心的良知是德的來源,所以也是正直無私的根源。人心充滿正能量,就不會去製造那麼多「奇物」,而給人類的身心健康和自然環境造成嚴重的損害。所以統治者一個人的狀態將會影響整個社會,上樑不正下樑歪,上樑若正下樑直。

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任何人都不可能沒有慾望,古聖很清楚這一點,因此最後一句聖王之言是這樣講的:如果我能管住自己的慾望,不渴求、不放縱,人民自然就會淳樸厚道了。這與上句一樣,都是強調統治者自身的態度將會影響整個社會的態度。這並不是危言聳聽,事實也的確如此。就算統治者的潔身自好不能保證民風絕對淳樸,但也總比貪婪縱慾的統治者造就出無數刁民要好得多。

本章評述

本章是老子寫給統治者的諫言,雖跨越兩千多年,仍然對國家治理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以正治國,以奇用兵,這當然毋庸置疑。以無事命令天下,以無為治理天下,則是統治者的最高境界。中國的古代聖王通過長期實踐所總結出來的四句教,並不是什麼無法企及的理想,那是已經被大量的社會實踐所驗證過的,而且是從正反兩方面都做過驗證的。這些教誨完全可以作為各國元首的座右銘,時刻提醒他們的一言一行。

可見,無為而治是所有統治者的必修課,而無事、清靜、節慾則應該是所有統治者的行為準則。如果每一位統治者都能以此道修身治國,那這個世界的文明程度必將迎來一次巨大的飛躍,而天下太平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國學 | 道德經(書籍) |